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是庐山, 李白的诗写的大气磅礴, 苏轼另辟蹊径专写人心

 云语禅心 2021-05-30

点击加载图片

所谓“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无论是三山还是五岳,也无论是古人还是今人,在看到祖国的壮丽山河的时候,不免会生出各种感叹。只是,上世纪旅游者习惯了在各处写上某某到此一游,而本世纪则把阵地转移到了手机各种APP上,以证明自己到过某地。

但是在表述对盛景的感情的时候,今天的人与古人相差很大,今天我们经常会简单地说:哇,好美!

或者说就直接引用古人的诗句来表达。

今天我要说的就是有关一座山的诗句,这座山就是久负盛名的庐山。

庐山自古就是文人骚客登临抒怀之地,早在千年之前的唐朝已经开始,且有大量的佳作存世,其中最知名的无外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和苏轼的《题西林壁》。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点击加载图片

这首诗是李白在五十岁左右的作品,虽然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但是李白依然是豪气冲天,不减当年(也有人说是入长安之前的作品)。

首句采用写实和比喻的写法,将香炉峰之间的雾气比喻成紫烟,为庐山香炉峰的景色添加了更加魔幻的色彩。庐山各个山峰层峦叠嶂的景色立刻映入眼帘。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二句虽然感觉每个字都很写实,但是一个“挂”字,立刻让现场的精致静态化了,仿佛是一幅水墨画,呈现在读者面前。看来,用文字也可以画画,李白就是其中的高手。

点击加载图片

最让读者记忆深刻且流传最广的,当然是三四句。

原来静态的水墨画,风格突变,一下子变得奔涌呼啸,飞奔如剑的瀑布接连不断如有三千尺高,让人怀疑这是九天之外的银河倾泻下来。

熟悉李白的人都知道,太白先生一生洒脱,反映在作品上就是常常能够于平凡之处展示出天外来客的狂放和不羁,让读者瞬间从地面升华至天堂。

这首诗也不例外,作者这种夸张的手法既是一种娴熟的技巧,也是作者人生态度的反映,不仅逼真而且豪迈。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点击加载图片

曾经有人说,李白写完庐山之后,一直没人敢写了,直到宋朝的苏轼出现。

苏轼与李白虽不在同一时代,但也颇有几分李白的可爱和豁达,其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作为千古名篇,被传唱千年。

苏轼当然知道李白写的《望庐山瀑布》,所以就非常聪明地避开了对其风景的继续描写,因为他知道极有可能无法超越。

于是,苏轼采用宋朝兴起的理学高潮,通过一首诗将自己对景色的理解用理的形式呈现出来,产生了差异化的特殊效果。

前两句描写静态的山色描写,目的并不是像李白一样去造景,而是为了下面的理学结论打基础。

由于站的角度不同,在观察庐山的时候,经常会出现不同的景色,这是为什么呢?

作者后两句给了答案:不能真正辨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这个人深陷庐山之中,难以全面地去观察庐山,所以得出的结论也就是局部的。

点击加载图片

非常巧妙的说理诗,但是没有一点说教的感觉。就是简简单单的把山色特点说一下,并最终将结论告知读者。

融大道于简单之中,通过诗词描写告诉读者,我们为什么常常看不清事物的本质呢?因为你身处事物之中,怎么能够看清楚呢?

东坡威武!

纵观两首诗,非要决出一个胜负的话,一定会形成坚定的两派,一派是山水写实派,一派是哲学派。但我认为,正是因为两位伟大的诗词作家这种空前绝后的作品才让我们今天有更多的学习机会,有更高尚的道德情操,这才是最重要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