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萌茶茶,码字为主,卖茶为乐。 也许有一天,这里也会出现你的故事... 我以汇爱家感育讲师的身份,对这个问题进行答疑,如下: 题主您好!感谢您提出一个好问题,相信这也是很多家长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的困惑,相信我们的交流探讨,也会给很多家长带来启发。 家境不错,但是家长为什么总是要说家里没钱呢。分析下来,可能是这样的两种原因: 第一是家长自身对金钱的追求过高,对目前家境感觉到不满意,感觉到家里没钱,并且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孩子; 第二种是家长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意识到钱不好挣,希望孩子可以更努力的学习和工作; 不管是出于哪一种想法,但凡家长经常在孩子面前说家里没钱,这确实是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影响的。 首先,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环境,是一个人心灵的港湾。如果说孩子是种子,父母就是土壤,让种子可以茁壮成长,土壤是否肥沃很关键。 如果父母自己感觉挣再多钱也不够,当父母处于这样的“匮乏模式”,传递出来的这种“我们家没有钱”的理念,孩子在这样的家庭中长大,会感觉到没有安全感,或者缺乏自信心。 父母都希望培养出身心健康、积极阳光的孩子,那父母需要了解,在孩子不同的年龄阶段,他们需要的“营养”和安全感来源也不一样。 0-6岁期间孩子需要的是物质的满足,这个阶段的孩子拥有即满足,拥有即安全; 7-12岁孩子需要的是情感的满足,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的是尊重、爱、支持、信任; 12岁以上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的满足,他们需要的是精神方面探索、父母放手让他们去尝试、试错,对他们的允许和接纳。 而每一个年龄阶段的所需要的“营养”,如果没能在这个年龄阶段得到满足,这样的一种缺憾就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到了成年,中年,老年,他都依旧会在这个地方去索求。 比如在孩子7岁之前,他们的安全感来自物质满足。 如果这个阶段,当孩子想买一个小玩具,父母说,我们家没有钱,买不起,当孩子想买个零食,父母说我们家没有钱,买不起,或者家里买什么东西,父母总是给孩子说,我们家没有钱。 久而久之,这种匮乏的模式,就会植入孩子的内心, 物质满足期没有得到满足的人,成年以后,容易对物质产生一种依赖或者是上瘾。 比如购物节上的疯狂的“买买买”剁手党,追求名牌,被物质控制的人。 有一位家长,她家里特别有钱,住着豪宅,开着名车,她的女儿读初中,很爱她的女儿,给她的女儿名牌的衣服,读最好的学校,每天变着花样给女儿做好吃的,但是女儿几乎不吃她做的饭,也不跟她说话,每天放自己打包盒饭回家吃。 女儿的这个行为,让这位家长特别苦恼,她不知道为什么。 为什么这样对她。 后来了解才知道,她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就跟女儿说,我们家的钱是我的钱,跟你没有关系,你现在吃我的,穿我的,以后这一些一分一毫全部都要还给我。 试想一想,一个孩子,从早上睁开眼睛的那一霎那,就开始计算以后要还妈妈多少钱,她的内心得有多恐惧? 妈妈给她买的越好,她以后长大要还的就越多,每天醒来,就是开始负债,这样的孩子,哪来的安全感和满足感呢? 妈妈在她身上花的每一分钱,日后都是要还的,女儿还能在这个家安心地生活吗? 反之,有一位单亲妈妈,一个人挣钱,养两个孩子,生活过得很艰苦,但她从来没有跟孩子说过一个“苦”字。 每天早上她给孩子变着花样的做早餐,利用家里的废弃的材料,给孩子做各种玩具,孩子身上的衣服,是她一针一线织出来的,就算与孩子们分吃一个苹果,她也会让这个苹果变成一个有故事的“魔法苹果”。 她的两个孩子,从来没有感觉到家里没钱,他们看上去特别阳光自信,在他们的脸上,看不到“穷”字,也看不到“苦”字。 父母是希望培养出哪一种的孩子呢? 前几年泰国一个特别走红的公益广告,一个不识字的妈妈用菠萝教会女儿受用一生的事情。 视频如下: 泰国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女,以贩售现切水果维生,一位不识字的母亲,没有用过多的言语或责骂教导女儿,她以销售凤梨为例,引导小孩靠自己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真实故事。 母亲自述,她没上过学,不知道要说什么去教她的女儿,但她可以示范给小孩看,小女孩也聪明的跟着妈妈的动作,依样画葫芦切好凤梨。 有天放学,小女孩在自家水果摊车前,望着同学围着冰棒摊,人手一枝吃着,她母亲仅低头看着碗裡的几个铜板;夜裡,妈妈看着女儿熟睡脸庞,突发奇想把凤梨切成冰棒的样子,塞入冰桶中。隔天,小女孩放学后,开心吃着妈妈特製的「凤梨冰棒」说,「也许可以拿来卖」。 小女孩挂着冰桶,先以3支凤梨试市场水温,她走进传统市场叫卖,喊到保冰箱裡的冰块都化成水,1支也没卖出去。 妈妈要她再走进市场,去看看叔叔、阿姨怎麽做生意,母亲偷偷跟随在后,见她似有所获的离开,回家用蜡笔绘DM,还有买2送1的促销,「1支卖5泰铢、3支10泰铢」。 妈妈看着女儿自己找到了解答且付出行动,凤梨冰棒热销,单车的铃声一响,小客人随即蜂涌而上,母亲推着水果摊,在一旁欣慰的笑了。 当字幕上出现这位妈妈的独白“哪天要是我不在她身边,我相信,她也会很好”时,多少人的眼眶湿润了。 让一个孩子更有勇气,更有力量去面对困难,面对挑战的,一定不是父母那一句“我们家没有钱“而是父母告诉孩子”放心去试,有爸爸妈妈在“。 想想我们的父母曾经跟我们说过那么多话,有哪一句话是让我们这些漂泊在外的人,内心始终保留着一点点温暖和感动的呢? 绝不是父母的那句“你要好好工作“,而是那句“累了就回来,家里总有你一口饭吃“。 以上。谢谢! 汇爱家认证感育讲师 王纯华
助力千万家庭幸福! 做有灵性的茶,传播有温度的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