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中的道、德二字指的是什么?这是老子发现的重大秘密

 餐意院 2021-05-29

历史上对于老子这个人物到底是谁?一直争论不休,有人说是李耳,也有人说是老聃,老莱子。

司马迁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里面是这么说的:

就是说,历史上确实有这么一个人,名叫李耳,是楚国的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他的儿子名叫李宗,在魏国当将领,李宗的儿子是李注,李注的儿子是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孝文帝身边做官,李假的儿子李解是胶西王卯的太傅。

司马迁对李耳一族发展的脉络写得很清楚,说明他当时肯定查了很多资料,李耳这个人的情况应该是比较可靠的。


但是他在《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的后面又写道:

司马迁又说了这个老子好像活了两百多岁,又有人说是活了六百多岁,但是世人也说不清楚这个人到底是什么情况。这就奇怪了,司马迁难道写的是神话吗?如果说,孔子拜访过的老子确实很长寿,那活了几百年也有可能。

只是历史过去太久了,现在我们也说不清楚,不过呢,冯友兰先生在他《《老子》及道家中之《老》学》一文中是这样理解老子的身世的,

或许呢,当时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只找到了李耳这个人的资料,但再往前关于老子这个人的资料就很少,所以,他很可能是把两个人混在一起了。于是,老子就成了传说。

当然,冯友兰先生这样认为,也是有依据的。

为什么呢?


有这么三点,第一,在孔子之前,私人著书是没有的,从历史记载的角度来说,孔子是第一个人。第二,《论语》、《孟子》是问答体,这个时候的文体还不是很成熟,那么《老子》不是问答体的形式,应该成书在两者的后面。第三,《老子》一书,应该属于“经”体,也就是说,应该是战国时候的作品,那么这样一来,老子这个人的历史就可以解释清楚了。

《老子》应该是李耳的作品。

不过呢,这本书距离今天已经太久了,资料保存得不完整,具体什么样我们现在也说不清楚了,也有可能这本书不是一个人写成的。因为我们现在看到的作品,应该是汉朝人后来整理过的版本,所以,很多问题也只能是猜测。

但是,虽然有些问题搞不清楚,《老子》一书的精髓还是保留下来了,我们能够理解其中的关键性问题,也就能够理解书中内容的大概了。

《老子》这本书呢,我们通常也叫它《道德经》,

那么老子说的“道”是什么意思呢?

在孔子的时候,他考虑到的就是人在社会中如何生存的问题,孟子也是如此,他提出了民为贵的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但是,后人就不一样了,随着社会的发展,每个人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肯定也有很多人在思考超出这个社会之外的问题。比如,人是怎么来的,我们生存的环境是什么样的等等,那么《老子》一书的作者他或许也在思索这样的问题。


就比如说,一颗种子播撒到土地,他能自己长出来,这个过程并不是人给予它的意志,而是自然界本身就有这种力量,所以“道”也体现了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之情。

接着呢,作者又提出了“德”的概念,那么“德”又是什么呢?

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还以刚才的种子举例子,一颗种子种下去,最后长成了大树,大家都开了花。但每一种树开的花是不一样的。

比如梨树开梨花,桃树开桃花。哪怕是同一棵树开的花朵,它的每一朵也是不一样的。俗话说,这世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因为它本身的特性就是不一样的。

就好比人,同样是男人和女人,但是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个性和特征,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别,原因就在“德”。

从“道”和“德”的概念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对于世界和社会最初步的认知,尽管这种说法有它不完善的地方,但是它依旧给后人有了很多的启发。

所以,有了“道”和“德”的观念,再根据作者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他又有了更加具体的想法,理解了这几点想法,那么你就可以把握住“道德经”的内涵。


道它本身不是一种物质,没有具体的形状特性,但是它是事物发生变化的根本性原因,只不过我们看不见,摸不着,正是因为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作用,所以,古人用了一个字“常”来说明它的无常。

世间万物是在变化的,那么人也是在变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时刻在变化,因此古人认为自然万物的变化规律也可以运用到人事中,道理是一样的。

于是,作者又接着提出了一个观点。

这一说法,跟黑格尔所提出的历史进化的论点是相似的,事物有“正”、“反”、“合”三个阶段,当某一事物发展到极点,它本身就有自发的能力,转向它的背面。

所以说,“正”“反”“反”“正”它都在相互转化。

理解了这一点,那么“道德经”中的很多观点就能够读懂了。


比如,

看起来很危难的处境中可能蕴藏着机会,看起来很平淡的生活中可能也暗藏着危机,很多问题它远远不是你表面看到的那个样子。

老子说,

美丑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这句话也可以有很多的理解。

就比如说,我们身边的某一个人,她看起来非常漂亮,很多人喜欢她。但是她的品行其实很不好,所以很多人跟她接触以后,反而不喜欢和她在一起相处了。那么你说,这个人是美呢?还是不美呢?

善恶也是如此。

所谓的好人,也可能暗藏祸心。所谓的坏人,也可能有善良的一面。

似是似非,不可一言断论。

这是《老子》一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点,他也有很多这样的言论,比如,

一个人当他登峰造极的时候,可能也是他衰败的开始。所以说,一个人才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富贵不能骄,贫贱不能移,以平和的心面对世事。


那么,还有一个观点,就是作者常常用水来比喻人事的处理,

水恰好就代表了作者的处世观点,如果仔细想一想的话,也是很有道理的。

那么从“道”“德”的基本观,到“反者道之动”的基本法则,以及人事的运用,《老子》都讲清楚了。

这也是我的一些思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老子》的文字看起来很高深,比较难理解,这大概跟作者本身是个隐君子也有关系吧,他本就不想把所有东西都讲得太明白。不过呢,我们花点心思,还是能够理解一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