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正解汉字 第三十三课 信

 知愠课堂 2023-07-22 发布于广东

大家好!以字育人,以字正身,我们继续讲解汉字,和大家一起探寻笔画间的逻辑,化繁为简,领略汉字之美。这一节我们学习诚信的“信”字。

xìn会意,从人,从言。

金文字形:人+言,表示语言与行为一致。

也有的金文写成:言+心,表示语言与内心一致。

或者:人+心,表示人的行为和语言与其内心一致。

综合起来,“信”的各种字形都表达了“人的言论要与行为一致”的意义。

所以,“信”的本质意义:行为与言论一致真实、不虚伪。

在使用中的具体意义有:

与言论一致的行为:相信、信任、守信用、应验、知晓等。

行为与言论一致的体现:信约、凭证、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口头消息的人、书信/信件等。

认可行为与言论一致的状态:放任、随便、果真、的确等。

“信”有表示“住宿两夜”的特殊用法。

《诗·周颂·有客》有客宿宿,有客信信。

在中国的文化里,“信”常常和“忠”相提并论。

忠,指向人的内心,依据内心行事称为“忠”。背离内心的行为就是“不忠”。孔子的“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从心所欲,不踰矩。”就是最理想的“忠”。

信,指向内心以外,指行为与言论一致。

信,是联结人与人之的道德规范,也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

孔子提出“民无信不立”,

将“信”与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直接关联起来,

把“信”的重要性提到国家的高度。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这段话的意思是:

子贡问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说:“为国家储备充足的粮食。为国家建立强大的军队。让人民对祖国文化有坚定的信仰。”

子贡又问:“如果因为客观因素不能把三方面同时做好,迫不得已要放弃一方面,那么应该首先放弃哪一方面呢?”

孔子说:“那就暂时不建立强大的军队。”

子贡又问:“如果剩下的两方面还是不能同时兼顾,迫不得已要放弃哪一方面?”

孔子说:“那就先别储备粮食。从古到今人都会死去,如果人民对祖国的文化失去信仰,国家就无法继续存在和发展了。”

这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国家发展思路。

“足食,足兵,民信之。”指的是治理国家的宏观政策。

信,在这里除了“行为与言论一致”的基础意义外,

更表示以“行为与言论一致”的习惯为基础的“文化信仰”。

信仰,是“信”的最高级形式。民之信即国家的文化信仰。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相信人自身和集体为基础建立了高级的文化信仰。

民信之,即使民众对国家文化有坚定的信仰。

中华之所以能多次从苦难中盘涅再生,

皆因以儒家文化为主的中华文明具有坚韧的生命力。

而国民对国家文化有极为坚定的信仰。

所以,我们的国家虽有苦难分裂之时,

经仁人志士与广大民众齐心协力,终能分而归合,弱而转强。

民众无强烈之国家文化信仰,仅以利益聚合,

一旦国力衰落则民心散离,国家文化便无法恢复。

三去其一,去兵。

足食、民信,虽无兵甲而外敌无法侵害。如现代瑞士便是典型例子。

二去其一,则去食。

国家之食为未来之备。若不得已,宁放之于民。使民足食而不乱。

如此,则能使民众对国家文化信仰更为坚定。

有坚定的国家文化信仰,则国如“大车有輗,小车有軏,可以行之哉!

若民众无文化信仰,国家亦“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中国的兴衰史印证了孔子与子贡这段对话的观点。

北宋之时,食非不足,民非不信,乃兵不足,武不固。

受侵于辽、金,偏安江南,终灭于元。

南宋之年,食非不足,兵将非不强,乃无信矣!

君不信其将,民不信其君,上下离心。

纵然有千古名将,钢铁雄师,亦不免国破家亡!

近代,苏俄东德等国兵强而食足,然而举国信仰崩塌!

上层自私腐败,下层宁死逃逸。国亦早亡。

这些都是血淋淋的历史教训!

所以,中国社会文化十分重视“信”。

从个人行为上的“诚信”,

到道德修养的“信义”,

心灵追求的“信仰”,

乃至国家层面的社会文化“信仰”,都备受关注。

放眼今日,经历多年荡涤,社会道德日趋兴起,一改往年道德衰败之象。

传统文化逐渐复兴,民众对国家的信仰日益坚定。

且经济腾飞,军队日渐强大,国家复兴指日可待!

“信”字讲到最后,不得不回应一下“中国人缺乏信仰”这个近年甚为喧嚣的说法。

我们说:信仰是“信”的高级形态,是心灵层面的“信”。

人们的“信仰”随着人类对世界认知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人类的“信仰”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拜物信仰

原始人们对自然界缺乏科学认识,

无法正确解释身边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

只能理解为有未知且巨大的力量在冥冥之中发挥作用。

于是向自然物祈祷,希望能借助它们的力量为人类消灾降福。

2、图腾信仰

图腾信仰实际是结合了人自身的拜物信仰,将人融合到所信仰的自然物中。

认为自己的族群与所以信仰的自然物有血缘关系,以此增加自身抗击外力的信心。

3、宗教信仰

宗教信仰是脱离了自然物、自然现象和图腾等具体实物,

未知力量人格化的信仰。

宗教信仰把未知力量独立于自然以外,虚幻化并且人格化,使人们更容易信服。

4、文化信仰

文化信仰建立在人类对自然和自身高度理解的基础之上。

当人们对自身能力有了充分的了解,

相信自身的能力可以与各种外来的力量对抗,保护和发展自己,

就摆脱了对未知力量的恐惧和依赖。

于是,就以人类自身的能力和行为习惯为基础,建立起对人本身的信仰

——这就是文化信仰。

文化信仰,是人类社会最高级的信仰。

华夏儿女从原始社会开始就以相信人本身的能为基础建立了独特的中华文化信仰。

我们的远古神话多是古人通过自身的力量去克服各种自然灾害,战胜各种困难。

与外国古代神话中神仙鬼怪满天飞完全不同。

到周朝,经过“周礼”的熏陶和改造后文化信仰正式成为国家主流信仰一直延续至今。

可见,中国人的文化信仰要比外国的所谓宗教信仰更高一级。

文化信仰的伟大之处在于:包容,开放,稳定,发展。

而宗教信仰的最大问题恰恰在于:排外,狭隘,偏激和封闭。

实际上,宗教信仰并不是当前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信仰。

自由\平等\博爱\民主等以“主义”或“理念”替代了“鬼神”的初级文化信仰才是那些先进国家的主流信仰。

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过程,

本质上就是摆脱宗教信仰,建立初级文化信仰的过程。

而中国人,自远古开始就建立起了高级的文化信仰。

在信仰层面,要比世界上所有国家都要先进得多。

这也是中华文化历尽沧桑而青春永葆的根本:

以人为本,相信自己!

对自己,对本民族,对自己的祖国有坚定不移的信仰!!

西方人以低级信仰的视角看待拥有更高级信仰的中国人,

以为“中国人没有信仰”我们完全可以理解。

这就好比小孩子看大人工作,以为大人不会玩一样。

但是,不少中国人却也随声附和,还装出“痛心疾首”的样子,

那才值得我们反省:为什么我们的信仰无比坚定,不少国人却视而不见,反而跟随低级信仰的人诋毁自己的高级信仰呢?

这是因为:那些人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吸收真正的中华文化,自然就没有文化信仰。

如果我们根本不去学习,了解,承传自己的文化,又何来的文化信仰呢!?

今天,我们学习“信”字,

希望通过“信”字的讲解让大家重新认识“信仰”,

更加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做一个有文化,有信仰的中国人。

好,这期分享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