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孟頫书画艺术中的“尚古”气息

 品谋图书馆馆藏 2021-05-29

◇姜金军/文

元朝书画家赵孟頫是中国书画史上的一个重镇,《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论其才艺,则风流文采,冠绝当时。不但翰墨为元代第一,即其文章亦揖让于虞、杨、范、揭之间,不甚出其后也。”① 《元史》称:“帝(仁宗)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其门人杨载所著《赵公行状》云:“孟頫所著,有《尚书注》、《琴原》、《乐原》,得律吕不传之妙;诗文清邃奇逸,读之,使人有飘飘出尘之想。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天竺有僧,数万里来求其书归,国中宝之。其画山水、木石、花竹、人马,尤精致。”并称:“孟頫之才颇为书画所掩,知其书画者,不知其文章,知其文章者,不知其经济之学。人以为知言云。”他开创了中国书画史上新的艺术风貌,是元代书画史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推敲的是,赵孟頫的开创之功是以“尚古”为特征的。他的书画作品中处处体现着强烈的“尚古”意识。

赵孟頫书画艺术中的“尚古”气息

一、赵孟頫的书法

唐人书法重法度,气象浩大开阔;宋人书法在唐人基础上更重意趣,才情开张跌宕;赵孟頫的出现,使书风出现显著转捩,回归而走向“优美闲适”、“法韵兼具”的晋人之美。

赵孟頫的书法早年学宋高宗,中学钟繇、王羲之、王献之,后又学李北海、柳公权,堪称集晋、唐书法之大成。其作品中尤其体现着对“二王”风神的追摹,至大三年(1310年)九月,赵孟頫应召赴京,途中将独孤僧(天台人淳明)所赠《定武本兰亭》反复赏玩,先后写了十三条跋文,即流传后世著名的“兰亭十三跋”。明宋濂称赵孟頫“留心字学得古法甚勤,羲献帖凡临数百过”,当是不争的事实。赵孟頫在中国书法史上位列“颜、柳、欧、赵”楷书四大家,《元史》说赵孟頫“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字名天下”。他的篆书学石鼓文、诅楚文;隶书学梁鹄、钟繇;行草书学羲献。虞集称他:“楷法深得《洛神赋》,而揽其标;行书诣《圣教序》,而入其室;至于草书,饱《十七帖》而度其形。”元代胡汲仲甚至称颂赵书:“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砚北杂志》)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学艺术的自觉时期,就书法而言,以“二王”为代表的潇洒书风成为那个时代的象征,依我们今天的习惯视角看,当时的书坛就是“二王”为主的“王家书法”的天下,直到唐之虞、禇、颜、柳、欧,宋之苏、黄、米、蔡,才在书坛上出现诸家争鸣的景象,很难说有哪家书法再“一统天下”,诚然,“晋以后,由一家独擅书坛的现象减弱了,但是到了元代赵孟頫的出现,又一次艺盖群伦五六百年,其影响在元、明、清三代可谓无人出其右”。②赵孟頫在书坛上的“霸主”地位,直到晚清方有所动摇。

在书学理论上,赵孟頫力避时风,主张取法魏晋气象:

近世又随俗皆好学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呵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向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吾每怀此意,未尝以语不知者,流俗不察,便谓毁短颜鲁公,殊可发大方一笑。(赵孟頫《与王芝书》)

学书在玩味古人法帖,悉知其用笔之意,乃为有益。(赵孟頫《跋定武兰亭》)

学书有二:一曰笔法,二曰字形。笔法弗精,虽善犹恶,字形弗妙,虽熟犹生。学书能解此,始可以语书也已。(赵孟頫《论书》)

在赵孟頫的书论中,用笔被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上,最著名的是“用笔千古不易”。他在上述“兰亭十三跋”中写道:“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右军字势古法一变,其雄秀之气出于天然,故古今以为师法。齐、梁间人结字非不古,而乏俊气,此又有乎其人,然古法终不可失也。”赵孟頫剥开繁复庞杂的层层解说,演绎出“用笔千古不易”的论断,这实在是东方艺术的千古命题,简直如“一超直入如来地”。毋庸置疑,赵孟頫在书法创作实践上也确实在用笔和结体方面做到了极致,可谓无一笔苟且者,他基于对书法技巧的具体思考,探到了东方艺术特征永恒的审美脉搏。

赵孟頫书画艺术中的“尚古”气息

二、赵孟頫的绘画

赵孟頫的绘画,充分体现了文人画对人格自由和笔墨形式的追求,他对“古意”的追求,全面体现着他作为元代书画变革先驱和领袖的价值。

赵孟頫的绘画,博采晋唐五代和北宋诸家之长,题材广泛,山水、人物、竹石、花鸟均“悉造微,穷其天趣”(杨载《赵公行状》,见《松雪斋文集》附录)。赵孟頫可以说是元代(1280—1368)所有画家中最多才多艺的一位,李铸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中写道:“他的天才可与艺术界的伟人莱奥纳尔多·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鲁本斯相提并论。”③李铸晋将赵孟頫的画艺称为“中国画学研究上最困难的问题之一”。④中国山水画发展到元代,显著变化是“士夫画”异军突起,而开此风气之先者,就是赵孟頫。“清初六家”之一恽南田曾说“宋法刻画,而元变化”,引起这一变化的便是赵孟頫的“导夫先路”之功,这用我们今天的话语来描述,可以说是“创新”了,然而有趣味的是,这种“创新”却是来自他所倡导的“作画贵有古意”。在书画旨趣上,他主张作画“贵有古意”,强调“书画同源”,扩展绘画中书法用笔的审美趣味,为文人画特有表现形式的确立作出了贡献,董其昌称之为“赵集贤画为元人冠冕”。

现分几个画种来对赵孟頫绘画艺术进行简析。

赵孟頫书画艺术中的“尚古”气息

(一)人物、鞍马

人物、鞍马这类作品在赵孟頫传世绘画作品中占的比重最大,其表现技法主要遵循唐人刚健、华美的特征,工写结合,设色高雅。他所恪守的规则是:“宋人画人物,不及唐人远甚,予刻意学唐人,殆欲尽去宋人笔墨。”(詹景凤 《东图玄览》)。其作品有元贞二年(1296)所作《人马图》、《人骑图》,还有皇庆元年(1312)所绘《秋郊饮马图》。此作红枫苍松、老干枯槎作为画面的主架,淡墨简笔拖出几根线条并擦痕与之虚实呼应,率意地将湖岸景象凸现出来。近处偶画一石,淡墨轻皴,染以石青,调和画面。石绿染成的地面平坡,柔华舒淡,与作为“画眼”的朱衣奚官形成明快的对比。奚官身后的十匹骏马,色分黑、白、青、黄、棕、灰、花斑等,或奔驰、或追逐、或饮水、或吃草、或低首漫行、或回眸顾盼,各不相同,极尽变化,整个马群似是随意安排而又浑然一体。全图自然穿插而不落前人天、地、山水的“三段式”窠臼。设色较唐人淡逸典雅,工而不滞的画面处处体现着自然天成的“随意性与合理性”。现藏辽宁省博物馆的《红衣罗汉图》亦是赵孟頫绘画中妙不可言的又一佳构。此图描绘的是一西域高僧趺坐之状,深目高鼻,浓髯大耳,一手作平伸说法相,宁静和睦,庄重慈祥。僧人红垫、红屐傅色刻画工谨细腻,红衣则以意为之,着笔不多,而大略可观。据其题跋可知赵孟頫曾在大都见过西域僧人,又见到过唐代阎立本所作吐蕃僧人像,因而此图不仅有当时所描绘的现实形象,同时技法表现上又有唐人古朴之态,这就做到了古今相参、形神相兼。

赵孟頫书画艺术中的“尚古”气息

(二)山水

元代山水画兼具古典与浪漫的色彩,文人写意的气息最浓郁也最醇厚。艺术史学家李铸晋教授《元代山水画风格成因研究》称:“山水画的发展是元代绘画最激动人心的部分。”赵孟頫所画山水在数量上虽不及人物、鞍马多,但他“创造性的复古……为元代山水画的所有重要发展方向指引了道路”。⑤赵孟頫的山水画大致有仿古与创新两类,前者如《吴兴清远图》、《洞庭东山图》、《鹊华秋色图》、《江村渔乐图》等;后者有《重江叠嶂图》、《茅亭松籁图》、《水村图》、《双松平远图》等。前者所写山水,大致以实景为题材;后者所写山水,大致以虚景为题材。在绘画风貌上,他的山水作品似乎并无一贯的风格与图式,如《鹊华秋色图》与《水村图》有着明显的笔墨差异,但其作品却都是以“古意”为基调,再广泛地探索、汲取多方面的艺术营养,并融入自己的才情与构思。同时力图以深秀、苍润、含蓄,来改变南宋刘、李、马、夏以斧劈皴、墨块为特征的挺拔刚健的画风。

赵孟頫书画艺术中的“尚古”气息

(三)枯木竹石与花鸟图

赵孟頫的枯木竹石,主要是继承了北宋文同、苏轼,南宋赵孟坚等人的画法,以写竹之潇洒,石之峥嵘,枯木之奇崛,不求形似,以意韵为胜。如《秀石疏林图》(故宫博物院藏),画上跋云:“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这首诗精辟地阐明自己对于以书入画的主张,反映了他把书法和绘画技法结合起来的愿望与追求。这种结合,将书法中的笔意融入到画法中去,丰富了绘画的表现能力。他在这幅图卷题诗后跋曰:“柯九思善写竹,尝自谓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金钗股、屋漏痕之遗意。”主张以书法笔法入画,大概只是柯九思的“自谓”,而将其变成明确艺术主张的,恐怕还是赵孟頫。他把以书法笔法画竹石之花鸟法,移植入画山水疏林秀石之山水中,用篆籀法画疏林之秀,用飞白书写秀石之质,从而使花鸟画用笔本身具有了特殊的笔性和表现力,这在前代是没有的。这种审美旨趣,明确提出绘画的书写性和抒情性,元代画家纵逸性灵、恣意笔墨的大旗由此拉开。其实前述山水画中也有了如此之审美趣味。

可以说,赵孟頫不仅继承了宋人强调的绘画与文学的关系,而且还强调了绘画与思想精神、绘画与书法的关系,使之更加含蓄和更具书卷气。他的《兰石图》、《竹石图》、《古木竹石图》、《墨竹图》等,同样是以“写”代“描”,开创了“写意”的新境界。

另外,赵孟頫的传世作品中还有一幅《二羊图》需要我们关注,这是他除画马以外唯一的走兽图,画左自题云:“余尝画马,未尝画羊。因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逼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由此可知这是一件乘兴之作。这种“墨戏”的态度直接影响到了吴镇“适兴”说和倪瓒“逸气”说,并对明清“文人写意”绘画风尚的隆盛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注释:

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一百六十六 集部十九《松雪斋集》。

②朱以撒《论赵孟頫的书法创作》,见《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③李铸晋《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见《新美术》1989年第1期第30页。

④同上。

⑤《元代山水画风格成因研究》(美)李铸晋著,杨振国译,《美苑》2005年第3期第54页。

(转编自《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2011年第2期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