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别在心灵上虐待孩子

 木香草堂 2021-05-29

期中考试后,小明的成绩很不理想,原本位于中游的他一下子掉到班级后几名。从他整天忧郁的眼神可以很清楚地看出,他心里很不好受。有一天放学后,他突然怯生生地跑过来:“老师,我怕回家,我妈妈这几天都很少和我说话……我受不了她眼里的那种责备的目光。”看着小明痛苦的样子,我脑海里一下子迸出了一个词:心灵虐待。

别在心灵上虐待孩子

传统的棍棒教育已经受到绝大多数家长的唾弃。躯体的虐待少了甚至没有了,但心灵的虐待却屡见不鲜,几乎100%的家长认为最高兴的事情是孩子成绩好、考了高分,而最恼火的事莫过于孩子成绩差。不难想像,如此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如此高期望的心态,对孩子将意味着怎样的心理压力?心灵虐待也就随之产生了。

有些家长把孩子当做没有独立思维的私有物随意支配。当发现孩子违背自己的意志时,就以警告、恐吓、揭短等方式对孩子实施精神折磨,以“制服”孩子。如“你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去当环卫工人扫马路”、“考不上重点高中,你还有什么脸见我们?”

故意贬低孩子的能力和水平是家长的一种经常表现。在孩子取得成绩时,为了防止孩子骄傲,家长特别喜欢拿其他孩子来进行比照,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如“你不要以为你考了第五名就了不起了,主要是其他人发挥得不好”;“别忘乎所以,你才得了个二等奖,比你强的人多的是。”

有的家长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与孩子鲜有情感上的交流,说到底这也是一种心灵上的虐待。高兴时,不着边际地随便问几句;心情不好时,特别是当孩子没能达到自己认为应该达到的目标时,便对孩子冷眼有加。孩子正常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处于一种“情绪饥饿”之中,虽然既没打他也没骂他,但孩子的心是很敏感的,他们会从家长的神态、动作等各种表现看出父母的心情,揣摩出父母对自己的态度。

还有个别家长总喜欢把自己塑造成家庭牺牲者的形象,经常告诉孩子,自从有了他(她),自己连电影都没看过,为他(她)操碎了心,都累出病来……让孩子产生内疚感并以“赎罪”的方式好好学习。“我们这样辛苦,图的是什么难道你还不知道?”“爸爸当年没有机会、没有条件。这辈子算没指望了,希望就全在你身上了”……这些话无异于一道道心灵上的紧箍咒,使得孩子心灵疲惫不堪。

少年时期是一个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情绪情感体验是浑然天成的,更是刻骨铭心的。讽刺挖苦、威胁恐吓、不理不睬……种种心灵虐待,会给孩子造成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其危害并不小于对孩子的躯体折磨。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会发生扭曲变态,自卑,缺乏爱心,焦虑压抑,不仅学习成绩好不了,还很容易造成成人时期的种种性格缺陷。

适当的压力是需要的,但这和心灵虐待是两回事。假如家长能多以平等的思想、平和的心态、平静的语言与孩子进行认真的对话和交流;假如家长和孩子能像朋友一样分享欢乐、分担痛苦……孩子的感觉就肯定不同,他从父母身上感到的就是关怀和支持,感到的就是进取的动力而不是沉重的压力。届时,孩子还给父母的一定是一个丰硕的结果,一定是一片晴朗的天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