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今年520朋友圈不如以前热闹?原因有五点,出乎你的预料

 谢耳朵馆长 2021-05-27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今年,别说在朋友圈刷到520秀恩爱的状态,就连朋友圈本身的状态更新,都比往年少了许多。原因何在?
理性人当道的时代和社会环境之下,朋友圈这一使用人数多达11亿的超级国民APP,已经失去了最初的潮流感、先验性,不是主流价值观人群的动态发布渠道了。
事实上,人们的圈子在缩小,层级在划分。如果你的朋友圈里还能屡屡刷到520秀恩爱状态,那么可喜可贺。证明你还年轻,身处的群体类型还有更多未知和好奇可以去追寻。
然而,另一种尴尬的现实可能是:一边在内卷中叫苦连天,说自己忙到死没时间恋爱结婚生孩子;一边又有时间刷手机,还能将关注重点放在别人家的520如何如何上的人,可能不配称自己为“内卷er”吧?
别说人们说话苛刻,其实事实就是如此。人的关注点放在哪里,精力就在哪里。这绝非相互蔑视,鄙视链因素作怪,而只不过是实实在在的,旁观者清。
如果要认真总结为什么今年520没那么大响动,可能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你老了,不再是年轻人群体中的一个,而可能已经进入到了别的状态。
删除了一些人,另外添加了一些人。这些新进者跟你一样,都成熟了,也都知道所谓520,委实不过是年轻时的情绪和“矫情”。
第二, 你所处群体中的人,比你更早跨进婚姻、育儿阶段。务实的生活教育了他们,与其把时间花在朋友圈浮夸花式表白上,还不如用这个时间抓紧休息睡个觉,哄娃带娃可太累人了!
第三, 大家都变得更务实,朋友圈小花招都没用了。
从前朋友圈甫一出炉,几乎是万象更新,一时之间风靡全国,堪称人性放大镜,偷窥镜。人们的炫耀心理通过朋友圈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
而发明于2011年的朋友圈功能,在历经近10年的发展与普及之后,早就脱离了最初的科技感和浪潮感。使用者不再趋之若鹜,翻看者也对各种圈式表达伎俩耳熟能详到乏味。
若无真诚、恳切、有感而发的状况,谁还有兴趣看什么朋友圈?更遑论520这类,并非常规节日的“非主流的,尤其是年轻化的节日”。
第四, 年轻人开始更低调内敛,意见不同者无法窥见其朋友圈动态。
从小就生长在信息流中的00后,在追逐过科技感之后,开始逐渐跨入小众群体,逐渐开始放弃颇为大众的微信朋友圈,而转战更多其他私密性更强,圈子属性更明显的小众APP。在这些领域范围内,520节日依然被隆重而热烈地感叹和纪念着。
对于平均年龄可能不超过20岁的人来说,青春、爱情、520、我爱你这些滚烫的词汇以及节日,依然是生活中极其不可或缺的内容,是一种近乎神圣的仪式。
而正如有句话所言:人生需要仪式感。对于刚开始踏入成人社会的他们而言,情绪、表达、体验感非常重要,有时几乎等同于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宣言和呐喊。
但这种宣言和呐喊,越来越多地脱离了朋友圈这一过于庞杂和大众化的渠道。因为,太庞杂和大,就不精致和细腻,个人个性特征更是无从表达和谈起。
第五, 经济形势所迫。
显然,疫情发生以来很多人都感受到了一股无形的压力。虽然电视上、新闻中、各类APP推送都繁华似锦,但真正生活在现实中的人们,却始终在与各种琐碎、琐屑、烦躁、繁杂较劲,并美其名曰为“工作”。
而无论是哪一种工作,哪一个行业,今年以来都在承受着各种无形的压力。
最为主要的原因在于:疫情之后,与其说人们宅在家中养成了低欲望的“好习惯”,不如说危及生命的事情屡次发生,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在人们的心理上不断叠加,导致人们在生活方式上逐渐发生细微变化,即变得更为实际,也更为客观理性,不再随意表露无关紧要的情绪。
因为与生命生存价值本身比起来,虚浮的情绪、张扬的表达,将时间花在不切实际的事情上,在这种社会心理共识之下,它们理所当然会被无视。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Dorpat, T.L. (2001). Primary process communication. Psychoanalytic Inquiry, 3, 448-46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