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芝加哥大学发现,人死后约有1000个基因“不甘心”,试图复活主人

 小学生STY 2021-05-27

在长期的自然研究中,科学家发现,大象作为陆地体积最大的动物,但却是患癌率最低的动物之一。它的细胞数量是人类的100多倍,按理说,患癌率也该是人类的100多倍,但几率只是5分之一。这引发了科学家浓厚的兴趣。

2015年,美国犹他州的科研人员在大象体内发现了一种“僵尸基因”,具有抑制癌症的效果。这种抑癌基因的编号为P53,在人类身上也有,不过只有一个,而大象身上却有几十个。P53神奇之处就在于,可以识别出DNA受损,且无可修复的细胞,提前将其杀死,防止进一步的畸变形成癌细胞。

这种机制大大提高大象的寿命,使其达到80岁,比人类活的还要长。

当然,僵尸细胞的神奇之处不光在于此,顾名思义,还能在死后激活,试图将主人复活。

“湘西赶尸”那味儿出现了。

1、老鼠,斑马鱼死后,僵尸基因试图将主人复活

华盛顿的科学家提取了老鼠和斑马鱼的尸体组织,通过mRNA来测试组织的基因活跃水平。结果发现,有1063个基因在宿主死后的24小时内,活跃度不断升高,不断表达出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蛋白质,试图让宿主再次发育,达到起死回生的功效。更神奇的是,这些基因生前并不活跃,而是死后才被激活的。

写到这里,突然眼眶湿润了,原来坐吃等死的我,还有细胞为我如此拼命。我配不上它们。

2、人类也有僵尸基因,分为4种,共计超出1000个

虽然这些实验是在老鼠身上进行的,但科学家很快发现,人类体内同样含有僵尸细胞,而且做了细致分类。

2021年3月23日,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在《自然》杂志的子刊《科学报告》发表论文称:人的生命结束后,体内的部分细胞并没有死亡,反而比以前更加活跃,基因表达更加频繁,试图让宿主起死回生。

论文首次披露后,调皮的网友评论到:难怪土葬的棺材要钉死。

经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发现,人死后体内有4种基因分外活跃。一是“管家基因”,它的数量占据80%,用来保护心跳,呼吸停止后的细胞基本功能。二是神经元细胞,控制着神经元活动,许多动物死后仍“蹦跳不止”就是因为此类僵尸基因的保护。三是神经胶质细胞,作用是脑损伤后,进行修复清理。而人在脑死亡后,神经胶质细胞异常活跃,甚至过度生长,形成一道“长臂状”的轴突物。

第四种是和“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在死后的48小时内,试图让细胞重新发育,达到起死回生的效果。只可惜,此时心跳呼吸都停止了,即使能发育,也成为无源之水,注定要干涸。

另外,科学家还发现,这些被激活的基因并非所有都是“正义军基因”,也中出了许多“叛徒”。

被激活的基因中,也有被压抑了几十年的癌基因。它们苏醒,并非是为了参与机体的救治工作,而是想要自己“保命”。

头儿都没了,咱摔杯为号,黄袍加身,分家单干!

在无政府主义下,它们疯狂的吸取营养,挤占正常细胞的生存空间,造成感染,膨胀,产生代谢垃圾,破坏大局。

3、激活僵尸细胞,抑制“反叛军”,人类能延长阳寿吗?

既然僵尸细胞有益,反叛军有害,那么有人猜想,增强僵尸细胞功能的同时,抑制癌基因,不就能把人带回阳间吗?但是很可惜,这种措施只能减缓机体衰败速度,并无法救活死者,毕竟有悖于自然生长规律。

事实上,与其通过死后复活来延长阳寿,倒不如在生前就延长寿命,而这次,来自哈佛的科学家找到了方法。

2013年7月,国际抗老学者,哈佛老年研究中心的David cincliar教授在《cell》发表论文称,他们找到一种叫bioagen前体的常寿物质,可以令相当于人类70岁的实验组寿命延长30%。通过作用于线粒体减缓老年细胞的老化进程。虽然并不能达到僵尸细胞的夸张效果,但还是吸引了包括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的跟进研究。而该物质的发现者David cincliar因此获得了澳洲骑士勋章。

据cincliar教授的实验室透露,每天有几十人慕名打来电话,无一不是渴求尝鲜该物质,但一直无法如愿。直到“派洛维”补剂将该物质成功落地,情况才得到一定的缓解,而据京D等渠道的调研报告显示,派洛维风潮已蔓延至东部沿海中产圈,多次登上渠道热榜。

其实,不管是研究僵尸细胞,还是Bioagen前体,都是人类对于衰老的反抗。Cincliar教授在著作中说到,衰老是导致一切老化症状的根源,例如肌肉松弛,血管扩张,视力减退等等。他认为随着医学科技进步,衰老可以被当成感冒一样被消灭掉,老化症状得到消除的同时,人均寿命得到大幅度延长,逼近120岁端粒极限。

尽管在癌症还未攻克的前提下,谈活到120岁实属天方夜谭。但人类的一切科技进步,不都是在希望中进步吗?怀梦前行,未来可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