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曹雪芹? ——分析曹雪芹是如何塑造贾宝玉这一形象的 有一本这样的书,作者根据自己一生的经历改编,多次批阅增删,可谓是呕尽心血,可一经问世就以种种原因被官府封禁。直到若干年后,世人重新发现这样一本宝书,才开始勉强窥见这本书中深厚至不可丈量的文化底蕴与精神内涵,并开始愿意用自己的一生去反复研究这本旷世巨作——《红楼梦》我也只是这万千世人中的一个,但鄙人才疏学浅,只能在不是那么粗略的阅读后于这块土地中抠出一小块沙粒去评说分析,如有不当处,还望海涵。 《红楼梦》一书共塑造了400多位有血有肉的角色,我想从作者曹雪芹先生这一生的心态历程来分析他是如何去塑造此书中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要想知道曹雪芹的心态历程,那就不得不说他这此起彼伏的一生。 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当时康熙皇帝的奶妈,因此,他的爷爷曹寅从小便以侍读的方式和康熙一起长大。于是到后来康熙便将江宁织造的位置交给了曹寅的父亲曹玺,曹家命运的齿轮也因此开始转动。后来曹玺去世后,康熙处于对曹寅的信任,也将他放在一个非常不错的官位。 康熙对曹寅到底有多信任呢,六次南巡就有四次住在曹家,并且当时所有南方官员的考核档案都有曹家秘密上报给宫中。后来曹寅死后,他的儿子曹颙继续担任他的职位,可是好景不长,仅仅几年他就去世了,他的堂哥继续接任,曹雪芹就是曹颙的遗子。 曹雪芹的童年生活可谓是享尽荣华富贵,每日与宫中的姐妹丫鬟吟诗作对,过着花天酒日般的生活。他自幼又反感当时的八股文或四书五经,就更不用提什么科举考试了。只喜欢每日游玩享乐,观花看水。可是好景不长,当时因为许多官职问题,曹家不论男女老少丫头侍卫共100多口被抄家。 曹雪芹只好跟着全家去往北京,当时为了解决许多遗留或新生的问题,曹家不得已变卖土地文书去抵押,到最后曹雪芹就连日用的钱都没有了,后来皇宫宽免了曹家的亏空,情况才得以微微好转。 后来曹雪芹在北京担任一个小职员,而他的同事一般都是北京地地道道的贵公子,在与他们交往的过程中,曹雪芹得以实实在在的感受了一番北京的王府文化。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曹雪芹开始回顾自己的人生,创作出《风月宝鉴》——也就是红楼梦的初稿。 到后来,曹雪芹的情况愈发糟糕,过上了要靠朋友接济的隐居生活。所以说他在这一时期经常赊酒买醉,痛恨自己一事无成,但还是以顽强的毅力,对《风月宝鉴》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出中华历史上不朽的巨作——《红楼梦》。 到了45岁,曹雪芹重游故里,阅历山水。而红楼梦已经问世就遭到封禁,在南游之后,曹雪芹继续着力于对《红楼梦》的批阅增删。等到了48岁,曹雪芹因为幼子的夭折,一直卧床不起,最终是与这一年的除夕,结束了他这颠沛流离的一生。 许多人说贾宝玉其实就是曹雪芹,我觉得这话并不是特别贴切,只能说贾宝玉是以他自己一生的经历为原型而创作的一位人物,他与贾宝玉之间还是不能划上对等号的。 曹雪芹塑造的每一位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而贾宝玉又是这其中更为特殊的一类,放开他是主角不谈,我实在无法其他文学作品中找到一位与他性格贴切的人。他到底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用一两个词语还真不好概括,不妨从文章第三十回分析。 此回基本都是以贾宝玉的视角进行讲述分析宝玉的性格从这一回会比较容易,首先,在张道士提亲后黛玉闹别扭,宝玉来向黛玉赔不是,但宝玉此前已多次向黛玉表达自己内心对她的感情。见黛玉如此不了解自己,宝玉也不免生气,但又觉得现在生气让别人劝架会显得有些生疏。后面又偷偷跑回潇湘馆向黛玉赔不是了宝玉对黛玉的爱也就清晰的浮现在了读者眼前,当然,宝玉对黛玉赔不是,也不仅仅是这一次。 而因为宝玉向黛玉赔不是,没有参加薛蟠的生日宴会,为了缓解尴尬,又来找宝钗,但说了几句不当的话,宝钗大怒。宝玉因为林黛玉赔不是没来参加自己哥哥的宴会,一般人肯定会不高兴。而在他们聊天的过程中,宝钗选秀女的事又一再不提,基本就告诉读者肯定是没选上。像宝钗这种人都会大发脾气,我们有理由,相信她就是在这会儿知道自己没选上的,像这样没提起的小事还有很多,可是细想却又是这么理所当然,想到这就不由不佩服曹雪芹编写《红楼梦》时卓越的表现手法了。 从这么一小处地方就可以看出宝玉的情商不是很高,其实在湘云说林黛玉像戏子时,他在那里疯狂使眼色,结果把两个人都得罪了。后面香菱说对夏金桂抱有好感,宝玉虽然正确的指出香菱今后的日子要不好过了,但还是过于斩钉截铁,使香菱也变得不满起来。这两处地方都能看出宝玉情商低,不会说话。 到后来宝玉去找金钏玩,至于金钏后面的结局,肯定是因为他们早已调笑多次,甚至在宝玉找金钏时,在自己的母亲面前还敢如此。 宝玉这个行为其实还挺“渣”的,前文因为黛玉和宝钗的事闹得不愉快,这会儿又来找金钏,后见势不妙,又灰溜溜的逃走。 我后面也看了许多对金钏故事的解读,一开始觉得宝玉应该把事情讲出来保护金钏,但其实宝玉的名声是王夫人极为重视的一点,如果宝玉对金钏表现出特别明显的关心,那么王夫人就有理由怀疑他们两个之间的关系。金钏的下场可能会跟惨,但这里我仍然觉得宝玉是单纯的逃避责任。 虽然说金钏被赶走至少留了条命,但被赶走的丫鬟下场可想而知,这也是为什么金钏最后选择跳井的原因。这件事还是能看出宝玉内心性格的怯弱,也能看出他虽然说贵族公子哥的一股清流,但还是会使用对丫鬟的一些特权。 跑出来后,龄官因为对贾蔷的痴情,在地上偷偷画着蔷字,把同样痴情的贾宝玉给吸引住了。在叫龄官避雨的同时,自己却忘记身上早已淋湿。宝玉身上非常值得让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也便有这一点,不论高低贵贱,除原本心里就讨厌的人,一视同仁。 他爱林妹妹,同情地位卑贱的龄官,也同情身世不明的香菱,他尊敬北靖王,也与蒋玉菡交好。这种人文关怀精神,便是宝玉性格的重要特征之一,这点也是宝玉这个人物形象在文坛史上经久不衰的原因。 最后一个场景是由于大雨,宝玉跑回怡红院,而院中丫鬟都在相互作乐,没有听见宝玉的敲门声,到袭人来给宝玉开门时,宝玉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是一脚,发现是袭人之后又后悔的赔不是。 这里可以看出,虽然宝玉不是传统公子哥的形象,但也不是一位绝对理智的善人,心情不好,再加上等了这么久,还是会一脚问上去,只要是踹着别的丫鬟,可能就会有太多的想法,这里也能体现出宝玉还是有对丫鬟们的特权。 分析到这里顺便说一个事,曹雪芹先生在写这段故事时,衔接其实极为自然流畅,宝玉先是给黛玉赔不是,而后自己生气去找金钏,被王夫人发现后离开,这才看见了龄官,可能在其他故事线背后也都这样,其他地方的人也在合理的干着应该干的事,这也能看出曹雪芹的写作思路不可丈量。而后因为下雨回到怡红院,心情不好,加上又等了这么久才开门,才踹了袭人这一脚。这种流畅的连贯写作思路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总结下来,贾宝玉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的人,他是曹雪芹,根据自己往年荣华富贵生活的一个心理写照。贾雨村评价贾宝玉身上并肩正邪二气,也就是优缺点都很明显。这样的人物塑造往往才是最真实的,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每个人的心里都是非常复杂,不可捉摸的,而不是像流水影视剧中那样单纯天真一边倒。贾宝玉没有沾染世俗,保持自己天生性情,这一点作者是塑造的非常成功的。 曹雪芹这一生也算是读了万卷书,行了万里路,阅了人无数。有人讲这三个方面是有优先级的,但我觉得要看情况,更要看人。面面俱到当然更好。也就是在这么颠沛流离一生中,他凭借丰富的人生阅历,能创造出这么多像贾宝玉一般的经典人物。 而后面贾家的衰落,这里我便不必多谈,明显也是根据他家族兴衰的历史来改写的,许多人说感同身受。但我觉得这世界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什么所谓的感同身受,因为没有人的经历,会是一样的,每一个挫折,痛苦,失败出现的时间和原因以及结果都大不相同,我们只不过是在这么一片偌大的共享的悲痛海洋中能找到那么一滴相似的海水后,发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慨与惆怅,这对于还未加冠的我来说可能还太早了。 曹先生创作的这一本《红楼梦》分量巨大,虽说能以文字形式压缩在这么一本书中,但其中的内涵是我现在无法扛起的,只能微微的抠出一角来谈,而这微微的一角,其内涵就无比深厚,到这里,我对那些愿意穷极自己一生去研究红学的专家们也有了来自自己的认同。 这本《红楼梦》无愧于中华文坛史上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我以后也会继续反复阅读这么一本名著,并望着有朝一日能透过重重迷雾,窥见其中的真理。 作者为湖南省常德市一中539班(航空班)学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