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楼梦的终极内涵

 走路先生 2021-05-29

01

红楼梦最明显的一个内涵就是,任何人的人生结局都是事与愿违。

袭人最看不起的是戏子,最后却偏偏嫁了戏子,晴雯想当嫁前最清白的女儿,却偏偏被冠上己经失了身的狐狸精,迎春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息事宁人,宁静度日,却嫁了令她最不宁静的,宝钗想靠嫁得好,帮家人,未婚前就苦口婆心,但最后夫婿沦为乞丐,总之想的越执着,摔的越沉重,世人没有最幸福的,只有外表看起来幸福的,别去揭开人的伪装,揭开了都是年轻时鲜红澎湃的血,年老时灰暗凄惨,人与人之间的不同就是死的早和死的晚,活到七老八十曾经再风光的人也是别人内心嫌弃的人,当然既使被嫌弃,也要或找个犄角旮旯,或用手中的金钱,资源,更好的活着,

如果人们非要从红楼梦中得到什么,作者应该是劝世人,任何事别太执着,免得伤了别人害了自己。

02

红楼梦是一个围绕着“情”和“空”的故事。

情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的省亲别墅,空是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情是“你死了我当和尚去”,空就是最后真的出家当了和尚;情是林黛玉,空是薛宝钗。而充斥在“情”和“空”之间的,就是一种叫做无常的东西。它给命运造成扰动,也让“多情”和“空无”绞绕在一起。

有人评林和薛的个性,说谁圆滑世故谁小心眼,其实都没必要。顾城有篇文章里的观点——宝钗的合适和妥帖来自于她的空无。

促使她克己复礼的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而是一种“既然来都来了,不如就这么着吧”的虚无。看似丰腴热心的她,却是书中生命能量最低的一个,正如同看似多病瘦弱的林黛玉能量最高一样。

宝钗的行事只围绕一种逻辑:

“既然入宫落选了,那贾家也可以。”
“既然金钏儿死了,王夫人就不要伤心了。”
“既然哥哥是这样了,我就多担待些。”
“既然生活毫无意义,那我就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宝钗出生时就用冷香丸压制情毒,冷香丸摘遍春夏秋冬的花朵,取花蕊,捣碎了做药丸,最后还要和最苦的黄柏混在一起咽下去。这与黛玉葬花相比,宝钗对应的是无情摧花。

林薛就像阴阳的两极,黛玉葬花是美的,但冷香丸的精巧制法无疑也是极美的。作者眼里,有情与无情,都是美的。

我猜想曹雪芹先想好了关于“情和空”的主题,再下笔去写的人写的故事:宝玉历劫由多情转为空无;空空道人看了顽石上的故事,把自己的号从“空空道人”改成了“情僧”,由空入情。故事的大逻辑上也是对应的。

这就是中国文学特有的美感,情和空既是对立,又相互转化,它们既是黛玉又是宝钗,既是开头又是结尾。

小说通篇没有评价究竟孰优孰劣,是多情更好,还是空无更好?用大厦倾颓女儿薄命做背景,展现给我们情和空之间双星舞蹈一样的美感。这其中,可能也夹杂着作者一次次地对世界念念叨叨的提问:

“有意义吗?一切是有意义的吗?”

03

曹雪芹不知道该往哪里走了。中国封建王朝走向了末路,曹雪芹已隐隐感觉到;但是他眼界有限,走不下去了。他以为的秦可卿托梦那段说的,耕读传家,确实是古老的智慧。但是那是十八世纪,早已不是秦汉隋唐。

如果他当时可以认识基本同龄的卢梭康德千盛顿,也许贾宝玉在书里会是另一种命运。

卢梭写的那些作品,其实意味着法国的皇权社会也走向了尽头。卢梭虽然生活颠沛流离,但是思想上没有留在个人感情里只顾绝望。他从繁杂的人间纠纷里暂时解脱出来,开始挖掘大自然的奥义,人类原初的启蒙。盗火者卢梭,重新点燃了人类社会文明的炉膛。

而和卢梭同时代的伏尔泰,休谟,康德,华盛顿,这几个人虽然各有立场和风格,但是打了一个配合战术,一起把人类推进到启蒙运动里。

曹雪芹东方这边,如果他当时收到的快递,不是那盒盖子上画着裸体小天使的鸦片,而是卢梭写来的信,那么,也许整个东方和世界会是另一个样子。

现实是,比卢梭还小三岁的曹雪芹,却比卢梭在思想上落后了两个人类大时代。可以说卢梭的思想一直坚持到苏联解体那天,雪芹看到眼前无想回头,退回到了先秦。想的是呼唤先秦诸子—这就退回到奴隶社会末期了。但他也知道其实现实回不去,曹雪芹退无可退,又无路向前。加上生活的没落,最终郁郁而终。

他死后不久几十年,英国开足马力工业革命,美国的开国元勋开始构思独立宣言,法国的卢梭写出了社会契约论启发法国大革命,普鲁士的康德写出了三大批判。东方就此百年沉沦。直到“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很多人觉得红楼梦仅仅是个悲剧爱情故事,或者家族故事,封建王朝故事,都是没有把曹雪芹放在当时世界的整体面貌里去看。

04

《红楼梦》代表了封建社会末世的整体的崩塌景象。

对于这个主题,可能曹雪芹自己都没有一个特别明确的认知,因为受限于时代,他没有革命的觉悟,也无法想象一个后封建时代的社会是什么样的。但他依然像《1984》里的温斯顿一样发出了自己的声音——我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但我知道你们肯定是错的。

四大名著里的三本都诞生在明朝,但红楼梦诞生在清朝,这不仅仅是一个巧合,也是社会背景的发展所带来的一个结果。明清虽然被统称为封建社会晚期,但清朝和明朝还是有极为巨大的差异的。

明朝虽然汲取了大量草原文明的影响,但他依然没有脱离中国古典封建王朝的框架——君权,相权,宦权的三角制约。知识分子阶层的独立意识,对儒家思想、民族意识的尊重,以及民间文化的繁荣等等。明朝皇帝相比于唐宋皇帝的权力更大,也更野蛮,唐宋皇帝不爽会把大臣贬官,而明朝皇帝不爽可以打大臣屁股,这实际上是一种倒退。

孟子说,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明朝皇权的极大加强异化了一些政治生态,但依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的政治道德——皇帝还是会尊称阁老一句先生,言官依然可以上谏皇帝,东林书院依然可以搞民间会社,江南的文人们依然享有出版自由。明朝的政治生态远不如唐宋,但总体上对于中国传统的政治规矩,还是尊重的。

而清朝则不一样,清朝带来的是中国从顶层到民间的总倒退。从政治意义上讲,清朝几乎把中国带回了奴隶社会

我们一般认为,清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终极形态,实际上从统治术上讲,清朝的确做到了。他几乎战胜了所有封建王朝克服不了的问题,朋党、藩镇、外戚、权宦、后宫、民变,他全部战胜了。而战胜这一切的方法,就是把所有的权力全部集中于皇帝一个人手里,将百官万民全部视为家奴,把整个社会变成一个事实上的奴隶社会。

清朝的统治词典里没有“说服”这个词,他们对于一切敢于反抗的人都是从物理意义上毁灭。用屠城,灭族,凌迟,腰斩来恐吓天下人。清朝以前的皇帝,出了问题是可以下罪己诏的,我改。而清朝的皇帝是神圣的,出了问题你改。

唐朝的宰相,跟皇帝奏事是可以坐着的,到宋明时期就只能站着了。到了清朝,军机处大臣只能跪听圣训。有清一代,中国几乎没有“相权”和“宦权”,只有皇权。清朝没有任何一个大臣可以像张居正、司马光、李德裕一样被称为权相,因为清朝根本没有大臣,只有皇帝的家奴。文死谏对于清朝是不存在的,因为皇帝是神圣无缺的,不需要你的上谏,至于像海瑞一样骂皇帝,那更是想都不要想。这是一个大臣要自称为奴才的社会,当知识分子的人格已经被贬低到尘埃里时,政治规矩也就不存在了。

政治层面如此,民间就更是变本加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故事人人都知道,清朝不在乎百姓怎么想,只要皇帝认可这件事情,不同意的人都会变成死人。对于民间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搞起“哭庙案”杀人来毫无心理负担,文化创作在高度压抑的环境下万马齐喑,像《红楼梦》这种巨著,我们甚至都无法100%确定他的作者是谁。

清朝是一种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杂糅体,理解了这种社会背景,你才能理解红楼梦所展示的悲剧。

在红楼梦中,没有一个人是幸福的。

丫鬟们不幸福,袭人鄙视戏子,最后嫁了个戏子,晴雯求干净,最后在非议中死去。主子们不幸福,贾宝玉的天性与社会规矩天然相悖,贾珍贾琏贾赦等人处于一种病态玩乐的鸵鸟状态。姑娘们不幸福,有心气的探春无处施展,没心气的迎春欲求安稳却偏不可得。薛宝钗一辈子想嫁得好,最后嫁了身边这么个无事忙的废物。媳妇们不幸福,尤式邢夫人成为了丈夫的附庸,不敢对夫权说半个不字,王熙凤掌权捞钱,却明知道自己在一条自我毁灭的道路上狂奔,王夫人从当年的“爽利人”变成了一个吃斋念佛的愚妇。甚至连贾母都不幸福,她看似一辈子享福,却眼睁睁的看着家业衰退而无可奈何。宫里的元春也不幸福,她的悲剧甚至连自己的明说出来了。

这不应该是一个正常的状态。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但红楼梦描写的世界,却是从上到下,各阶级各层次无死角的不幸福,这是很诡异的事情。

贾府虽然衰落,但毕竟还是海内一等一的望族,如果连这样的家庭都不幸福,那整个社会究竟是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

红楼梦所展示的世界,是一个高度扭曲的,毫无创造力的世界。贾府的奴隶们往上爬,想成为更高级的奴隶(姨太太),贾府也在往上爬,想巩固自己高级奴隶的地位。贾府最重要的政治作为就是将人(元春)和货(各地搜刮的宝物)进上,至于汉唐的开疆扩土,宋明的政治改革,那跟贾府那个时代是没有什么关系的。

一潭死水,红楼梦中一切人的理想几乎都没有得到实现。从根源上说,是因为没有任何人的理想是成为一个奴隶,但清朝社会偏偏是这样一个毁灭人性的社会。

作者看到了这样一个每个人都遭受迫害,每个人都不幸福的世界。他看到了社会的问题,看到了美丽的东西被摧毁,但受限于时代,他只能悲剧般的归结为宿命论——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曹雪芹通过四大家族的悲剧,展示了他对这个社会悲观的预判——在这个扭曲的世界里,一切都将被毁灭,没有人能得到救赎

05

《红楼梦》想表达的终极内涵是什么。

教科书上是这么告诉你的:小说以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大概也会有很多人会告诉你,红楼梦的终极内涵,就是那首《好了歌》;就是甄士隐对好了歌的那阙注解;就是太虚幻境演绎的那一曲《飞鸟各投林》;是空;是虚无;是高潮后的贤者时间;是阅尽沧桑后的拔剑四顾心茫然。

这些说法都对,但却都不是《红楼梦》。就像绳子、墙壁、蒲扇、柱子,都是摸象者对大象的真实认知,却并不是大象。

什么是大象,这是个哲学问题。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真兽亚纲长鼻目象科的陆生动物,只是我们对大象的定义或分类。你永远没法告诉一个没见过大象的人什么是大象。

甚至,你去了泰国,见过、骑过大象了,你就知道什么是大象了吗?你解剖过大象吗?了解大象的生理结构吗?甚至,你当过大象吗?你知道象群的社会结构吗?你知道大象的脑神经运行机制吗?

《红楼梦》就是一种类似大象的存在。普通读者参观大象骑大象,红学家解剖大象分析象群的社会结构。但谁也没法告诉你,什么是大象。

我只知道,于我而言,《红楼梦》是一本我每年读一遍,每一遍都能读出不同内涵的书。十几岁、二十几岁、三十几四十几五十几六十几读出来的东西固然不一样,二十五岁和二十六岁读出来的东西也不一样,2020年12月和2022年1月读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

终极内涵?或许是有的吧。但我想我大概永远不会知道。

06

红楼梦要表达什么,曹公在前两回早就写明了: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脂批:四句乃一部之总纲。脂砚斋是谁?是极有可能是红楼梦原作者的人,是看过红楼梦完整全书的人,半辈子批批改改,生怕人们看不懂,重点都在这给划出来了。

世事到头一梦,万境归空,这是曹家兴衰过后曹公的真实感受,是全书反复强调的观点,也是红楼梦要表达的最关键的内涵。

既然这红尘“倒不如不去的好”,为何还要写这样一部书,写红尘中事呢?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当此时,自欲将已往所赖天恩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肥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谈之德,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集,以告天下人:虽我之罪固不能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曹公说,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二可齐家,他赞美怜惜那些有才华而被时代所埋没的女性。在我看来,女性在这里只是载体之他所珍视的是一种在污浊社会中被埋没、被忽视却仍保留着纯洁美好的东西,不仅仅局限于女性本身。虽然最终万事归空,但这些美好的东西确确实实地存在过,却在存在时被时代所忽视,因而他要为闺阁昭传,不使其泯灭。在这里可以看到,曹公并不是虚无主义,他肯定了“存在”的意义。那,既然万事皆空,人这一生该如何去活?跛足道人又说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人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

《浮生六记》里有句话是对《好了歌》的极好注解:“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为了身外之物碌碌半天最终落得个空空荡荡,倒不如放下执念,知世如梦无所求,无所求心普空寂。然而当代社会,想必极少有人敢于放下一切吧,这是后话了。

至于题目的“终极”二字,恕我直言,功利心太重。什么是终极?推到不能再推了就是终极?其一,文学的内涵没有尽头,其二,所谓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如鲁迅先生所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书不像算术有绝对正确的公式定理,你读出什么,就是什么,于你现阶段而言就是好的,不必每个人都读出什么一样的终极内涵。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