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三线】华芳 — — 父母这一代大三线建设人员

 三线建设文化 2021-05-27

感谢您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关注及赞赏鼓励

三线文化遗产

微信公众号于

2017年3月25日

正式开通

感谢关注本公众号

敬请

弟兄姊妹

多多帮忙

推广宣传

三线文化遗产

父母这一代大三线建设人员
日期:2016-04-26  作者:华 芳   发布人:渭滨区政协 

我的父亲华志尧,母亲陆莲珍,祖籍江苏,早年供职上海机床厂,父亲在动力车间,母亲在齿轮车间(也叫三车间)。当年在上海机床厂工作的时候,两人只是在厂图书馆匆匆谋过一面,但未有多交流,至于父母亲的姻缘,还是因为三线建设。为了支援宝鸡,来到渭滨区所辖地的秦川机床厂(现为秦川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后认识并结为连理的。至今已70多岁的父母依然生活在宝鸡渭滨区姜谭路,每每问起他们还回不回故乡定居,他们的回答是:不回了,还是宝鸡的气候好,瓜果新鲜,人民朴实,主要是在渭滨区生活了五六十年了,已经习惯并深深的爱上这一片富饶的土地。

当年在中央的部署下,上海从1964年第四季度开始通过搬迁工厂以及技术支援等形式参加大三线建设。到1965年年底共搬迁47个工厂和两个建筑工程公司(其中全迁8个,一分为二的41个),有职工1万余人。1966年下半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搬迁工作一度无法正常进行,只搬迁了少数工厂,1969、1970年随迁职工较多。1971年以后,国家不再下达新的项目,整个搬迁工作进入扫尾阶段。到1973年底大体结束。搬迁工作前后大约历时10年时间,上海参加大三线建设共迁建304个项目,搬迁411个工厂,内迁职工92212人。搬迁的工厂大部分是同国防军工、基础工业和短线产品有关的重要工厂。1964年12月4日,第一机械工业部西北工作组根据中央关于“调整沿海工业,支援内陆建设”的指示,在西安召开工作会议,确定上海机床厂的三车间,也就是我母亲所在的齿轮车间以及部分配套车间进行搬迁建厂,在陕西宝鸡地区建立我国精密磨床基地,厂址就选在了渭滨区姜谭路西段。

1965年3月,上海机床厂公布了第一批支援西北人员名单。通过查阅《秦川40年记》得知有夏成章、陆纯贤、傅忠耀、顾淑英、陈泽奇、吴炳祥等40人。因父亲是做动力配套工作的,为了建厂的基础设施以及随后的整体搬迁能够安全顺利完成,6月,父亲就先母亲一步来到了宝鸡。据父亲回忆,当年他可以不来宝鸡的,他所在的车间是配套车间,没有硬性规定需要支援三线建设。当时他也是位热血青年,为了理想,为了祖国的建设,依然决定放弃大都市上海,来到了西北,报名参加了三线建设。父亲回忆刚来的时候,距宝鸡火车站7公里的渭滨区姜谭路西段,也就是原宝鸡电焊厂,建筑面积为9936平方米的地盘上只有一栋四层楼房,临时电源也是由宝鸡电厂拉线通往,如果干完活需要擦洗身上的话,也是用简易的一米多高的泡沫板子隔开,担上一桶水用来擦洗,根本没有浴室等设施。另外,步行1公里外才有通往市区的4路车站,每天只有两辆公交车运行送客,下午4点以后就停止运营。父亲每当回忆起那个年代的时候,总是笑话母亲因过了下午4点坐不上公交车步行7公里回家后,流泪不止的往事。父母亲总是笑着回忆,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可以感受到他们为了建设西北,建设宝鸡付出的艰辛。

当年11月,母亲随着上海机床厂的三车间整体搬迁来到了宝鸡。她回忆所在的三车间当年有200多人来了宝鸡,并且把属于世界一流的精密机床设备,德国制造的“考尔伯”磨齿机、“10#、30#、60#马格”磨齿机也搬到了宝鸡秦川机床厂。至今这几台精密磨齿机还在正常工作,磨削精度可达3级。在《秦川40年记》的大事记中记载:建厂总人数500人,其中内迁人员450人(含技术人员55人,管理人员55人,工人340人),另需当地招收50人。设备及职工于1965年底迁完,家属于1966年底迁完。

20世纪80年代,我上中学时,秦川机床厂的内迁人员纷纷通过各方关系,想尽办法重归上海。记得当时已是中年的父亲也动用关系,准备全家迁回江苏盐城,后因母亲已经习惯宝鸡不愿南迁,最终放弃。九十年代,传闻上海有政策买房可带蓝印户口,这又让三线建设人员再一次掀起了回城的愿望,这些大三线建设人员始终梦想着回到故乡,叶落归根。据我统计,除去已经迁回上海的人和已故的人,或因某种原因离开的人,目前还生活在原秦川机床厂的上海内迁人员包括家属已经不到六七十人,他们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是当你走在秦川社区,还能时不时地听到吴侬软语。为了更好了解父母亲这一代人,我基本每天晚饭后去他们常去的地方,陪他们散步聊天,聆听他们讲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母亲说刚来到宝鸡,最为之兴奋的是宝鸡的土鸡特好吃。一帮姐妹会利用周末到十公里外的福临堡去买很多活鸡,每人用棍子绑上十几只扛回来,如果坐不上公交车,就会搭乘马车或步行回家,然后想办法联系火车上的乘务员把这些鸡托运回上海,给远方的亲戚朋友。每到柿子成熟的季节,又会从宝鸡千方百计地往上海运回成筐成筐的甜柿子。六七十年代,宝鸡人多食面粉类粮食,基本不吃大米,因此只要厂里有卡车去汉中的几个机床厂送货,父母亲就让他们带回汉中的大米,而我却记得小时候很喜欢吃秦机食堂的玉米发糕。有时候我问母亲,当年的渭滨区姜谭路很是荒凉,那么工作之余做些什么呢?母亲笑着回答:他们喜欢去姜城堡玩,因为那边也有很多和他们一样会说上海话的三线建设人员。

如今已七十有余的父母快乐地生活在宝鸡。每年的阳春三月,他们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会回到母亲的祖籍无锡游玩,而金秋十月,又会回到上海看望亲戚朋友。但是在父母的心里,宝鸡已经真正成为了他们的第一故乡,开明的父母让我和弟弟在宝鸡北坡陵园买好了百年后的墓地,他们希望能永远守在这一片土地上。

秦川机床厂

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原名为秦川机床厂,是根据中央关于三线建设的决定,于1965年由上海机床厂分迁陕西省宝鸡市新建的以生产精密机床、机床液压件为主的机械部所属大一型重点骨干企业.1995年8月,由国家经贸委和陕西省人民政府联合批复,以国务院批准的100家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之一的秦川机床厂为主体,改制组建成国有独资公司,1995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公司现有员工2440人,拥有总资产4.39亿元,净资产1.78亿元.

2019

三线文化遗产

三线精神 永放光芒

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