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奶奶

 相思成荷 2021-05-30

  

想念我的奶奶,想念她和我们一起笑一起闹的时光!

奶奶是个非常有意思的老太太。她不识字,可我记忆中所有的民谣、俚语,和一些富含哲理、激励上进的话语、小故事,都是奶奶讲给我的。她不单给孙子辈儿的讲,她的五个儿子、媳妇儿,有时说到什么,话语里经常会夹杂一句“咱妈那时经常说”好像要以此作为依据。由此可见,奶奶虽不识字,但非常善于表达。

我是从姥姥家长大的,那时交通不便,每年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也只有寒暑假,也是在那时也才可以看见奶奶。有一年假期,奶奶让我陪她摘豆子,我就静静摘。可能彼此间相处的时间太少,所以不是很亲近,大家都不说话。第一天,静静地摘豆子。第二天,静静地摘豆子。第三天,正摘着,奶奶说:“我教你个歌儿!”然后,奶奶就开唱了。唱的什么呢?

“一秃子跑,二秃子撵,三秃子拿地㖞打驴鞭,四秃子问我走哪家,我骑着毛驴下四川!五秃子五敲锣鼓,六秃子六光长头发不长肉,七秃子七你盖房子我刷漆,八秃子八窜上房沿儿吹喇叭,九秃子九你鼻眼洼里一硌绺,十秃子十你买桌子我买食,十一秃子拾柴火,十二秃子剁馍馍,十三秃子偷吃了,十四秃子告下了,告了秃中秃下秃衙门,里头住着一窝秃杂种(种,晋南发zhun音)。敲锣地、拍钹地,掀开帽子秃秃地!

“好听吗?哟,这是啥样子?”奶奶唱地是兴高采烈,我听的是目瞪口呆。太惊讶了!我以为奶奶教唱的是民歌一类的,可怎么也没想到是这种通俗到近乎粗鲁的小调。

我们家从我祖父往上数,都是读书人。故乡那三进的大四合院古香古色,我记忆里大门上“诗礼传家”的牌匾、照壁上“琴棋书画”、“渔樵耕读”的砖雕、北厢房下“岳母刺字”、“鹬蚌相争”、“禧禄封侯”、“鹤鹿同春”的木雕,无一不彰显着这个家族的底蕴。到了我的祖父辈,虽历经战乱,但兄弟四个不是毕业于某某大学堂就是毕业于某某师范。我的父辈们生在红旗下,更是积极上进,以书读得好为荣耀。故乡邻人每逢说起,无不赞一句“老门老户,出的人多!”“全是念书出身,都是干事地!”

奶奶教唱歌儿那年我十岁,在我记忆里,完全没听家人唱过这一类的歌儿!这种小调,我觉得就不是我们家人会唱的,可我奶奶就唱了。我很惊讶,很新奇、觉得很有意思!爷爷在一旁斥责:“教的什么乱七八糟的。”嗯,这位做了几十年校长和儿孙们说话只会问学习、工作的人,确实看不上这些。可我觉得有意思,迫切的想学。我那时不知道什么阳春白雪、下里巴人,就觉得与我日常读的那些相比,他好像是另一个世界!非常有意思的世界!

我陪奶奶摘了一个星期的豆子,奶奶每天给我唱歌儿、说故事。那个假期,是我在故乡所有假期里最快乐的。爷爷、爸爸妈妈他们和书本是一个世界;奶奶的歌儿、奶奶的小故事,是另一个世界。

歌儿至今还记得有个“三姐妹歌”、“颠倒歌”,但奶奶说的那些小故事、大白话,我至今都记忆深刻。见你不珍惜粮食,奶奶会说“你看看这抛米撒面的,一颗麦八瓣儿汗”;见你不认真学习,她会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要想人前显贵,背后必定受罪”、“今天不背书,明天就是㖞抽牛后半截地”;见你说话表情丰富、手舞足蹈,奶奶会说“站有站样、坐有坐样,说话一字一板,摇头晃脑地让人笑你轻浮”;见你享受父辈的好处而沾沾自喜,奶奶会说“前三十年看父的敬子,后三十年看子的敬父”;外出工作,奶奶会说“干事要有恒心,嘴甜身勤,眼里有活儿,不做偷奸耍滑的小人”、“不眼热人的东西,穷要穷的志气”……奶奶知道的很多,好像什么事她都能说上几句。她很喜欢跟我们聊天,爷爷说奶奶“好为人师”“啥也不懂”,奶奶嗤之以鼻“我跟我们小娃家白话,关你什么事”。长大后回忆,发现与我们“讲道理”最多的不是教了一辈子书的爷爷,而是大字不识一个的奶奶。

奶奶不止爱跟我们聊天,她还爱跟我们玩儿。上世纪九十年代,影碟机很是风靡。二叔送了我一台可以放三张碟片的,放寒假我带回了老家。我和光光、曈曈买了很多碟片,有流行歌曲、有喜剧片、还有香港拍摄的鬼片。奶奶和我们一起在大客厅唱歌、拿着枕巾扭秧歌、看鬼片!我们家每天笑声不断,奶奶还点歌儿,给我们仨排上场顺序,有唱的有伴舞的。刚开始我们就是胡乱扭呢,奶奶坐一旁看不下去了,亲自上场教我们扭秧歌。她排第一个,我们仨跟后边!经常是正常扭不了几圈儿,我们就开始自由发挥!尤其是曈曈,一会儿学乌龟、一会学大猩猩,我们就笑着扭成了一团,惹得爷爷从小客厅过来送我们一句“群魔乱舞”!鬼片我们没看几张,就被爷爷没收了,原因是“这些烂俗的东西,会乱了心智。”奶奶说,“这蛮老汉,当在他学校呢!”

……

记忆是个神奇的所在,以为早已随风散落的画面会因时间的流逝越发清晰深刻……彼时有邻人和奶奶说笑,光说娃们有出息呢,一个个的天南海北,给别人培养了。奶奶笑的自豪,我这日子是天堂的日子,我和我小娃家享的福是你听都没听过的!她知足、惜福,孩子们不管送她什么她都说好。过了八十岁,奶奶专门嘱咐我们,不让给她买衣服,说穿不了。有我们觉得稀罕的吃食,买了给她尝就好。后来,奶奶又把大家买给她的首饰整理了一番,谁买的还让谁拿走。大家不要,说买给你的就是你的。奶奶说,我年纪大了记性不好,都拿走,也算我给你们留的念想。奶奶走时85岁,虽儿孙都在身边,但还是匆忙的让人手足无措。

奶奶在时,全家大大小小几十口子的生日她都熟记于心。只要看见香炉里有香燃着,就知道今日奶奶为她的某一个孩子的生辰点了平安香。

时光荏苒,老宅依旧。院中的竹子、牡丹兀自在流年辗转中葳蕤锦绣,厅堂里燃平安香的身影却已不知去了哪里寂寞轮回……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