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经》学习笔记35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21-05-29
二十一难
[原文]
难曰: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然: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

“经言: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何谓也?”- 
   外边的那些书的注解,这个脉,都是把脉的脉,错。
  (这个脉)是十二经脉的脉。所以“脉”到二十难前说的是尺寸,诊脉这些原理。而从二十一往后是经脉,而外面的书是把二十一难归到上边去了,归到诊脉。

“人形病,脉不病,曰生;”- 这句话怎么讲呢?就是说人的脏腑,形体有病,而脉是通畅的。经脉通畅,就一定能够使病情减轻,向好的方向发展下去,生。

  而
“脉病,形不病曰死,”- 经脉有病,经脉堵了,而脏腑没病,这病一定是往脏腑传,一定是病情加重。

(通常的解释:
“人形病,”- 人的形体虽有了病态,如肌体羸瘦,手足不仁,等。
“脉不病,”- 在脉象上没有出现病脉,脉息随呼吸上下,无大也无不及。
“曰生。”- 这种情况,预后良好,叫做可生。
“脉病、”- 出现了病脉,诊脉出现了脉的至数太过,或者不及。
“形不病,”- 在形体上没有出现病态。
“曰死。”- 这种情况,预后不良,叫做必死。
笔记者注:这里所讲的“脉”是脉象,而不是指的经脉。)

“人形病脉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谓息数不应脉数也,此大法。”- 
“人形病,脉不病”,人形、脉形(经脉)啊、脏腑有病,把这个脉,脉没病。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告诉你,
“非有不病者也”,他加一个,非有脉不病者也。说不病,不是真的不病。

“谓息数不应脉数也,”- 这句话,他们就解释不清,他们说是次数和心瓣膜活动的次数不相应,这不是瞎掰吗。
   什么叫息数?什么叫脉数啊?
   记住,他这里说的,前面一定有,前边第一难说的是,
“人一呼脉行三寸,人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这是息数。
  脉数是什么呢?
  脉数是行三寸,六寸,这是脉数,而不是一分钟跳多少下。
   这是说什么呢?
   呼吸,往往不病呼吸能应这个数,病了这个息不应这个数。或者是应王脉的这个数。那你要说这存粹是经脉吗?不行,因为它是比类,应象。你把它纯粹剔除去,不是切脉,也说不通,是沾边。

(附:
《难经》曰“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详见本馆《难经》学习笔记5
《素问.平人气象论》歧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详见本馆:《黄帝内经》学习笔记186)

   息数不应脉数,就是脉搏,快或者慢,快一点,慢一点不也都是病吗。不大不小,一息六至,这是曰平。
   一息七至,你能说他病吗?
   是病,但病的不是很重。为什么这么说,我往下一说你就明白了。
“人形病、脉不病曰生,脉病、形不病曰死”,就是说人的脏腑、形体有病,而经脉是通畅的,就一定能使病情减轻,向好的方向发展,生。而经脉有病,经脉堵了,脏腑没病,这个病一定是往脏腑传,病情加重,死。

“此大法”- 告诉你这是什么大法,治疗什么病都要通经脉,你要是不通经脉就会使病情加重,你要是通经脉重病也可以减轻。这就是《伤寒论》论的传变。
   如果你不通经脉,(病)就会从体表往里传。(反之)即使是里边有病,你能把经脉疏通,它也能够有里往外升发,病情逐渐好转。这句话是《伤寒论》的宗旨。是治一切病的宗旨。

   “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见《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记住了,治什么病,都治经脉。而我用的是
  @ 疏通升发的药,治什么呀?是发挥阳经的功能。
  @ 收敛的药,是发挥阴经的功能。
   都是在经脉上作文章。
   绝对没有说,我这个(药)入的是脏。你就看那个本草,都是那味药,入肾经、脾经、心经,入经。
   入经干嘛?
   发挥作用,各条经,有各条经的作用。有主血的,有主气的。主血的就是收敛,主气的就是疏通。记住这个要点。入什么经,而不是入什么脏。
   说这句话,地黄“补肾”。这句话大错特错,是人肾经,敛肾气,使肾气不至于过于发散。
   如果有肾寒,你再用心经的药,就是助长寒邪。如果说是肺热,你用黄芪,就是助长肺热。肺如果热,(需要)散,你要用人参之类的药。
   升发力不足,收藏力也不足,往往就是小建中汤啊什么的。芍药多收敛,收敛必须得升发。人是活的,不通一定死。所以治什么病都得通,就是乌梅丸里边也有花椒之类的热药,是慢慢的疏通,也得疏通。绝没有说食则吐蛔,那我就镇它,这个非死不可。这个就是大法,明白了吧。

   你们可以参照《素问阳明脉解篇第三十》里边有:“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脉病有这句话。脉病,脉不病。
(笔记者附原文是:“黄帝问曰:足阳明之脉病,恶人与火,闻木声则惕然而惊,钟鼓不为动。闻木音而惊,何也?”)

   刚才讲,难经第一难,脉行三寸,这是息数、脉数。

   《伤寒论》辩脉法第一篇,是王叔和的而不是张仲景的,但是王叔和弄的是死法,他的法,脉经不错。但是你要学脉经,必须把《难经》《内经》这些个活法先懂了,再学脉经,那些个死法就活了。
   你要是说频湖脉学,那也几乎也是死法。但是你要是把这些活法弄懂了,你再看频湖脉学也是活法。它是根据活法来的,写出来就变成死的了,活的东西很难写出来。
   通过语言,语言是互相交流非常低的(方式)。什么是高等的呢?感情啊。所谓叫一颦一笑,或者是做事的时候,你刚想做,那个人就已经给你准备好了,这叫感情交流。

   还有一个《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有: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病形,形体的病。)
“歧伯曰:两感于寒者,病
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
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
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你看这一段就知道,这一段《难经》,这一难,说的是一个传变的过程。是由表传里,由里出表,说的这个过程。咱们治病,一定要遵循这个原理,不能由表及里,应该是由里出表,此大法也。
   还是那句话“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以后你们听到这个话一定要警觉,不要理会。要好好去看这个病人急在哪儿、根在哪儿、表里虚实,弄清楚。
   我告诉你啊,你(把病人交)给西医去,西医诊断一下,然后挂药瓶,也得要三四个小时。你在这琢磨半小时,不会出什么大事。如果说半小时之内,你看准了,马上再下药,用针,用灸,你在十分钟,二十分钟之内解决。即使熬药也是很快的,用大火猛火,半小时,四十分钟,也能把药煎好。再用药下去,三个小时见效。关键是看你灵不灵。
   别老说中医怎么着,中医没怎么着,就这帮人(庸医)不怎么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