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

 飓风居主人 2021-05-28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苏轼:贬谪一生事,烟雨任平生

认识苏轼,应该算很早了,孩提之时便能背他的《念奴娇》及《水调歌头》等等,但懵懂之时,并不识得其好。

真正开始认识他,也是拜下乡室友带的那几本其母亲的中学课本,其中并无我以前能背诵的那些诗词,可能是早在小学时便学过了,这里面所载的,是我从来没有看过的《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横空隐隐层霄。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解鞍欹枕绿扬桥,杜宇一声春晓。”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空山春雨后,万籁俱寂时,四野月光朗照,云朵依稀,如细浪般涟漪般地层层涌起,作者醉后而归,不胜酒力,欲下马一眠,又恐作践了这茵茵绿草,随着杜宇的一声啼叫,天将晓,好一幅诗情画意的《月夜人间仙境图》。

“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乘月至一溪桥上,解鞍曲肱,醉卧少休。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数语桥柱上”。

这是此词前的小序,读来亦是如品短篇美文,其水之清、月之明、夜之静、人之喜,跃然纸上,回味无穷。

他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奇才,也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文学家和全能才子,就全能方面来说,唐之摩诘怕要远逊之,苏轼是一位文化史的超人,因为,在文、诗、词、书、画、乐等几乎所有的文化领域,都是超一流,是一个神话般地传奇。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四川眉州人,进士出身,曾在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等多地任职;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和礼部尚书等职,并知杭州及扬州,因党争被贬,远及海南,后遇大赦北还,途中病逝于常州,追谥文忠。

于他的名字来看,叫苏东坡可能更习惯、更普及些,他头衔太多,什么文学家,诗人,词人,甚至美食家等等,都可以堆在他头上,他不像李白杜甫,一个诗人头衔便可了事,于他来说,无论冠之哪个头衔,或哪几个头衔,似乎都不是很妥当,都不能概括他的业绩,这也是让人很纠结之事。

但于现在之人来说,他的词应该是最出名的,所以,称他是“最伟大的词人”,当不为过,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词帝是李煜,词宗为易安,所以也是很有争议的,这不仅有“以偏概全”之嫌,而且是偏得太多太多。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在有宋一朝,为诗者大多可为词,历来诗为“正声”,词为“诗余”,且有“诗庄词媚”之说;苏轼一生留下数千数诗词,词仅十不及一,虽然现在他的词名远高于诗,但可以说,词对他来说,毕竟还是偶尔为之者也。

当年上电大时的《大学语文》中,只记有苏轼的一首《水龙吟》,这算是我此生正式听的第一堂古诗词课了,对讲述老师的解释是倾倒备至,至今是记忆犹新。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流水、西园、落花、绮梦,都是以前诗人惯用之词,都说苏轼一生潇洒,但这首词却显示出他的另一面,他借杨花的凋落与飘零,以触及目光的普通景物,幻化为离人间的相思之情,婉转缠绵至极,特别是将春色分成三分,形象而又生动,充满着意境之美。

他的诗成就也很高,而且常常被当作宋代“理趣诗”的代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等等,皆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但是,一般只说他是著名诗人,却少有人称其为伟大的诗人,这除却赞扬他的词远比其诗为高外,还因中国伟大诗人之名者早已名花有主,而且几成定论,这便是“屈陶李杜”四人。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尽管有人提出“四个半”之说,然而,将苏轼列为这“半个”,但我总感觉有些委曲他了,以我的认知,并非苏诗不好,只因苏词太好,所以才感觉在诗的方面难以冠其伟大之名,我读他的诗感觉就两个字,亲切。

当然,要冠以“最伟大的诗人”,定是要有“代天言之”,或者叫做“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当然,这境界历史上许多人有过,但发诸言筌者少,而发诸诗歌则更需要内外皆造其极,以此标准能高歌者则更少了;若以苏轼在这方面而论,似乎缺少了点点。

苏轼是我们四川的骄傲,也是四川的名片,现在他的故居门口还挂有一副对联,“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前者是大家都知道的“三苏”,但仅将这父子定为词客,也太小气了些,虽然后面这韩、柳、欧、苏四家中有苏轼,也有些不公的感觉。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唐宋古文八大家”中,苏门占三,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实在是难见的,怕只有汉末曹氏父子可以与之比肩,从中也可以看出家庭文学渊源之深厚绵长;而苏氏的祖先,乃唐代武周时的宰相苏味道,那一句“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也是独占元宵节之歌咏冠冕。

苏轼天纵奇才,自幼聪明异于常人,“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及长,满腹经纶、才华横溢,弱冠之时即博学古今,经史子集皆烂熟于胸,下笔如有神助。

他是21岁赴京参加科考,文章旋即被副主考梅尧臣赏识,荐于主考官欧阳修处,因当时考卷不但不着人名,而且为防止考官认识考生笔迹,都是让人重新誊写后上报。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欧阳修看后亦大赞不已,不过他认为,这样的文章只有他的高徒,后来亦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才能写得出来,为了避嫌,他将这本为状元的卷子放在榜眼的位置上。

醉翁的这一“假老练”,使得苏轼与状元无缘,而曾巩亦以第四名上榜,又因门生之故,苏轼自然成为欧阳修的弟子,这老师对苏轼是称赞有加,“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在给梅尧臣信中亦曾有言,“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这也是成语“出人头地”的出处。

苏轼从此便算是踏上仕途了,风华正茂,春风得意的他此时年方24岁,即被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一职,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光。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宋代官阶复杂,苏轼这职称前面是品阶,约八品,后者才是实职,即今陕西宝鸡市长的重要属官,差不多同常务副市长相当,他一入仕就授这实权官职,起点也算不错了。

后来还朝任职,恰遇王安石变法,以苏轼的官职,尚不能与其在一个平台上对话,但他是属于欧阳修门生,加之又好上书议朝政,特别是对变法中的不当之处多有讥讽,所以引起王安石不满。

随着欧阳修等一众人被贬,苏轼也知道在京师难以立足,遂自请外放,先是任杭州通判,后又知密州,即令山东诸城的父母官,在这里,一首被大家熟悉的豪放词在这里写就,这便是《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有可能是他写的第一首豪放词,表达的是一种渴望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斗志豪情,一反传统词柔弱之格调,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读来令人振奋不已。

除了这首词外,苏轼在密州还写了一首是中国人就知道的名作,那便是国人开口即来的《水调歌头》。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之夜,苏轼想念在济南为官的弟弟苏辙,密州离济南不算远,可惜兄弟二人却无缘相见,面对天空一轮明月,他举起酒杯,他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将自己的思念之情,一口吞下。

这首词,伴着皓月当空,在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 ,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而其中血浓于水的兄弟情义,更是后世的人们所传颂的千古佳话。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接下来的他又知徐州和湖州,任上,颇有政绩,他革新除弊,治理河患,因法便民,是一位受到当地民众爱戴的地方官,但是,殊不知,一场他始料未及的泼天大祸,正悄悄地向他逼来。

苏轼是个政治敏感度极差之人,他本着一心为朝廷的赤心,努力为国民为民,见到什么于人民不利,有损民众利益的事,便是要说,要上疏以求改进,从来不会遮遮掩掩,更不会为自己的前途而三缄其口。

时值王安石变法最炽热之时,朝中形成新旧两派,党争不已,苏轼是属于欧阳修门生,相对于王安石的新党而言,自是旧党一员。

但是,苏轼并不认为自己的是旧党,他的所言所为,都是出自公心,他反对新党变法中的不妥之处,却也反对旧党全盘否的作法,所以,他就是一个如李商隐一般的,舅舅不痛姥姥不爱,两派都不喜欢之人。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王安石大苏轼16岁,在那个时代是属于他前辈之人,不但诗文名扬天下,官阶也高出苏轼许多,亦是有名的“拗相公”,对一个小辈的苏轼无所顾忌的指责,当然很是不爽,但是,成心要打压和陷害苏轼的却并不是王安石,而是沈括。

沈括是有宋一朝最著名的科学家,他的一部《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里程碑般的著作,但他的人品却十分下作,他以不正当的手段,骗取苏轼的诗文,从中摘出他认为的“愚弄朝廷,妄自尊大”及“衔怨怀怒,指斥乘舆”等内容,然后上报朝廷,说苏轼是“诽谤朝政,讥讽新法,包藏祸心”之人。

可以说,当时朝堂之上对苏轼不满之人多多, 沈括的这一把火,在朝廷中迅速蔓延,他们以苏轼“流俗翁然,争相传诵,忠义之士,无不愤惋”为名,掀起一股势力极大的“倒苏”浪潮。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当时的宋神宗本来对苏轼是欣赏有加,曾赞誉其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但架不住三人成虎,也不好刻意偏袒,遂将此事移交御史台办理,因御史台遍种柏树,乌鸦甚多,故人称“乌台”此案便被后世称作“乌台诗案“。

于是,苏轼被押解进京,在一堆小人的推波助澜下,竟然要将苏轼置于死地,此时,王安石已罢相在金陵,当他听说此事后,立即给皇帝上书,其中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将苏轼从死亡线上救了回来。

官自然被贬,苏轼去了黄州任团练副使,大约是如今黄冈市地方武装部副部长,其实这是个没有职责的虚衔,类似于现在地市“实改非”的调研员,由地方发放生活费,其他就啥都没有了,连住房也不给安排,但是,从此却拉开了中国历史上一场文学盛宴的帷幄。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来到黄州的他,飘然独立,依旧潇洒,一间破屋的东边有一大片空地,为补贴家用,便用来种菜,于是,苏轼便不用原来的“铁冠道人”,别取“东坡居士”为号,于是,一个比苏轼更响亮的名字——苏东坡,被更多的人所熟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垒垒高山,滚滚长江,这篇大气磅礴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气魄宏伟,视野阔大,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英雄人物的歌颂及怀念,构成了豪放的基调。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全词瑰丽之极,大起大落,壮怀激烈,冠绝今古,读来毫无仕途蹭蹬的报怨,尽管有岁月过处,人渐苍老的伤感,隐然有低徊婉转深隐幽微的情思,但更多的是在山林、江河、清风及明月中驰骋的一种潇洒,是历史与现实碰撞间的一种顿悟!

这首词不仅是所谓豪放词的代表作,即使在整个词的历程上,也是首屈一指的,谈古论今,好评如潮,而以我的心境来说,似乎更喜欢他的《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苏东坡的文赋是别具一格,隐隐然有股仙气凝聚其中,清风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他借着四周的景致,抒发自己的情感,将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融为一体,成就了散文中的绝世精品。

皓月当空,清风白露,一叶扁舟,任其漂流,宠辱皆忘,一身轻松,飘然欲仙。尽情享受山水之美景,快乐无穷也。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在这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主客秋夜荡舟,把酒诵诗,置身于如此良辰美景之中,作者油然而生“遗世”“羽化”之乐,不禁飘飘欲仙;全文充满了悠扬而和谐的基调,有着一种宁静的安谧和哲人的睿思,实乃千古绝唱。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黄州是幸运的,它虽然没有目睹了一个正直官员的倒下,却见证了一位智者文豪在这里站起;苏东坡在黄州写下大量的作品,黄州永远是他生命中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黄州成就了苏轼,抑或苏轼成就了黄州”。

苏东坡在黄州一共呆了四年之久,后来的他又东山再起,先是知登州,复又回京任翰林学士,随着新党旧党反复地执掌朝政,他依然初心不改,只认对错不认人,于是他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无奈之下,只好又自请外放,以龙图阁学士衔知杭州。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湖的水,在阳光的映照下,光彩熠熠,烟雨之际却迷迷茫茫,若有若无,无论是晴还是雨,都如西施一样,美丽无比,作者如一智者在湖中荡舟,不但将西湖之美概写无余,也将诗人的豪爽之情表现无遗。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苏东坡在杭州最著名的业绩,便是疏浚西湖,针对长年淤积的西湖,他组织民众清淤,在最深处建三个塔作标志,形成三潭映月的美景;并利用挖出的淤泥,建筑了一条长堤,这就是著名的西湖景观之一的苏堤春晓。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烟柳笼纱,波光树影,苏堤的清晨很迷人,晨曦初露时,湖波如镜,桥影照水,鸟鸣莺啼,柳丝舒卷飘忽,桃花笑脸相迎。置身堤上,湖光胜景如画图般展开,多方神采,万种风情,任人领略,时至今日,人们也不会忘记苏东坡为杭州人民带来的这一胜景。

可能是因为在杭州的政绩卓著,这其后的日子中,他几乎是一年一任,先后去了颍州、扬州、定州任知州;但当宋哲宗继位,新党执政,苏东坡的好日子便结束了,他被一贬再贬,继惠州后,一直去了当时属未开化之地的海南岛儋州,这在不杀文士的宋代,是最严酷处罚了。

“我本儋耳氏,寄生西蜀州”,即使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依然昂首高歌,犹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态度笑对人生,他在这荒蛮之地办学堂,使这里的学风大盛,后来竟有举了乡贡,东坡亦很是开心,一句“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的诗,尽显其自得之状。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在海南他呆了三年之久,一直等到哲宗去世后,才遇赦北还,可惜,才走到常州便染病不起,几个月后便与世长辞,时年65岁;巨星陨落,朝廷却无任何表示,直到南宋高宗赵构上位后,方才追赠为太师,谥号文忠。

苏东坡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亦是风流的一生,他的文名在当时是名震朝野,无论去哪个地方,即使是“负罪之身”,也不乏与之交结之人,地方官亦是趋之若鹜,所以,在他面前晃动的佳人丽影也是多多。

虽风流,亦多情,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有三个女人,两妻一妾,王弗是原配妻子,27岁时便撒手西去,堂妹王润之继之,惜46岁亦亡故,王朝云为歌妓出身,早年在杭州时即跟随东坡,伴随着苏东坡渡过了自黄州到惠州这一段最艰苦的岁月,34岁时病逝于惠州。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朝云可以说是苏东坡的知音,据说苏东坡被贬惠州时,王朝云常常唱这首《蝶恋花》词,她对“满肚子不合时宜”的夫君是相当地理解,对苏东坡忠而被贬、沦落天涯的境遇是同感在心,一直无怨无悔地相伴左右。

然而,相比较王朝云的不离不弃,苏东坡内心深处最为思念的却是原配妻子王弗,他为其写的那首《江城子》,可以说是词中悼亡妻类无人可超越的高峰,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诵。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这首词缠绵哀怨,字字血泪,纪实与虚幻相结合,出语如家常话般地娓娓道来,“真情郁勃,句句沉痛,而音响凄厉”,其词从肺腑中镂出,思致委婉,于平淡中寓真情,一如陈后山所言,“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作为一位全能型的天才巨匠,苏东坡在书画界也是声名显赫,于书法,他名列“宋四家”之首,同列其中的黄庭坚曾有言,“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而苏轼手书的《黄州寒食诗帖》,被誉为是继王羲之的《兰亭序》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后的“天下第三行书”。

与他众多的文学成就相比,其绘画应该是稍逊一筹,传世仅有三幅作品,且真伪莫辩,但他的一幅《怪石枯木图》,却拍出了四亿多的天价,所以,艺术成就也足以笑傲江湖了。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小学一年级学生即能背诵的诗作,是他题在朋友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上的,他以其细致、敏锐的感受,捕捉住季节转换时的景物特征,春意浓郁、生机蓬勃,抒发对早春的喜悦和礼赞之情。

他对画的造诣是相当深厚的,比如对唐代王维画作的评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历代都奉为圭臬,

最为有趣的是,在他众多的头衔中有着其他文人没有的冠冕,这便是美食家,我在北京打工时,隔壁便有着一家眉州酒楼,那里面的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以他名字命名的菜肴是我的最爱。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这是什么文章?这叫《猪肉颂》,那时的人以羊肉为主,极少食猪肉,而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很是困顿,所以只好等而下之地吃猪肉,于是,一连串以他名字命名的食谱便诞生了,而且还著文以记,史上不说名人,即使是普通文士怕也不会写这般内容的文章了。

他一生去过很多地方,走一路吃一路,困难之时的春笋萝卜,野菜齑粉,在他手中皆都烹出令人垂涎欲滴的美味,所以,他不仅是一位超一流的美食家,也为后世留下了惠及民生的口福之乐。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他实在是个有趣之人,余光中先生曾说过,如果要选一位古人陪自己去旅游,必须要选苏东坡,这是很有道理的。

苏东坡虽然是一位天纵奇才,但并不高高在上,他很随意,很亲民,与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有着很大的不同,观宋代有好名声且文名高的文人,都有一股高高在上的感觉;如晏殊、王安石及寇准等人,无一不是清高自负,一生也无几个知心的朋友

而苏东坡则完全相反,他是一个真真实实、有趣好玩的人,上到朝堂执宰,重臣卿相,下至和尚道士,农吏士商,甚至引车卖浆之徒,皆是朋友,而且亦是他的师傅,他从这些人身上获得他所没有的知识,并进而发扬光大。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他朋友极多,在人设方面,用苏轼自己的话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是一个完全没偶像包袱之人;他心胸开阔且宽容待人,温文尔雅又幽默诙谐,如林语堂所说,他是“一个百姓的朋友。”

即使是政敌如章惇这般之人也是如此,而他同王安石最后在金陵相会,把酒言欢,春风中,相逢一笑泯恩仇,更是为后世人们津津乐道。

观苏轼的一生,宦海沉浮寻常事,他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贬谪的路上,其自言曰:“问汝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人生也充满了悲剧色彩。

他既有“大江东去”的豪迈,也有“寂寞沙洲冷”的惆怅;但是,虽然仕途艰难,屡遇不幸,他却能坦然面对,豁达通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从没有被击倒,反而在任何地方都发出耀眼的光芒。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他关心民生时政又寄情山水江湖,他喜爱醇酒美人又感悟宇宙万物;他看穿了人生的虚无,尽情地享受生活,享受人生能得到的所有快乐,一切凭本心处世,俯仰随意,他的人生范式,实乃后世文人的楷模。

最后,敬录一首最能反映苏东坡达观性格特征的词来作本文的结尾,这便是著名的《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幸福来自内心的安祥,看文化巨人,是如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