分享

每当我读不下去的时候,我就想想他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陶理 Hermione
UCL Student Centre
2020.07.09 14:31


做研究靠什么续命?

我目前的思考是靠知道世界上不只有你这样一个做学术的人,还有很多勤于阅读与思考、想记录这个时代、思考这个世界、有理有据表达观点、满怀热情也小心谨慎尽量不让自己的改变给更多普通人带来痛苦的地球人。

换句大白话说,不要眼里只有自己,还要看见其他人*。

我可以列出许多名字、许多作品,但我最后还是选择了这个学者和他的这本书作为起点,因为我觉得他的作品最适合我这个公众号里我设想的读者:

对学术研究有点好奇
但不一定理解为什么
甚至存在着偏见误解

对生活有热情和期待
期待在吃喝玩乐之外
还可以换个视角思考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真的在关心人,尤其关心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真正的推动者。虽然过去了20年,发生了许多事情,但里面依然有一些不会过时的研究者真诚的好奇心以及研究对象的坦诚相待。这种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关系,不是利益驱动的,也不是被迫形成的,是研究者真的想要理解某个现象,而且研究对象及其所在的社区也真诚友善地接纳了他。

正是这样的人际关系,在许多地方都存在生活着的这些朴素的人与事,会让我这样一个年轻的研究者觉得“我可以继续、我也应该继续”。我也在努力去研究一个看似简单到人人都能置评、但实际上有许多误解与偏见广泛存在的教育现象。没有要把自己和任何人比肩的意思,我想表达的是:

有好奇心、有求知欲,表达出来是第一步,然后要去真的去阅读、观察、去思考、去记录,不是动动嘴皮子。

敢讲敢想对于你想看到的未来还是不够的,还需要去了解事实。

为了让更多人知道还有这样的人、这样的研究,打破对研究者和研究的刻板印象,今天我来提一本学者的第一本书,并且鼓励想一起看这本书的人一起聊聊天,我们可以来开个2020年的7月读书会。


图源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1051928/


修订版图源: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30116399//


这篇写给喜爱阅读、想要开始阅读与学术研究有关的作品的人。

我写这篇的契机是趁着暑假,让有时间想用来看书的人可以有机会彼此认识一下。夏天挺热的就不用抱团取暖了,不如就让阅读使得心静一些,不要浮在生活的表面上,可以借由读书的时光,让自己随着作者一起穿越回到1992年,每天按照自己喜欢的节奏读一点,尽量在7月能够一直读到2000年。然后在2020年以后的日子,更清醒一点。

当然因为这本书还存在修订版(应该更容易买到),也还有英文版(网上是可以搜到的),你也可以选择不同的版本一起比对着阅读。甚至你要是提前阅读结束了,也可以去阅读作者另一些著作(比如《全球“猎身”》)。

如果眼睛累了想换换脑子,也可以搜搜他在《十三邀》的视频作为调剂:

人类学家项飙:现代人追求即刻满足 越来越情绪化和极端化


还想分享一本2020年7月新发的书:

新书首发丨与项飙谈话

以及《学术与社会》公众号的一篇文章:
《博士论文》第69期 项飙:世界、学理与自我——一个中国人类学者的海外探险




关于读书会,你可以邀请自己和三两爱读书的朋友一起自己组织。

当然如果你想和我一起读书,我也很乐意通过读《跨越边界的社区》在网络上建立一个“跨越边界的在线社区”

我不给我读书会的参与者定任何阅读目标,你读多少是你的事,但不能不读就来参加读书会,就以所谓的好奇心来所谓虚心地倾听别人的想法与见解。不读书就想看评论和读后感的,我不是给你豆瓣链接了么。

如果你还是决意来参加我的读书交流会,我很乐意和你一起阅读交流。

下面写一个仅供参考还可以有改动空间的倡议:

参与者每七天可以开一个视频(微信群视频就可以)同步交流会,预期一小时。

我会提前设计一个游戏,参与者按照这个的顺序轮流选择一小段(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两句话,或者是一个段落;说之前要说一下自己叫什么名字,可以做个名牌放在自己的屏幕前,然后要说自己看的是哪本书,在第几页)读出来,然后说自己的阅读感受,这个过程会是3分钟,我会在2分钟的时候举牌子提醒一下,然后还有10秒的时候再出声提醒一下。

当一个人在讲的时候,其他人都要闭麦,调成静音模式,认真听那个人的见解与想法,有任何想追问的,想讨论的,可以做好记录。

等到一轮每个人结束之后,每个人可以举手🙋🙋‍♂️(左右手都可以),我先看到的先问,但我会记住如果有两个人AB前后举手,后一个就是第二个提问题的人。一次只可以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提出一个问题。一次问答结束之后,可以举起一个手指☝️,表示你有相关问题的追问或评论。

没有追问的话,就进入第二个提问,如果之前有人举手了,那就是B提问。以此类推,直到还剩下与参与者人数多一分钟的时候(也就6个人,我就在还有8分钟的时候预警,7分钟的时候问答评论时间就结束了),我作为主持人会提醒没有在线交流问答时间了。

接下来:每个人都有一分钟表达自己整场读书交流会的表达时间,这期间其他人也都是要闭麦的。同样的,这个在我的读书会每个人都得说,但这次没有顺序,谁想先说就先说,没什么时间好浪费的,都得说。

我会在你1分钟还有10秒就到的时候,开麦出声提醒还有10秒。


简单来说:
  1. 先各自读书,做好准备迎接线上同步读书交流会;
  2. 每个人按照游戏顺序进行3分钟的分享:回归原文+阅读感受;
  3. 自由交流:每个人都可以举手发言提问或者做评论补充;
  4. 每个人自己选择顺序进行1分钟的分享:参加读书会的感受。
  5. 一次读书交流会活动结束,愿意继续参加就定下一次的时间。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
我的读书会不存在任何老师,也不存在任何学姐学长之类的称呼。我真是可烦这些东西了,麻烦就用你想被称呼的名字直接称呼好吗?

要是你非得在这种每个人都是因为读同一本书聚在一起的读者交流会上给自己加什么尊卑长幼身份的戏,可以不用出现在我的读书会了。

EachforEqual(#每个人的平等)了解一下!我就是在我可以选择的时候,在公共和专业领域,觉得需要消灭一切形式的不平等,称呼就是其中一种。

能接受的话,先把书买好,先看一点,然后联系我加读书会。
GEO公众平台的微信号:GEO4u2
添加时记得备注你想用的名字,不用非得是真名,用你喜欢被人称呼的名字就可以,建议考虑到发音的方便。
如果你的名字很难读,可以进“读书会的群”后发一下怎么读的拼音或者英文发音,进群之后也记得改群昵称成你的名字。
退群自由,不用告知。
但是要进我的读书会群,只能通过我这个守门员。
每个人都是单独向我申请,一样的都需要你有书,也读了书想交流才申请,不存在因为xx参加所以也想参加的'便车’可以搭。
如果你已经有我的联系方式了,那就买了书看看,觉得可以,也能接受上面这许多,确定你想用的昵称后,那我们就可以愉快地一起读书。
反正写了这么多,作为一个活跃而又负责任的活动倡议人,我是挺开心自己很明确这个活动的目标(阅读并思考项飙《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版本自选)、方式(每7天确定一个时间交流一小时,当然也可以是两小时,要看人数以及我的态度(每个人都在阅读一本书的时候都是平等的读者,有人都对彼此直呼其名)。

希望你也是,期待与你在读书中相遇。




*当我说人的时候,我每次都会想到康德的:

人是目的本身,不是工具。


So act that you treat humanity, whether in your own person or in the person of any other, always at the same time as an end, never merely as a means. (Kant 1785: 429, italics removed)

my source: 
https://plato./entries/persons-means/#KantRoot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