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The Social Dilemma (监控资本主义:智能陷阱)观后|周末对谈音频节目podcast

 GEO与此同时 2021-05-27

题图是一梦、加葱、陶理、Kina、Christy依次提供的照片拼贴而成

4月25日周末对谈的主题是根据 The Social Dilemma (监控资本主义:智能陷阱)来进行讨论分析。(虽然该片在豆瓣影片的类型是纪录片,但该片并非严格意义的纪录片,因为还有戏剧表演的部分。)

在这次的对谈里,主持人Kina邀请了她的UCL研究生同学兼朋友Christy一起进行讨论。Christy也是Kina特别欣赏的一个人,并且Christy与加葱的朋友云水同样具有哲学背景。Christy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宗教学方向。

话题缘由:

微信、知乎、微博、抖音等软件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该片从这些我们日常使用的软件出发探讨了软件背后算法对于我们人的行为和心理的影响。那基于该片所探讨的如此贴近我们生活的问题,大家有什么想法吗?比如:对于这些软件我们真实使用的体验是怎样的呢?它们又是如何渗透并影响我们的生活?在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软件算法之间又存在怎样的博弈呢?




以下为Kina整理的文字稿:

Christy从对片名“监控”的理解出发,并结合资本主义对信息话语权的影响,共同讨论必然性与可能性的解释。Christy发现片名的“监控资本主义”的“监控”实际上是指向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需要大量的数据,而其必然性在哪里?”必然性表现在我们对于生活必然的理解。

当资本参与、数据被商业公司垄断的情况下,都仅允许一个必然结果的出现。多样化的可能性也逐渐被扼杀。当在如今新自由主义盛行的背景下,资本主义对事物进行商业化的同时,对必然性的追求被一些有权力的人掌握时,这个世界或许真的会超过我们的想象。

©️Christy
黄昏的西湖边,橘猫和小鹿一起回眸,小鹿只能看向一个方向,橘猫却偏偏选了那个方向



 
加葱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探讨了抖音、b站对于他自己生活的影响。加葱表示这些软件太恐怖了!因为它们会不断给我们去推送我们想看的内容,从而让我们在这些软件上停留更久。比如抖音,它可能会让加葱睡前一两小时,甚至整个晚上都在玩它,而这会不断地消磨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因此为了及时止损,加葱目前已经把抖音卸载了。

同理,b站也会悄然地让我们养成这样的习惯。这些科技软件,它们学习能力强大,它们会不断地学习了解你的兴趣爱好,然后抓住你。除此之外,加葱也从教育的视角,提出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控制儿童电子产品的使用,防止儿童沉迷的问题。

©️加葱
深圳湾区之光摩天轮



 
一梦分享到,自己与加葱感受是一样的,对于这些软件第一个感觉是害怕。我们社会就像是一个大的监狱,随时被监控,我们没有一点隐私。其次,一梦对加葱提出的教育与科技的问题作出了回应。

一梦指出,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使用平板,补充教学资源,反而会阻挡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如,现在很多课堂都很安静,学生每个人都拿着一个平板。教师的教学活动和课后作业的布置都是通过平板。学生本来可以通过与身边人进行交流与互动,但是却完全要通过一个平板来传递信息,反而显得很刻意。这样的AI的进步对于学生是正面影响还是负面影响?作为老师又应该如何去利用这个技术?
 
例如,苏州的一位孙老师所有的课程资源都是对抖音素材进行的再开发。如果这些技术能够被很好利用,例如微信推送,从有利的角度想,它可以减少我们去搜索的时间,并有可能提供你自己都没有想到的视角。但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些推送也会导致我们思维固化,形成一个我们与外界隔绝的世界,很难看到其中的实际情况。
 
©️一梦
昆明的蓝花楹




Kina结合她的生活经历探讨了大数据与算法对于用户信息获取偏见的影响。Kina分享到这部片子解决了她一直以来的疑惑,为什么会那么多会相信一些看似特别荒谬的言论。比如,地球是平的、新疆棉花、对于中国发展的一些很荒谬的误解。该片也解释到,公司为了最大化自身的利益,会不断推送用户最感兴趣的信息与内容。然而这些内容中或许有些是虚假信息、具有一些偏激想法的,用户对这些信息表示出越大的兴趣,软件会越来越频繁推荐这些内容。最后就导致用户所摄取的信息带ta们的进入一个思维定势。
 
Kina分享到在她本科学习期间,她们学校合作院校的美国教授第一次来中国时,对于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建设表示很震惊。在这些美国教授来中国之前,以为中国的发展还是停留在七八十年代,没有想到中国城市化的建设已经这么发达,包括轻轨、地铁里面的整洁程度也是优于美国的。Kina表示,这些已经是在美国受教育程度很高的群体,对于中国都具有这样的误解,那别的群体呢?大数据算法对于用户信息获取偏见的影响可想而知。当然,这其中肯定也不仅仅是大数据、算法的影响。

 ©️Kina
在重庆南滨路海棠烟雨广场拍的江对面的夜景~





陶理从英文片名The social dilemma出发,结合使用智能软件的亲身经历,分享了如何通过自身主观能动性(agency)去防止这些软件的操控。陶理提到,在她看来,这部影片里说的资本主义与我们所理解的意识形态的资本主义,其实是不太一样的。陶理认为该片主要是指在资本的流动的过程,它其实可能发生在每一个社会里面,并不是说只发生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

有社交网络的地方,其实就有资本的流动。我们看上去以为自己是网站的用户,但其实就是被互联网公司销售给广告商的数据。除此之外,陶理也指出,在Netflix网站上,也有提到这部影片是documentary drama hybrid,里面带有一些戏剧表演,也就是说该片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纪录片。
 
陶理也分享到她与她室友使用Youtube的经历。比如说,就她自己而言,每次看Youtube时,它会给她推送很多二手买卖。但当她室友看时,就会出现很多植物,因为她室友很喜欢买植物。除此之外,陶理也结合之前地球日的讨论(如何让我们的生活更低碳)分享一些可以帮助我们专注,防止软件打扰的方式。比如,取消一些软件的给我们发送通知的权限、确定固定时间段与自己需要保持联络的人联系、减少不必要的订阅、手机飞行模式的使用。
 
陶理说,于她而言,社交网络还是可以让更多的人跨越时空的障碍,产生联系,比如像我们的周末对谈现在也是通过社交网络进行的联结。我们可以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其实我们是有可能和工具实现一个更加和谐的相处。但是这个过程当然是很漫长的,也不容易,而且甚至不是自己完全独立一个人就能完成的。或许需要一些同伴支持或者其他方式,帮助我们知道有哪些更好地使用社交媒体(而不是被社交媒体操控)的方式。 

 
©️陶理
为了世界地球日(4.22),陶理收集了一周(4.18-4.25)个人生活产生的不可回收垃圾,提醒自己减少对不可回收包装的使用



 
在每个人都说了自己的观后感之后,进入了自由讨论环节。

从这部影片出发,引发我们思考的是:是否应该抵制?如果要抵制,究竟是抵制什么?以及不同群体对于这些社交媒体的使用感受与理解,引发了大家的激烈讨论。
 
加葱指出,现在很多人或许没有这样一个意识发现到这些软件对于我们的影响。我们需要让更多人了解、意识到这些问题,并一起想办法解决。其次,加葱也支持陶理提到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个抵制这些技术对我们操纵的方式。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自我控制合理地使用这些软件,抵抗这些操控。陶理补充到,可以设置一个schedule(日程)固定的与需要联络的人保持联系(比如,和自己不住在一起的家人),这样我们就不会不停查看手机怕错过消息。但是陶理也指出,她现在可能是出于一个privilege(有特权的位置)—学生身份,与在家或者随时需要微信办公的人相比,是处于不同的对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境。
 
Christy提出一个不同的观点:这是一个多元情景化的问题。Christy分享到,看完片子后可能我们都想呼吁和抵制,但是究竟抵制什么?呼吁什么?有几个技术人员说了之后,那所有人就必须抵制吗?为什么很多人会这样呢?一些人这样不是说是因为自己不够自律、努力或者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存在。而是因为ta所处的生活状态,ta周围的环境,让ta处于这样一个和手机保持过度联系的这样一个情境之中。然而,我们就能够简单的把它称为手机成瘾吗?

Christy通过泥工、瓦工等从事高强度体力的工作者的例子,解释到这些人从事完高强度的工作后,可能唯一需要的就是在快感中放松。我们没有资格去指责他们,为什么你这个时候不自律地拿书读一读、去努力学习提升自己。同样对于一些职场人来说,比如互联网工作,常态就是一天24小时。对于互联网从业者而言,切断了手机,就是切断了自己的工作。
 
一梦回应到,我们或许没有权利要求别人怎么做,但是可以呼吁一下有能力做的人考虑一下做些力所能及的改变。比如,她的父亲,他可以工作后休息,但是他就选择自己一直玩手机。

其次,一梦与陶理均指出科技伦理的问题,倡议需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这些公司的发展进行约束。陶理解释到,在她看来,影片呼吁的是谷歌这样的搜索引擎以及占据我们很多注意力的社交媒体,这些社交媒体巨头们需要用一种更加考虑到有人性关怀的伦理的方式来对待使用社交媒体的用户,用人性化的方式对待使用它们进行社会联结的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