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安口镇的历史 安口窑的土平房 安口窑的窑神庙

 太郎1966 2021-05-29

图片                    


安口镇的历史

作者:范显广


图片

图片

安口镇早年街景(选自《百年印记》)

图片

图片

剥麻(选自《百年印记》)

图片

图片

安口窑煤矿成立纪念合影(选自《百年印记》)

安口、安口窑,只要在瓷窑煤窑上讨生活,就能安顿人口,养家糊口,安居乐业。大概基于这些,才有了“安口窑”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安口窑的前身就是窑头镇,是安口街区隔南川河以北的一片坡地,现在叫高镇村。窑头镇和安口窑密不可分,从前好多人也分不清。七八十年代,华亭城周边在煤炭没有大量开采外运以前,外地人只知道安口窑,不知道华亭县。

图片

安口窑公私合营联欢大会(选自《百年印记》)

70年代以前,华亭人想坐汽车外出(外面人要到华亭)必须要先到安口窑。再倒车去平凉、宝鸡的班车(帆布蓬卡车)。安口窑,无疑是陇东人们心目中的“大地方”。

图片

安口砂器(选自《百年印记》)

安口窑出产陶瓷,从有限的文献记载看,是兴于宋元时期,盛于明清时代,畅销发展于民国以后,镇以瓷闻名。是因为闻名遐迩的“陇上窑”传承到安口窑,是西北重点生产瓷器的产地窑口。现在的火车站名就叫安口窑,这是1958年计划修火车路时定的火车站名;九十年代修铁路,县上把站名要更名为华亭站,铁道部没有同意,还是沿用原来的站名安口窑。可见这一地名的历史渊源和知名度深远。

图片

细瓷检验车间(选自《百年印记》)

图片

电瓷生产检验(选自《百年印记》)

图片

图片

修建中的宝中铁路安口段(选自《百年印记》)

图片

图片

宝中铁路安口段铺轨贯通(选自《百年印记》)


安口镇的街道,和南川河一个方向,都是南北走向,这和华亭县城的街道不一样,也和西北很多县城的街道走向不同。街道的房屋就顺应街道布局,门面不是坐东朝西,就是坐西朝东。一天的太阳,不是晒“脸面”,就是晒“屁股”,天井和屋内都阴暗潮湿。安口窑的“楼里街”和“楼外街”之间有横跨街道、金碧辉煌的“观音楼”,还有一座雕梁画栋的大戏台,和窑神庙的二层大戏楼,是方圆百里首屈一指的宫殿式戏楼,是安口窑靓丽的景观风景,可惜50年代拆毁。街道有专营瓷器的东街、正街,专营大麻的麻市街,有专卖柴草的柴市(灰堆上),有买卖瓜果蔬菜的菜市街,有专卖竹器扫把农具的竹市,粜粮食的市场,卖买骡马猪牛羊鸡的牲口市等等,都是颇具规模的专业市场,在周边地区享有盛名。


安口窑的土平房

 作者:范显广


安口镇的窑头镇和堡子是安口窑最早的居民聚居区,有窑头镇的时候,还没有安口镇的街市。安口镇是一个四面青山环绕的小盆地,一条南川河从窑头镇脚下流过,山清水秀 

图片

窑头镇(选自《百年印记》)

图片

图片

安口立新村(选自《百年印记》)

夏天的田野金黄麦浪滚滚,布谷鸟提醒农人龙口夺粮。时维深秋,鸿雁写天,黄花缀地,枫林霜叶。黄色野菊花、荞麦花、胡麻花和红叶点缀山野,层林尽染争相辉映。秋蝉在树梢上使劲的鸣叫,彰显着他们暂短的一生。家果树及野果树到处硕果累累,田野间载驮着金黄的丰收果实。

初冬的野棉花一簇簇满山绽开,在萧煞的朔风中在山野间一枝独秀,像雪花一样洁白耀眼。隆冬时节,凌霜冰挂,皑皑白雪,把广袤的群山装点得银装素裹,是孩子们玩雪滑冰,不畏严寒寻找乐趣的时光。

图片

安口马家堡(选自《百年印记》)


一年中花开花落,渲染着五彩斑斓绚丽多彩的景色,飘逸着沁人心扉的花香。难怪人一到安口窑就赞誉是“小江南”,这也许就是山南海北的人在这儿安家落户的缘由。众多的工矿也造就了他们养家糊口的机会,“安口”大概如是而叫响的吧。

在安口镇的街道还没有的时候,因为防汛落后,到了雨季,大雨滂沱,街道一带常常洪水泛滥,不宜居住。只有窑头镇和高山下堡子村一带,地势较高,是人口聚居区。老年人都知道,现在的平凉运输四队到火车站一带、河南一带、146队向南石崖下整个河湾,原先都是大片大片的沼泽湿地;长着厚厚的水草,无法耕种也无法居住。安口的街区,就局限于南北于现在的安口煤矿到工商银行,西到西街一带,东至堡子上的范围。

图片

图片




图片



安口窑和窑头镇是密不可分混为一体的,这里的人,拿现在的话说,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族”、经商者,操着各地口音的人都有,初来乍到,无力盖房;打短工挣几个钱,养家糊口,余钱有限,先凑合着盖几间土房安家,土平房就应运而生。实际上,建造土平房简单易建,因陋就简,就地取材,造价低廉,技术含量不高,是初来安口的人们的首选。钱财富余的人多盖一些,暂时不用的,可以给后来者租赁收取租金,也是可观的额外收入,拿来补贴家用更宽展。

土平房是安口窑独有的房屋,是真正的土木结构的建筑。用残次品瓷缸或柱盆垒围墙和房基,废品利用,经济实用又环保,是安口一大特色和亮点。只要有力气,请些亲朋好友帮忙,夯打四面板板墙,或打胡基砌土坯墙。土板墙是用木板或木椽固定成框,用石制或生铁制成的一种叫“捶子”的夯打工具,在木框内填上黄粘土夯捶,俗话说:“当官富贵命在天,打墙的板子上下翻”,这样反复一层层加高成墙。用木板做框打的墙叫“板墙”;用木椽上下翻,打成的墙叫“椽墙。也有“胡基”砌的墙;胡基是用特制的木模具填土,用夯锤夯打的长方形土坯。



图片




这土墙体内安装立柱,柱子顶上横架木大梁;大梁上又担着木檩条,檩条上再架上木椽,椽子上铺上木棍或木材劈成的“梴子”(音,无字,是劈成条的木柴),最后抹上掺合麦草碎节和成的泥巴。等草泥干透了,上面铺上碾细的陶土就成为房顶。再用人拉着特制的石碌碡,碾得平展光滑瓷实就大功告成。房前沿安上两个瓷缸残片作引水道(华亭人叫澄槽);澄槽上再靠一根长椽子把水引下,为的是防止水流冲刷地面,水花四溅,造成坑洞。最后安装上门窗;窗户糊上洁白的“粉莲纸”或“油光纸”(后来换成玻璃),洁净明亮。四面墙壁用白土(观音土)粉刷,洁白亮堂。

这种土平房皮实耐用,能使用百年以上。只是房顶陶土太阳一晒就“龟裂”,每逢下雨前都要上房拉着小碌碌碾压瓷实,才不渗水漏水。冬天下雪了,房子承重过大,就要及时除雪,有些麻烦。但是这种平房多用途:房内住人或作车间工房,亦作烘房,里面设置火炕、火墙,房内设置有木架,放置搁有瓷坯的木板;或有把木板吊在房梁檩上,烘烤瓷坯。平顶的房顶,可作晒场用,一举两得,非常实用。瓷厂里用来晾晒瓷坯;农户们可以在房顶晾晒粮食;也可以成为休闲娱乐场地:安桌摆凳,在上面乘凉品茶喝酒赏月观景,其乐融融,新鲜实用。

住人的房子,在房内用“胡基”(土坯)盘上一个大土炕,砌一个前后锅的连锅灶台,安一个风匣(风箱),山前山后多的是柴草,燃料不成问题。再摆几件简陋适用的家具,就可以安家落户了。一家人只要不怕辛劳,都可以找到跟瓷业有关的工作,就可以养家糊口,继续发展。愿意务农的,只要勤奋,山前山后,开荒种地,“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也不愁吃穿用度,蛮可以安居乐业了。
 

图片

图片


 

安口窑的窑神庙

作者:范显广

安口窑地处陕甘宁三省交汇处,自从有街市就商贾云集,是本地名产的优质煤炭、多种陶瓷、大麻等工农业产品的集散地。繁华的街道上,原先建有两座雕梁画栋漂亮的过街楼,横跨在楼里街和楼外街上,是那时安口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还有几座规模宏大的古庙。堡子上有“大庙”;娘娘殿山(今红旗山)有“娘娘庙”、“药王洞”;窑头镇有“窑神庙”、“关帝庙”。据说“关帝庙”在窑头镇有两座;一座在窑头镇堡子西沟畔水泉旁边,一座在水泉沟(磨镰石沟)西边,紧靠高楼坡“官道”。堡子西的这座关帝庙规模不大,据说关老爷骑白马;桥头关帝庙的这位关公是“赤兔马”。这大概西边的关老爷是刚出道的,东边的关老爷是“封金挂印”时曹阿蛮馈赠“赤兔马”以后的。

图片窑头镇·堡子(选自《百年印记》)


这众多庙宇,首推窑头镇的窑神庙,早先叫“陶神庙”。后来烧香拜神的四乡八镇的信徒,有瓷窑人,瓦窑人,砖窑人,煤窑人,陶土窑的人,砂锅窑的人,石灰窑的人,住窑洞的人等等;凡是跟窑洞“沾亲带故”的人,都敬畏窑神,就齐来祭祀拜谒窑神。慢慢的就叫成了“窑神庙”了。
窑神庙、关帝庙是华亭县最大的庙宇,也是安口窑道教的五大庙(窑神庙、关帝庙、娘娘庙、大庙、八里庙)中最大的庙宇。四大庙会(窑神庙会、娘娘庙会、大庙庙会、八里庙庙会)中最大的庙会。五大庙窑头镇独占两庙,可见窑头镇在安口窑的地位非同一般。


图片窑头镇·堡子(选自《百年印记》)


窑神庙和关帝庙分别在高楼坡东西两侧,高楼坡就象一个肩挑着两座庙宇的庞大巨人,屹立在安口镇的北方,俯视着安口街区,扼守着安口的东北大门。
窑神庙依山傍坡而建,坐北朝南,在冯家沟西侧山坡下。庙宇一进三台三院的宫殿式建筑,雕梁画栋,飞檐翘角,斗拱卷棚,气势宏伟壮观,内墙上彩绘各种神话故事,绚丽大气。院内苍松翠柏,高大硕壮,绿荫如盖。殿内彩塑三皇五帝,太上老君,个个正襟危坐,庄严肃穆,神气凛人。
窑神庙始建于何时已无考,据窑神庙现存民国时期的庙碑看,文革前未毁的庙宇,是明代“陇上窑”兴盛时修建。据老人说,窑神庙的地盘,最早是有个“兴善寺”,不知何年何月消失。也许是嘉靖年间,因华亭县上关石拱寺僧人不法,被株连奉旨焚烧;也许是兵灾匪患毁灭;也许是前朝的几次灭佛运动中被取缔;总之,窑神庙是在“兴善寺”的废墟上后建的。因此上,有窑神庙以后附一别院,是以菩萨为主的佛殿、佛家道场;是道佛共存、以道教为主的建筑群。


图片


每逢初一十五敬神日,四面八方,佛道两家的信众、善男信女,络绎不绝,香火最盛。

图片



但在改革开放后,这一切又都恢复。原来的专业剧团也重新组建。窑神庙虽然没有了,但窑神庙始终在人们的心里。开放伊始,就恢复了庙会的唱大戏传统,虽然窑神庙的大戏楼没有了,会戏照旧要按传统的日子上演。秋高气爽的金秋,碧空如洗,皓月如镜,是个花好月圆、硕果兆丰的时节。由各个厂矿出钱集资,在安口窑广场的戏台上,连演几天几夜的大戏,而且是县级以上的专业剧团名角演出。虽然鲜为人知的这是给窑神演戏,但还是在窑神庙庙会的日子里,安口窑又热闹欢腾了几天。可见,窑神爷爷的神力、传统的文化,根深蒂固,深藏在老百姓心底,任何力量都无法摧毁!华夏的中华文化才能传承几千年不衰,而且愈来愈发扬光大,永垂不朽!


图片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窑头镇(选自《百年印记》)


斗转星移世事变迁,窑神庙自从一九五八年部分作了生产大队的大队部,受到破坏。文化大革命中,窑神庙彻底被毁。在此办起高镇村小学,先是毁灭了神像做教室,后来完全拆毁重建学校,修建成排排瓦房,完全没有了庙宇的踪迹。后来学校撤并到安口小学,这里又成为高镇大队部,以后又改成新安公社养老院。养老院撤走后就荒废了,一度借给上关乡煤窑作办公室使用。


图片



直到改革开放,虔诚的信徒们又集资化缘,在原有的瓦房里凑合着重新开张。先安放牌位供奉,以后渐次在里面雕塑了“三皇五帝”的泥像,直到今天,也无力恢复过去规模原貌,丝毫看不出庙宇的气象。只有那些散落在地角旮旯里庙宇的精细老构件,在荒草中依稀还露出一鳞半爪,怯怯的躲在那里,证明着历史上庙宇存在的辉煌。如今的庙会,小戏也难以为继了无。
故地重游,眼前只有文革时在废墟上的高镇小学几排瓦房,颓废破败不堪,一派荒凉沧桑。几经折腾已面目全非,没有了辉煌殿宇的踪影。后来虽有信众修葺重塑神身,已是今非昔比,不可同日而语,辉煌不在。只有几个柱顶石和殿基台阶的大石条、石板还散落躺在杂草丛生的墙根角落,向人们展示着昔日的“残躯遗骨”。


图片窑头镇(选自《百年印记》)


漫步在窑头镇的高楼坡、桥头、堡子、新庄、粮子里几个自然村,处处房屋破败,人去屋空,“铁将军”把门。青壮年都迁移平川新居,只有少数院落还有些老人难离故土,驻守着历史的记忆。还有那盆盆罐罐码砌的残垣断壁、到处散落的瓷片“尸首”,在阳光照射下熠熠生辉,昭示着历史的过去。


图片



可惜昔年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如今只有外地的陶瓷产品在安口窑销售,安口窑已经废颓。

安口窑和窑神庙的兴衰,千秋功德,总有评说。这是陶瓷人的遗憾伤痛,也是安口窑的遗憾不幸!安口窑的陶瓷业,未来是否还能有起色,还能重振雄风,卷土重来,再现昔日繁华辉煌?我相信,“病树前头万木春”,陶瓷的根在安口这个地方,盘根错节,根深蒂固、深深的扎在了千年延绵的“陇上窑”。


                                                                                                         刘子宽、邓成编辑

 

图片

图片            

安口窑艺术乡建社

ANKOUYAOYISHUXIANGJIANSHE

安口窑艺术乡建社是一个艺术家与非虚构作家、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方志学者、民艺学者、手工艺制作者共同构建的民间公益性组织。目前主要致力于安口民族志的书写、梳理和安口窑陶瓷烧制历史的挖掘,并涉及地方风物、社区营造、乡村美学,军工遗产、工业遗产和手工艺者口述史收集整理。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