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州百馆(19)本想去吃碗羊肉面,结果发现了这个神奇的地方……

 吴越尽说 2021-05-29

苏州百馆(19)本想去吃碗羊肉面,结果发现了这个神奇的地方……


第十九趟百馆之旅

远古时期的秘密

导读

一、良渚文化

二、维新遗址陈列馆

三、良渚文化展示厅

四、马桥文化展示厅

      苏州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奉吴王阖闾之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造阖闾大城,直至如今,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图/冷文

      但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从苏州建城,再往前回溯四、五千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又是怎样的光景呢?带着这个问题,本周我们一起走进位于太仓市双凤镇的维新遗址陈列馆,一探远古时期的秘密。

良渚文化

在参观陈列馆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与之相关的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为长江下游地区的远古文明,代表遗址为良渚遗址。

2019年,我国“良渚古城遗址”在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大会上通过审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此次申遗的成功,让中华文明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得到了实证。

维新遗址陈列馆

而我们今天要参观的维新遗址陈列馆,也与这良渚文化有关!

维新遗址地处太仓双凤镇南维新村,于2003年5月,苏州博物馆、太仓文管办(现太仓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太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维新村清理明代古墓时发现,经考古专家勘察论证,被确认为是一处良渚和马桥文化时期的遗址。

太仓历史文化悠久,而维新遗址的发现,更是填补了太仓原始文化的空白,将太仓有据可考的历史推前至了距今4500年左右。因此,维新遗址被誉为“太仓之根”

维新遗址陈列馆便是在遗址上建立的,以便更好地保护、利用、传承和弘扬太仓地区的历史文化。

陈列馆分为三部分,分别展示了太仓海陆变迁过程和维新遗址挖掘保护及出土成果、良渚文化和马桥文化的特征及内涵。

新遗址地理位置图。如图所示,遗址保护区在双凤镇南204国道西300米处。

△海岸变迁图

良渚文化展示厅

首先,我们进入良渚文化展示厅。

一进展厅,映入眼帘的便是一个反映良渚时期自然环境和生活场景的模型。整个模型生动立体地为我们展示了良渚先民们的生产、生活状态,以及当时的自然生态环境。



据有关资料显示,良渚文化时期,气候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暖湿阶段,气候温暖,沼泽和平原上出现了樟树、棕榈、桑树等常绿宽叶植被,河流密布。



良渚人在土坡和土墩上生活,种植水稻、制作玉器和陶器等。他们还养蚕织丝,用树木做成小舟捕鱼,就这样一代代繁衍生息。



△良渚文化分布图


良渚玉器

此外,良渚玉器是良渚文化的一大鲜明特色。



经鉴定,良渚玉器的材质是透闪石和阳起石系列的软玉。雕刻工艺技术采用阴线刻、半圆雕、减地浮雕和透雕等多种雕刻手法。纹饰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神像的雕刻,工艺技术极为高超,真可谓鬼斧神工,是艺术和宗教的完美结合体。

正因为当时琢玉工艺所具有的高超水平,良渚文化的琢玉工艺被认为是“商代琢玉工艺的先声”

出土的良渚精美玉器有三大特点:一是数量大、种类多;二是制作工艺高超,纹饰繁缛纤细;三是具有礼仪用玉的性质,是宗教与艺术的结合体。

良渚人认为,玉器具有神秘性、神圣性和灵物性,所以对玉器有着特殊的感情。这些被赋予神性的玉器成为人神沟通的桥梁,可见良渚时期的神崇拜已达到很高的程度。从大型墓葬的随葬玉礼器来看,当时的社会已经有了一定的礼仪制度。



△玉琮复制品,良渚玉器中的典型器。玉琮上的神人兽面纹被誉为解读良渚先民精神世界的钥匙。琮上雕刻的神人兽面纹,将人、神复合,极有可能是良渚人崇拜的神徽。


维新遗址

除此以外,展厅内还展示了维新遗址发现 、挖掘、保护和正式命名的全过程:



2003年5月21日,苏州市文博部门在双凤镇维新村清理郏家明代古墓时,意外发现了厚达1米多的红烧土堆积和印纹陶罐。

2003年6月6日,由苏州博物馆、太仓市文管会办公室、太仓市博物馆组成的考古队进驻维新村,对维新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



通过考古调查,发现遗址总面积为6万平方米,分北、南两个区。

在南发掘区里,出土了一些马桥文化陶片、土井和大量红烧土堆积物。



在北发掘区内,出土了较多良渚文化遗物,有圈足盘、高领罐、鼎足、豆把、甗、鬹等器物残片,以及出土了一块彩陶片、砺石、箭镞等石制工具。另外,还发现了马桥文化时期遗物,有凹圜底罐、鼎足等。




△复制品展示。在维新遗址内发现印文陶罐及三足盘,经修复,现存放于太仓市博物馆内。

马桥文化展示厅

走出良渚文化展示厅,来到马桥文化展示厅。



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由于受到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马桥文化出现了一个奇特的返祖现象,即在遗址中只发现了些粗陋的陶器和杂件。



而良渚文化晚期出现的许多耗工费时的稀世珍品,包括玉器,带细刻图案的陶器、象牙器等,在马桥古文化遗址中均未发现,原始文字的结构、表意方式,也比上距千年的良渚文字更简单。



△新石器时期中晚期东南地区文化分布图

考古学家们根据马桥文化遗址发现的动物种属认为,马桥文化和良渚文化的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遗址附近都有较大范围的水域、沼泽地带、灌木丛及森林等。

当时人类获取肉食资源的方式有两种:渔猎和家畜饲养。下面这幅木刻画为我们展示的就是马桥文化的先民们捕猎的生动场景。



△大型木刻画围猎场景展示

此外,展厅内还展示有维新遗址南北两发掘区的地层堆积图。

北区的地层图利用模拟重现野外地层堆积形态和标注地层剖面线的形式展示给大家,从这上面我们能直观地看到地层剖面,其中九到十三层为马桥文化层。



而南区的地层图以图版形式展示。



      参观完陈列馆,不如在遗址内走走,亲身感受一下远古时期人们种田打猎的悠闲生活。


      当然,来了双凤镇,怎么能少了一碗双凤羊肉面呢。8月10日,2020首届双凤勤力伏羊节开幕式在双凤生态园举办,活动将持续至8月31日。在此期间,双凤镇将开展伏羊民俗活动、伏羊钓鱼大赛、伏羊狂欢日、伏羊美食PK赛、伏羊音乐会等精彩的伏羊节系列活动。

      立秋已过,参观完陈列馆,就去尝一尝美味的羊肉面,贴一贴秋膘吧!

2020年8月21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