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不经意的翻开《南诏野史》,也许会想到作者会是怎样的一个学者,没有意识到他还写过多部语言文字和音韵的专著,他就是杨慎。杨慎年轻的时候曾经是一名状元,他当时就被授予翰林院编修,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后来,他的父亲杨廷和成为了明代历史上第一个首辅,起初深得嘉靖皇帝的信任,关系处理得非常和谐。但是,在“大礼议”事件中,首辅杨廷和没有支持皇帝的想法和意见,他赞成传统的礼法制度,却导致了他被迫离开朝廷。随着他的父亲被削职为民后,杨慎也因为这个事件被流放到云南,此后他再也没有担任过官职。不过,在他的一生中,杨慎写过多部著作,其中的《升庵诗话》就是代表作之一。 诗歌用典杨慎对古今诗歌的形式和风格是非常熟悉的,能够很自然的捕捉到一些优点和不足之处。其中元代的《九字梅花》的诗歌中,其中有“疏影横斜暗上书窗敲”这句诗,就是化用了宋代诗人“疏影横斜月黄昏”的名句,但是文字比较通俗。杨慎的一个朋友唐錡对他说“此诗不佳,影不可言敲“,的确从常理有来说,用敲字有些不够恰当。杨慎对于诗歌典故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他引用了唐代沈佺期的《七夕曝衣篇》,“君不见昔日宜春太液池,披香画阁与天连”,描绘出宫廷苑囿的美景,如同山水画一样,因此杨慎认为这句诗是“藻绘”。沈佺期的最后一句诗具有明显的讽刺寓意,“汉文宜惜露台费,晋武须焚前殿裘“,该句引用了汉文帝刘恒和晋武帝司马炎的历史典故,反映出唐代宫廷的奢华和浮艳的生活场景,突出了七夕节曝衣的主题,原来是后宫的嫔妃们在曝衣楼晒各类华美的衣服,甚至她们还晒出非常时尚的服饰“椒房金屋宠新流”。杨亿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他非常擅长运用典故,甚至是一些比较生僻少有的。杨慎提到了他的一句诗“八角磨盘空里走,金毛狮子变作狗,拟欲藏身北斗中,应须合掌南辰后“,其中的“八角磨盘”就是出自《北涧禅师偈》中。杨慎对古代诗歌的律诗和绝句也有着较深刻的理解,他引用了沈约《八咏》,其中的“夕行闻夜宿,晨征听晓鸿”这句诗,他认为是唐代五言律诗的鼻祖,还觉得“夕夜”和“晨晓”,似乎是重复,但又不是重复的字句,后来北宋的苏轼有“朝与鸟鹊朝,夕与牛羊夕”,这两句诗非常有新意,也源于沈约诗歌。杨慎还讲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就是在天顺年间,英宗出去狩猎,随从的官员都带着弓箭来护卫。皇帝就要求官员赋诗一首,有个刘祭酒,把“琱弓”写成“弓琱”,结果引起了国子监学生的议论,他们写了一首诗歌贴在门上,“猎羽杨长共友僚,琱弓诗倒作弓琱,祭酒如今为酒祭,衔官何以达廷朝“。后来一名广东举人王佐给他发了一首诗歌,“乐羊终是愧巴西,许下唯闻哭习脂,岂是先生无佳句,弓琱何愧古人诗“。他本来希望这个祭酒高兴一些,没想到他看完以后,更加愤怒。 杨慎对杜甫的诗句也非常喜欢和赞赏,其中引用了一首“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如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他认为是杜甫讥讽花卿僭越天子的礼仪,但是比较含蓄没有表露出来。杨慎甚至还觉得,杜甫的这首绝句可以说是最为优秀的,在当时还被用作乐府的歌曲了。杨慎对历史是很熟悉的,能够对诗歌有着独特的见解,他引用了唐代许浑的诗句“宋祖凌歊乐未回,三千歌舞宿层台“,其中的宋祖就是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刘裕,他正如杨慎所说的那样,生活简朴,不尚奢华,他曾经纳后秦姚兴的侄女,非常喜爱她,但是接受了大臣谢诲的劝说后,只好把她放出宫廷了。的确是的,刘裕怎会有三千歌舞的事情,那是石勒和隋炀帝的宫廷。杨慎觉得,许浑不是有意要信口开河,而是他本人缺少学识,对于一些历史典故不熟悉,就随意用在诗歌中。更有意思的是,连明代郝天挺等人都选这句诗为警策的句子。杨慎对诗歌的源流很熟悉,如三句诗。在古代诗歌中,留下来的三句诗很少有,也不是很好写。如岑之敬《当垆曲》“明月二八照花新,当垆十五晚留宾,回眸百万横自陈”,杨慎认为最为绝唱。杨慎还谈到了在唐传奇和宋代以后的作品中,都有少数的三句诗。云南提学彭纲《咏刺桐花》“树头树底花楚楚,风吹绿叶翠翩翩,露出几枝红鹦鹉“,写得清新隽永,如同一幅写生的花鸟画一样,意境优美,生动鲜活。在很多诗歌中,一些诗人强调“无一字无来处”,就是每句需要用典故,这在北宋杨亿和黄庭坚的诗歌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甚至让后人感到晦涩难懂,这就失去了诗歌创作原本的意义了。在杨慎那个时代,诗歌的文字比较浅显,不是很难理解,毕竟明代的传奇和小说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清新的诗句,这样比较容易为民间所熟悉。实际上,诗歌用典也是一个非常悠久的传统,过多的连篇累牍的典故肯定会影响很多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效果,就像唐代和唐代以前的骈体文和墓志文一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