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密还需探陵人:抄起一把尖锹,找到香妃头骨

 昵称75512199 2021-05-28

1979年10月2日下午,位于河北遵化的清东陵正在进行古建筑的维修,这时女小工魏香云从园寝的前院进来,路过容妃宝顶西侧时,忽然发现容妃宝顶月台前的石踏跺处出现了一个大洞。她不敢近前观看,但知道这是一件大事……10月6日,经上级批准,容妃地宫探察正式开始。进入地宫的人有赵辉、王翠萍、宁玉福、徐广源、高福柱和于善浦。

在进入地宫的6个人中,徐广源当时只有34岁,身体强壮。所以,他理所当然地走在最前面。徐广源曾先后参加了乾隆裕陵地宫、慈禧定东陵地宫、乾隆容妃(香妃)地宫、乾隆纯惠皇贵妃的清理工作;探查过乾隆诚嫔地宫、康熙保姆保圣夫人地宫、雍正之子果郡王弘曕园寝地宫、康熙帝之子果亲王允礼地宫。他找到了容妃的头颅骨,还曾亲手整理慈禧遗体,是当今世界上唯一触摸过慈禧肌肤的人。有人曾开玩笑地称他是“咸丰第二”。

一行6人走进地宫,只见棺床上有一口巨大的棺木,东西方向横置。清代葬制,帝、后、妃的棺木均为一棺一椁制,即内外两层,内为棺,外为椁。葬入地宫后,棺木头朝北,尾朝南。棺木东西横置,明显是改变了原来的位置,不言而喻,是当年盗匪所为。人们所看到的是容妃的椁。椁的右帮上有一个长175厘米、宽60厘米的长条形大洞。从洞口往里一看,竟然没有内棺。为什么没有内棺?是被盗贼拆散后仍掉了吗?棺在椁内,要想拆散内棺,必须先将外椁拆散,起码要将椁盖完全揭掉才能将棺抬出,否则休想拆散内棺。而容妃的外椁不仅外形完整,而且椁盖原封未动。在地宫内各角落也未发现有任何内棺的碎片。则表明容妃死后,在盛殓时根本就未用内棺。

椁底上有一层寸许厚的淤泥。椁的前面有用金水手写的少数民族文字,大部分已模糊不清,只有最上面两行文字还比较清晰。后经专家鉴定,那是手写的阿拉伯文字,是《古兰经》的一句名言:“以真主的名义”。而其他的皇室贵族都是写了藏文或者梵文咒语以保护死者安宁。椁盖向前伸出一个形似葫芦形的木板,表明这是一具标准的“葫芦材”。棺床上胡乱扔放着许多糟烂的丝织物,同时还发现了一些人骨,却没有找到头颅骨。既然有人骨,为什么不见头颅骨?难道身、首分葬在两地?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疑问是因为在几千公里外的新疆喀什也有一座墓葬,被人们称为香妃墓。围绕着是香妃还是容妃,是葬在清东陵还是新疆喀什,近百年来有种种的假设与猜想。

新疆喀什市浩罕村有一个叫“香妃墓”的墓地,建筑风格与内陆迥异。据史料记载,这个墓地是阿帕克霍加为他的父亲修建的。霍加是当时的维吾尔人对男子的尊称,麻扎是墓地的意思,所以这里是阿帕克家族的墓地。而从什么时候开始把这里称作“香妃墓”,现在已经没人能讲得清楚了。那座“香妃墓”早已闻名遐迩,几十年来当地人都认为香妃就葬在那里,而且那里还摆放着一副据说是运送香妃遗体的驮轿。难道香妃真的葬在了新疆喀什的“香妃墓”?

历史上的容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乾隆皇帝为什么要纳一个维吾尔族女子为妃?容妃生于雍正12年(1734年),本名贾姆丽孜木(又叫伊帕尔汗),为新疆伊斯兰教的始祖派噶木巴尔的后裔,世居叶尔羌,其族为和卓,故名和卓氏,是优素福·霍加第五代孙女。乾隆23年(1758年),新疆境内的大小和卓叛乱,伊帕尔罕的五叔额色尹率领家族配合清军作战,出击喀什噶尔。1759年,清政府为表彰在平叛中立功的维吾尔族上层人士,让他们陆续到北京朝觐乾隆皇帝。被封为辅国公的额色尹把侄女伊帕尔罕送进宫当了“贵人”,因为是和卓家族的人,便称之为“和贵人”。这一年,她27岁,乾隆50岁。两年后“和贵人”获得赐名并晋升为“容嫔”,过了6年又晋封为“容妃”。

关于容妃的死亡,有两种说法。一种是被皇太后赐死,另一种是自然病死。皇太后即乾隆帝的生母孝圣宪皇后,死于乾隆42年(1777),而香妃(容妃)死于乾隆53年(1788),比皇太后晚死11年,所以不可能是被皇太后赐死的。通过查阅清宫档案《赏赐底簿》得知,乾隆53年(1788)4月14日,皇帝赏给了容妃10个春橘,这是迄今所查到的最后一次赏赐。5天以后,即乾隆53年(1788)4月19日,容妃在圆明园溘然长逝,终年55岁。她最大的遗憾就是未能给皇帝生育儿女。容妃死后,乾隆帝为了让宫里人经常怀念她,特地将她在宫中几十年里积攒下来的物品分赠给各妃嫔、公主、格格和佣人以及她娘家的人。容妃的金棺暂安在畅春园西侧的西花园,同年4月27日从西花园奉移到北京东北郊的静安庄殡宫暂安。同年9月17日,乾隆帝命皇八子仪郡王永璇护送容妃金棺奉移东陵。9月25日葬入裕陵妃园寝。

容妃在清宫生活了28年,没有一个人称她为“香妃”。在《清史稿·后妃传》中有关她的许多记载也从未将她与“香”字联系起来。新疆社科院历史所所长纪大椿认为香妃是人们给风流皇帝乾隆编造出来的故事,而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是追求好奇的人们根据容妃的籍贯身世创作的。是人们猎奇心理的一种表现。由于乾隆就这么一个维吾尔妃子,人们都不十分了解,可以随便写。随便写出来的东西当然也就无从考证了。

容妃地宫的勘查仍然在紧张地进行着。徐广源抄起一把尖锹,站在棺床下的脚手板上,在灰浆里慢慢试探。突然触到一件硬物……徐广源双手伸进灰浆,将此物捧出。在场的人都目不转睛,随后几乎同时脱口而出:“头颅骨!”头颅骨的发现,意义非同寻常。它无可争辩地证实“香妃”就葬在清东陵,而非喀什。在地宫里,徐广源还找到了容妃的发辫。发辫长85厘米,头发较少,细黄而花白,明显是老年人的,和容妃55岁的年龄相符。头颅骨上有许多灰浆和污渍,徐广源小心翼翼地用清水洗净,阴干后珍藏到了自己管理的文物库房中。后来,容妃头骨由北京自然博物馆和河北师范学院的有关专家作了鉴定。他们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头颅骨代表一个少数民族的个体;是一个年逾五旬的老人;遗骨并无异香产生。这一鉴定结果,与有关文献记载的容妃年龄是一致的,与她的维吾尔族身份也是相符的。

容妃的嫂子、和她一同进京的图尔地的夫人——苏德香,将容妃常年经沙枣花熏过的衣冠和遗物带回喀什,葬在位于今浩罕村的17世纪中晚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霍加的麻扎旁。阿帕克和卓曾经以喀什噶尔为基地,统治南疆六城,创建了天山以南第一个政教合一的和卓政权。伊帕尔罕作为阿帕克和卓的重侄孙女,又是整个西域乃至穆斯林女性中,走进中原王朝皇宫的第一人,她的衣冠冢建在阿帕克霍加麻扎,在当地人心中是不存在什么异议的,这也是新疆众多麻扎中,有着独特历史内涵和文化内蕴的一处麻扎。虽是衣冠冢,但香妃在这个葬有5代、72人的显赫家族墓地中占有一席之地,体现了她在西域穆斯林心目中的地位。后来,人们提起这里时,倒是遗忘了“阿帕克霍加麻扎”这一称呼,而是习惯称之为“香妃墓”。(摄影:笑笑她爸、徐贺齐)

【作者】王成,走遍56民族及吃遍56民族总策划,媒体撰稿人,乐途旅游网超级灵感旅行家。工农商学兵貌似占全,能朝九晚五,也有诗和远方。惟愿我们在行走中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本文图片和文字所有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署名,未经许可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有其他需求请与作者联系。(微信:18612630430)五十六个兄弟姐妹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