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报 | 农牧携手,连接更多生命

 3O有机农业 2021-05-28

2020年5月15日,耕读大学团队、酵道孝道团队、关头村三亲社区团队以及施永青基金(香港)北京代表处,一行12人,开始了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期8天的三江源草原行。

16日凌晨,团队到达青海省玉树州甘达村。虽是凌晨,村长和村支书却一直在等待大家。夜空下到来的我们,受到了村委的热情接待,每一位客人都收获洁白的哈达。

2010年玉树地震中,甘达村遭受惨重破坏,整村搬迁。在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援助之下,十年后的甘达已成为玉树标杆。村民渴望吃到新鲜健康的蔬菜,而耕读大学团队的到来,正是要解决村民在自家门口吃菜难、吃到好菜更难的问题。

16日上午,我们跟随村领导和三江源协会的志愿者们先后参观了甘达利众生态畜牧业专业合作社、青稞面粉厂、服装店、宴客厅、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协会工作站、村小学、新建寺院等地。

了解甘达村概况

下午,耕读大学有机种植专家刘小平老师全方位介绍了高原温室有机蔬菜种植的理念与技术。他表示,高原虽然缺乏肥沃的土壤,但这是可以培养的,而这里充足的阳光、干净的水源以及未受污染的环境却是种植蔬菜得天独厚的优势。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温室蔬菜种植在高原大面积铺开,必然会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毕竟,高原上薄薄的土层是上亿年才形成的,后人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这是耕读大学一直以来的信念——人与自然共生共荣。紧接着,耕读大学团队实地考察,为甘达村大棚种植提出更加切中肯綮的建议。

刘小平老师指导村民

17日上午,耕读大学执行校长贺建增老师分享了全域有机理念,特别强调垃圾分类和循环利用问题。日常生活垃圾可分为四类:可回收物、有机废弃物、有害废弃物和其他废弃物。几类垃圾分别处理,最终可以从源头减少污染。达到源头减少污染的办法还有很多,比如用无患子、皂角、茶籽粉等生物制品代替洗衣液、洗发露、洗涤灵等,这些生物制品既能买到,又能自制,通过合作社销售还能影响附近其他村庄村民减少日化用品带来的环境污染,同时保护身体健康。

贺建增老师分享全域有机理念

接着,三亲教育践行者李冰老师分享了她在甘达村小学参观后的所思所感。通过和村委沟通,李冰老师了解到,现在当地基础教育普及工作做得比较好,但是基本没有考上好大学的孩子,毕业之后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非常普遍,这些年轻人既无法在城市好好生活,又无法回到牧区。她认为从小培养孩子们亲情、亲乡土、亲自然的情感特别重要。修德开慧是基础,有了这样的基础才能更好的学艺。西藏这片土壤充满生机,人们与天地、山水和谐相处,对牦牛(毛、肉、骨、奶、粪)的充分利用,无不显示出牧区生活的独特性和浓厚的天地合一之情。李老师建议学校去掉塑料草坪,替换成本地的草皮或者石头。还建议班级内部增加藏族传统玩具,尽量减少使用塑料玩具。另外对于课程时间安排和教材的高效学习,老师们也进行了探讨。甘达村小学校长尼玛,非常认可三亲理念。会后,他带着学校的老师一起开始学习三亲2020全年线上课程。

李冰和村小学老师们做分享

下午,刚从西藏日喀则赶来的酵道孝道团队分享他们的环保理念,以及酵素在全国各地城市、乡村的垃圾分类工作中的杰出表现,最后实际演示了环保酵素的制作过程,村民们热情参与, 兴致盎然。

酵道孝道团队指导村民做环保酵素

本次交流之后,甘达村很多村民甚至放弃一年一度挖虫草的时机,马不停蹄地修建蔬菜大棚,而孩子们也动员起来,捡拾散落在河谷间的垃圾,为保护自己的家园默默努力。

甘达村民紧锣密鼓修大棚

孩子们正在捡垃圾

“山干净,水干净,人心干净”,这是甘达村民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永不褪色的宗旨!

18日上午,应卓巴仓发起人扎多老师的邀请,耕读大学、关头村三亲社区以及酵道孝道团队的老师来到治多县卓巴仓服务中心。

“卓巴仓”意为“牧人之家”,是扎多老师的梦想,也是在外漂泊的牧民的家园,未来更是全生命教育的大本营,为人与万物和谐共存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与耕读大学全域有机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不谋而合。治多县卓巴仓中心的房屋建造全部为传统夯土建筑,扎多老师深入解说了这个传统建筑的建造过程。其中的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根木头都有自己的故事,都是他用心从朋友及周边被拆房屋上收集起来并加以循环利用的,希望用传统无污染的夯土技术配合现代科技打造一个能够包容全人类乃至所有生灵的卓巴仓理念交流中心。

正在修建中的卓巴仓

在这里,刘小平老师实地指导卓巴仓志愿者们种植温室有机蔬菜,通过一下午的时间,大棚内焕然一新。

刘老师指导卓巴仓成员种植有机菜

焕然一新的大棚

19日上午,几个团队跟随卓巴仓工作人员索巴,驱车前往长江一号牧场。这是索巴家的牧场,也是卓巴仓的未来样板。卓巴仓的目标之一就是建立108个牧场,让牧人回家。长江牧场坐落于通天河沿岸,我们一路欣赏着辽阔的草原、原生态的植被、悠哉的牛羊牲畜、清澈见底的长江水源。这让习惯于在城市生活的我们真正感受到,什么是大自然的滋养、疗愈。

来到牧场,索巴的家人热情地招待了我们。餐后我们一同前往通天河,一路踩着松软的泥土,看到鼠兔活泼乱钻的可爱模样。尽管这里人烟稀少,鲜受打搅,但我们依然在养育索巴爷爷的河流中捡到不少塑料垃圾——洗衣粉袋、饮料品包装等等,也许从很远的地方漂来,却深深埋在淤泥中,甚至和小石头长相无异,需要仔细辨别。

人迹罕至的小河里,埋着不知哪里漂来的塑料

索巴从小离开牧场进城求学,学习工作都十分优秀,但他依然希望回报自己的家乡。遇见扎多老师是一个契机,2018年,他辞职回乡,在扎多老师的带领下,和一众赤诚的返乡青年正式开始卓巴仓的筹建工作。

在长江一号牧场,老师们共同探索了卓巴仓的未来规划,并帮助索巴和他的家人种植温室有机蔬菜,这也是整个三江源地区首次出现牧场温室有机蔬菜种植

耕读大学师生和索巴家人一同种植有机蔬菜

在长江牧场的三天,没有信号,每天简简单单地种菜、挑水、爬山、捡石头、看星星,和同伴们交谈,帮索巴家人干活,规律地作息。临走时,长江牧场下了一夜雪,伫立在这漫山遍野的皑皑白雪之间,平静与幸福油然而生。

本次行程虽告一段落,然而,牧区与农区的连接才刚刚开始。农耕与游牧,尽管生活方式大相径庭,却不能斩断二者的深厚关联,那就是,尊重自然世界,关切万物生灵。而为此付出努力的志愿者,无论在茫茫高原,还是喧闹的内陆,都在为生态文明竭尽所能,携手并肩,打造理想的未来。

耕读大学、酵道孝道、关头村三亲社区和卓巴仓团队合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