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不了顶级人才?

 在水一方2 2021-05-29

大家都知道我们的教育有问题。但是在面对教育存在的问题的时候,往往避重就轻,回避问题。我们的学校(教育)培养不出顶级人才的障碍是什么?是“定时定量”完成作业或考试,是用分数(成绩)测量创造力,即在答卷上的答题时间和答题分数两边都是“封闭(堵塞)”的。学优生(顶级后备人才)答完答卷上的题无题可答,学习的积极性和潜力发挥不出来(俗称“吃不饱”);答完答卷上的题剩余时间无法转化利用(呼吸系统无法与其他学科或人工智能、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形式的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进行交换),最终导致学优生胎死腹中。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哪里还上得去?

12年的中小学教育,后果是扁平化,一方面把学习潜力不算太强的学生的考试能力极大提升;另一方面,把一些学习潜力非常大的学生的能力往下压。长时间的复习,过程枯燥、乏味,毁伤了他们的想象力,令他们厌学。这个扁平化的结果直接导致我国顶级科技人才的水准不高,糟透了。
潜力低的学生学习成绩“上提”有没有用?可能用处不大。一个很称职的推销员,一个很优秀的厨师,或者是搞内装修的好手,如果原本他们不喜欢学几何,能学到60分,不需要他们把几何提到85分。另一方面,一定要他们跟着数学潜力高的学生,拼命干,导致他们失去了一个愉快幸福的少年时代,这是陪绑。

梨园界有一句话,叫做“不疯魔不成活”。一个人如果不酷爱一件事,你能把这件事情做好吗?你对一桩事情不痴迷,手艺练不到太好。痴迷了,你未必能成顶级人才,但不痴迷,你肯定成不了顶级人才。我们的学校(教育)能不能培养出顶级人才,痴迷应该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一把尺子,一个试金石。
教育不能培养兴趣,但是教育可以摧毁兴趣。不当的教育方式,让你没完没了地干这件事,让你烦死它,最后就产生了厌学。在优秀人才的产生中,筛选比培养更重要。筛选要把是这块料的人找出来,不是这块料的人,是培养训练不出来的。所以,我们建议学校(教育)在“定时不定量,定量不定时”完成作业或考试的基础上,任意开展人工智能、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形式的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即在相同的答题时间范围内,学生答对的题或在考卷上所答对的分数多,学校(习)成绩好,就聪明;在相同的答题(分数)内,学生用的时间最短(少),得满分,学校(习)成绩好,就聪明。剩余的时间可以学习其他功课或参加人工智能、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形式的科技活动。

我国的教育虽然重视智育,但是错误地理解了智力。智力绝不意味着把多少知识注入到学生的脑子里,智力的本质是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的时候也意味着提出问题的敏感性,能不能发现问题。人工智能、创客教育、STEAM教育……等形式的科技教育或创新教育,正好解决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问题。
这样,也许既能提高学校(教育)的教学质量,又能点燃科技老师、学生学习科技创新的激情、热情、动力和新鲜感,更有利于培养产生顶级人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