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后祝沟村“槽形上碁露轴小拐磨”

 巨岳 2021-05-29

2021年5月27日,我们邹城市乡土文化调查组去本市古祝其城遗址所在地城前镇后祝沟村开展文化调研,那里是一个古代文化积淀厚重的地方,村民反映该村地下有不少石盖墓,盖板选料为凤凰山上的青石板,位于凤凰山下的大律也曾出土大量类似石盖墓,它们之间或有文化渊源。此村坡间到处可见秦砖汉瓦粗糙的古代陶瓷残片,亦有流行于金元时代的薄砖块,多朝多代历史残留在此叠加,说明这里曾经拥有较长历史时期的繁荣。在田间我们发现一块古代石器残块,呈中间断开,仅存一半。若想象对称复原,则形如圆石槽,一侧有半椭圆突出,上有圆形凹孔,可插加木柄。槽底有两圆孔,一在槽底中心,一在其侧,其径约3厘米,中心圆孔有明显绕轴转动磨损的圆纹。其器反面周围有较宽的环形磨平带,内侧则是圆形凹陷。

上面图

反面图

根据以上情况,我判断此器可能是用于轻度磨破谷物,用于加工诸如麦仁、高粱仁等,也可磨豆浆做豆腐,应是早期青石拐磨的上碁残留。其复原想象图如下:

复原图

由于秦汉至隋唐铁器珍稀,对较硬的花岗石刻制加工能力有限,比较精致的日用或纪念性石制器物,以青石居多。但由于青石硬度有限,与谷物接触面极易磨损平滑,加工效率低,故后来随着铁制凿石工具的普及,用麻岩磨刻器物成为可能,于是出现了后来的沙石磨。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青石磨固定在下碁中心的竖轴,是朝上洞穿上碁裸露着的,这和今天的石磨是不同的。故可以称为“槽形上碁露轴小拐磨”。

由于后来出现的沙石磨加工谷物,更快捷精细,很快代替了青石磨。所以,我们现在很难见到这种青石磨。这次青石磨残留的发现,让我们有幸领略早期石磨的风貌。这只石磨造型美观精致,应为专业工匠打造,其中轴裸露,却保留有早期石磨的拙朴,中间轴孔有多重磨纹,说明曾经长期使用过,当是古代殷实人家所有。

虽然此残件看起来似乎不太古老,但考虑到当地大量残留汉代砖瓦,上面打造鏨纹与汉鲁王墓石壁类似,故此磨或许为汉唐石遗存,由于明清时期沙石磨已经普及,估计此物当不晚于元明。

我们转遍邹城没见过这样的磨,更没见过青石做成的石磨。查看网上浩繁的石磨照片,大小精粗,各类石磨都有,基本都是砂石制品,青石磨,尤其这种槽形上碁露轴磨,却未曾见到。这个“槽形上碁露轴石磨”残存,非常稀罕。

值得一提的是,近代滕县曾以“礼”字系列命名基层区划,城前旧属滕县,称“礼七”。这次在该祝沟见到有近代碑刻落款有“礼六”字样,说明作者籍贯就在临近礼六辖区,这里虽与城前仅一河之隔,近代或曾与城前不属同一基层区划。2021-5-2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