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精神成长需要管理转型

 木香草堂 2021-05-29

李政涛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的深度变革不能不关注教师的生存现状和生命状态。教育就如同一棵树,是否枝繁叶茂,是否硕果累累,主要取决于树根。这个“根”,对教师来说,就是其内在的精神世界。

教师精神成长需要管理转型

当前中国教师的“精神现实”是一种怎样的状况?教师如何实现“生命自觉”?校长如何在思维方式、管理模式上实现转型?教师培训应该如何改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华东师范大学新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李政涛教授。

教师“精神现实”怎么了

中国教师报:前不久,您提出了这样的观点:“当代教师面临的最急迫的现实,不是物质的现实,而是精神的现实。”您所说的精神现实主要指什么?在现实中有什么具体表现?

李政涛:我曾经做过中学教师,现在作为大学教师,又长年累月地泡在中小学课堂上,我对当下教师的现实状态有较深的了解和领悟。其中,特别有感触的是教师的精神现实。它主要指向于教师的精神追求和精神品质。后者我尤其看重。这与我心目中的教育目的和教师职业特性有关: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学生赋予和创造丰富、博大、优雅和有品位的精神生活,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反省自问自身是否拥有这样的精神生活。在多年与一线教师的接触交往过程中我发现,部分教师精神生活品质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在自我反思、自我更新、自我再造等方面呈现出的动力不足和无所作为,让人遗憾。在一些教师群体中普遍流行一个“外归因”习惯,例如,自己不读书不学习,归因于学校日常教育生活太繁琐,自己没有时间看书学习。基于此,我提出要“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这并非来自头脑中的玄想,更非浪漫情怀的诗意表达,而是来自于对教师日常生活现实境遇的体认。

《中国教师报》:精神的现实只能靠自己来改变和救赎,教师如何解决精神现实的问题?

李政涛:这是一个意义重大但却异常艰难的问题。因为许多教师常常把改变和救赎寄托于外部现实的改造上,如有好政策、好领导等,但对自己有何作为,又该如何作为,不是容易忽略,就是刻意回避。这种“外归因”的等待心态相当流行,它制约了教师精神现实的改变。把所有的改变都依赖于外部环境的变化,这是一个貌似现实但实质理想化的空想,几乎不可能实现。自己改变自己,才是最现实的路径。

要改变教师的精神现实,首要之处在于教师要有“生命自觉”,不断提升自我的内生力和自生力,否则,任何精神现实的改变都将沦为空谈。当然,让教师走向“生命自觉”并非易事,它需要有一个从理想目标到现实转化的过程。

教师培训应该怎样改进

中国教师报:忽视精神成长,让中国教师发展正面临困境。当前的教师培训主要聚焦于学科教学和班级管理,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培训不能有效支持教师的生命发展。在您看来,当前的教师培训需要怎样改进?

李政涛:“培训不能有效支持教师的生命发展”,可能是导致教师学习和培训效益不佳的根本原因。近年来,我倡导的教师培训基本理念有两个关键词:第一是转化,所有的学习和培训都是为了实现转化,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实践出来。第二是训练,仍然与转化有关,只有教师把所有学到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通过自我训练的方式练进去、练出来,才可能让培训内容真正变成持续支持教师生命发展的培训。所有的自我训练都需要日常化,需要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生活中渗透自我训练的意识,例如,把每一次备课、上课、听课和评课都变成自我训练,把每一次教研活动都变成自我训练,把每一次与家长交流都变成自我训练,等等。我始终坚持的一个教师培训信念是:未经转化的培训,不可能是有效的培训,未经自我训练的培训,也很难落到实处。因此,要改进当下的教师培训,提升培训效益和质量,唯有把促进和实现转化作为培训目标、培训过程的核心,并且作为培训质量的基本评价标准;同时,在培训中和培训后创造大量的让教师自我训练的机会。

中国教师报:如果用一句话来表达什么是好的教师培训,您会怎么描述?

李政涛:我心目中好的教师培训的标准是: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看得到。所谓“看得到”,包括看得到教师在改变,在发展;看得到学生的进步和成长;教育行政部门和校长也能看得到教师和学生因培训而来的变化。

校长如何改变思维方式

中国教师报:要解决教师精神现实的问题,需要学校管理做出怎样的调整?需要校长如何改变思维方式?

李政涛:要实现教师精神宇宙的重建,学校管理需要提供和创造各种载体或平台。首先,校长应该把教师精神生活的丰富和精神品质的提升,放在教师发展中的中心位置。有的校长已经在这么做了,如组织教师听音乐会、看话剧、到大学听各种讲座等,通过参加各种高品位文化活动,改变教师原有精神生活的贫乏或贫瘠状态。这是一些值得称道的做法。当然,只有这些还是不够的。如何在学校生活中提升教师的精神生活品质,为教师精神宇宙的重建创造条件,可能是校长最需要考虑的现实问题。

为此,校长可以做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步,明确教师精神生活品质的目标和标准,即什么才是理想的教师精神生活品质?第二步,依据这一目标,对校内教师的精神生活品质进行调研,发现问题。第三步,针对问题,选择相应的解决策略和方式,包括纳入对教师的评价。

在思维方式上,校长需要改变原有习惯性的点状思维、割裂思维和二元对立思维,树立关联思维和整体融通思维。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要把教师精神宇宙的重建作为一个孤立的问题来对待,而是要力求与其他方面的工作建立起内在关联。如把教师精神品质的提升与课程教学改革联系起来,在具体参与课堂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提升教师思维品质的清晰度、提炼度、准确度和综合度。此外,校长还需要改变只看重结果的“结果思维”,形成努力发挥过程价值的“过程思维”,精心策划每一次教育科研活动。

中国教师报:如何从“结果思维”转向“过程思维”,请具体谈谈。

李政涛:我以语文学科组的教学研讨为例,介绍一种教学研究方法:第一步,专题性实践课,如基于“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上课。第二步,专题性报告,请执教教师所在教研组组长做一个不超过30分钟的专题报告。第三步,专题性说课,执教教师以本堂课为例,说明如何在课堂中具体研究和转化“单元类结构整体教学”。第四步,专题性评课,备课组教师以单元整体教学的眼光评课。第五步,提问质疑,参与的教师以及教育研究者对实践课和专题报告提出自己的问题和疑问。第六步,集体评课,参与教研的所有教师进行具体点评,要求是既要当鉴赏家,也要当批评家,更要当“建筑家”,提出系统改进重建的具体建议和方案。第七步,二度反思,执教人和报告人听取了同行的评议之后,谈谈自己的感悟和收获,并把感悟应用到重建课之中。

这样的研讨,远远比大而化之的讲座更有实效,教师通过这种触手可及的载体,可以体会到抽象的教学理念是怎么内化到课堂之中去的。这样的过程为教师创造了大量的做、说、想的机会,其实就是提升教师思维品质的平台。

重新定义教师基本功

中国教师报:教育是生命的事业,但许多教育者对生命的认识少得可怜。您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研究儿童应该成为教师的一项新基本功。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研究儿童?

李政涛:对生命的认识,对人性的洞察,的确是很多教育者的缺失。现在的问题在于,寻找什么切入点,以何种方式加以改变。

近年来,培育当代教师的“新基本功”,是我们研究团队反复倡导的一个核心理念,它的基本预设是:新理念、新形势需要教师有新基本功。之所以把研究学生作为新基本功之一,根源在于“培育健康、主动发展的学生”和“培育生命自觉”这一新基础教育的核心理念。作为教学新基本功,研究学生需要渗透转化于教师教学的全过程,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上,要把学生实际状态作为教育教学的起点和出发点,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首要依据。为此,要研究学生走入课堂之前,已经有什么,还缺什么,困难障碍在哪里,差异是什么。目前来看,教师最缺乏的是两种能力:一是基于学生学习困难障碍的发现,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并设计教学流程;二是基于学生的差异备课和上课。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努力的改变是,教师备课时心中有学生,进入课堂后心中就只有教案的教学陋习,养成在教学现场中对学生生成资源的敏感、捕捉、提炼和再造的能力,与此相应的是“倾听学生”的新基本功。

在教学反思中,依然要有对学生的研究和解读。如果说,教学设计中是对学生的一度解读,教学过程是二度解读,教学反思则是三度解读。反思重心应该放在:哪些对学生的研究解读是意料之中的,哪些是意料之外的?因为有了这堂课,“我”对学生的了解,什么地方更加清晰、准确、丰富了?如何带着对学生学情新的理解和把握,进入到后续教学重建?

如此一来,对学生的研究,就变为具体实在的教学现实,就能让教师经历真实的研究性变革实践,把研究的意识、能力和方法渗透到教学全程。更重要的是,如果教师能够如此长期持续地研究学生,教师的精神宇宙一定能得到重建。

(来源:中国教师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