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真相大白天下:揭开清东陵扑朔迷离的八大谜团

 昵称75512199 2021-05-28

这是一个有太多扑朔迷离故事的地方,无数未解的历史谜团笼罩着这座神秘的陵寝。为何顺治帝偏偏将关乎大清国运盛衰、帝运长短的皇家陵寝修建在这里?香妃究竟是谁?又身葬何处?孝庄文皇后的昭西陵为什么建在了“风水墙”之外呢?这一个个历史谜团,牵动着很多人的心弦。还记得古墓丽影么?安吉丽娜扮演的劳拉寻找到的是一个来自失落的世界亚特兰蒂斯,而我们,将会在神秘莫测的清东陵寻找到什么?


从历史中解开玄妙风水之谜

    顺治帝为何选址河北遵化作为陵寝所在地?对于这个疑问,答案历来不一。要想寻找真实的答案,必须从历史记载中寻找清王朝在此建造皇陵的蛛丝马迹,清东陵选址真相是继承了明朝“衣钵”。顺治皇帝是从明皇帝的那里得了个顺水人情,才有目的地到遵化昌瑞山一带来打猎,并考察帝陵地址的。据明末清初史学家查继佐所著明代史事纪传体史书《罪惟录》(又名《明书》)记载,“崇祯初年,遍求天寿无吉壤,至十三年,始召刘诚意孔昭(刘伯温后裔)及张真人甲,协视地,得蓟州凤台山,云地善而难得治陵起工之吉,吉在甲申以后,不及事”。李寅说,这段史料表明,现清东陵所在地是明朝崇祯皇帝命人为自己选定的陵址。但尚未开建,1644年清兵入关,崇祯吊死在歪脖树上,不但江山易主,其选择的陵址也拱手让给清王朝。史料中记载的凤台山即凤台岭,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修建清东陵时,改名为现在的昌瑞山。

七十二场浇陵雨于科学有据

    传说中的“七十二场”,显然是个虚数,泛指马兰峪地区“浇陵雨”之多、之及时。诚然,马兰峪地区降雨比较充沛,严重旱灾的发生率低于周边区域,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现代科学证实,这种现象的缘由在于:清朝皇帝出于保护陵寝的需要,长期在陵寝周围、特别是在几百里范围的北部山区实行封闭管理,广植树木,封山养护,造成这里森林茂密,植被丰厚,以致在这一带形成了地表储水量大,适时蒸发后,促使降水量较多的小气候。据档案记载,陵寝周围有17万株仪树,前圈有百万株、后龙有数千万株海树。,它们郁郁葱葱,遮天蔽日,对涵养水分,湿润空气,调节气候,起到了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看,说皇家陵寝在此处的修建,给当地民众带来类似“风调雨顺,旱涝保收”这样的“福音”,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当然,表象内部的本质,还是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一理念。保护区内年平均降水量超过800mm;是华北地区降水最多、湿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昭西陵之众说纷纭可以休矣

    为什么昭西陵建在了清东陵“风水墙”之外?野史、正史众说纷纭。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庄文皇后病重时,曾面谕康熙帝。其大致的意思是:太宗皇帝(皇太极)已经安葬多年了,她死后再去打扰先人是不好的。而且她心里牵挂顺治、康熙,想把自己安葬在遵化清东陵,这样也好看顾儿孙。因此,从上述解说中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昭西陵之所以建立在清东陵风水墙之外,一是遵照了孝庄文皇后的遗愿,不使其远离其子孙两代皇帝;二是表明了昭西陵距离沈阳皇太极的昭陵虽有千里之遥,但从其名字就可以得出两陵属于同一体系;三是因为在清东陵内孝庄文皇后的辈分最高,同任何一位皇帝、皇后、妃嫔葬在一处都是不妥的,因此将昭西陵建在风水墙之外,确是最为合理的了。清朝大臣们到祖宗这儿谒陵必须经过大红门,先从辈分最高的陵祭拜,孝庄文皇后地位最高,所以第一个就得到昭西陵祭拜。而且古代以左为贵,大红门东方即左方,是比较尊贵的位置。

唐山地震动不了清东陵原因

    1976年唐山地震的震惊中外!震后,中国科学院古建筑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前往清东陵进行勘察和评估。发现东陵的墙体大体保存完整,没有出现开裂和倒塌的现象;琉璃瓦有一部分被震落,碎了一地;陵墓中的大部分柱子出现了二三厘米的错位,但却奇迹般地没有倒塌,陵园整体框架保持完整。后经实验发现,清东陵柱子之所以错位而不倒塌的原因,原来是建造者特意让古建筑的柱子只浅竖而不深埋地下,是为了让建筑整体有一些灵活性,保证发生地震时柱子不会断裂,房屋不会因而整体垮塌。此外,用来承起屋顶的斗拱,完全没有一颗钉子和一滴胶水,既能和建筑物其他构件严丝密缝,又能巧妙松动。在勘察过程中还发现清东陵建筑的房顶特别沉重!原来,这是因为屋顶作为全屋结构平衡的关键,它能够让建筑的各个构件之间相辅相成,彼此依靠,互相化力。整体与个体之间既密切相连,又灵活松离,这就是清东陵数百年来经历二百多次大小地震,至今屹立不倒的秘密。

香妃本是乾隆帝的妃子容妃

    围绕“香妃”的传说太多了,因此也产生了无数谜团,如:身份之谜、葬身地之谜等。这位奇女子的原型就是乾隆帝的一位普通妃子——容妃。其实,容妃死后并没有葬在裕陵,只是葬在了裕陵西侧的裕陵妃园寝中,但是因为香妃的知名度高,这里便叫“香妃陵”了。1979年10月,一座妃子陵墓月台前的石踏跺处忽然出现一个大洞,经过申请,文物工作者开始正式勘察地宫。清理人员最终在灰浆里发现了头颅骨。这枚头颅骨的发现,无可争辩地证实香妃就葬在清东陵,而非喀什。当时在椁的四周还发现了用金水手写的阿拉伯文字,当时临摹下了一段,后经北京有关专家鉴定,认为此文字就是古兰经的第一句话“以真主的名义”,证据有力地证明死者信奉伊斯兰教,是少数民族。通过出土的这些实物考证,死者是少数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年代与历史记载的香妃年代基本符合。证实了许多专家学者提出来的乾隆皇帝的容妃就是传说中的香妃。

慈禧穿着裤子腰间扎着丝带

    民间传言,当年孙殿英盗开慈禧陵墓时,有些士兵发现慈禧面貌如生,不禁兽性大发准备奸尸。谁知慈禧口中夜明珠被取出后,整个尸身瞬间风化。对于此种荒唐传言,恐怕没有人会相信。。多年以后,一本叫《世载堂杂忆》的书披露说:“……俯视棺中,西太后面貌如生,手指长白毛寸余……珠宝堆积棺中无算,大者由官长取去,小者由各兵士阴纳衣袋中。于是司令长官下令,卸去龙袍,将贴身珠宝搜索一空。另据《孙殿英投敌经过》一文记载,孙殿英曾以炫耀的口吻谈起当时情景:“老佛爷(慈禧)象睡觉一样,只是见了风,脸才发了黑,衣服也拿不上手了。”1984年1月5日,包括国家文物局五名专家在内的十人清理小组,决定对慈禧内棺进行科学保护性地清理。整个的活动清理工作都在摄像机的镜头下进行……(慈禧)上身没穿衣服,整个裸露着……整个身体是一具干尸,非常完整地连在一起……下身穿着裤子,腰间扎着丝带,这个裤子上边绣满了楷书的寿字……

顺治陵墓幸免于盗原因有三

    不管是清朝编纂的正史《世祖实录》,还是《玉林国师年谱》等文献都一致证实,顺治帝死于当时的不治之症——天花,尸体在他死后的一百天火化,骨灰盛于坛内,称为宝宫,于康熙二年葬入孝陵地宫。与顺治一同入葬的还有孝康、孝献两位皇后的骨灰。所以地宫中并不是空的,而是有三个宝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骨灰坛子。既然是空的,自然没有什么珍宝,这就使大部分盗贼对它失去了兴趣。另外,皇家随葬物品,一般为金银制品、珠宝玉器之类,是用来填补棺缝儿的。而孝陵的地宫里根本就没有棺椁,只不过就是三个骨灰坛子,坛子是不需要填缝儿的,哪里来的珍宝?而且,孝陵的功德碑上的的确确写着“皇考遗命:山陵不崇饰,不藏金玉宝器”。不管是不是此地无银三百两,这些真真假假的传闻,的确起到了保护孝陵的作用。再加上孝陵地宫修建得异常结实坚固,想盗挖者不能轻易进入地宫,有此种种原因,这才幸免于难。

平步青云桥寄托着美好愿望

平步青云桥是清东陵近百座石桥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桥梁。此桥全长110米、宽9米,抱鼓石4块,两侧装有方解石栏板126块,如果用石块顺着敲击,能发出叮叮咚咚的悦耳音乐,包罗我国古代声乐中“宫、商、角、徵、羽”五音,所以又称为“五音桥”。后据地质学家考证,方解石中含有50%左右的铁质,所以一经敲击,便能叮咚有声,而含铁量之多少,又有抑扬顿挫之区分。除此之外,平步青云桥还是清东陵著名的“风水桥”,其位置堪称风水中的“金锁玉关”。桥上有石望柱128根,柱身两面雕刻盒子枋心,柱头为火焰柱头,上有二十四条阴刻线,代表着二十四节气,寓意着火焰长明,生生不息。桥身全部装饰以彩云、宝瓶,雕工精细、典雅、大气,寓意着“走上此桥,平步青云”。而三百年来,无数达官显贵从这座桥走向仕途,位极人臣。这里也一直流传着走过“平步青云桥,能仕途顺遂,财运亨通,平步青云”一说。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