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痛经的五种分型及中医小妙招(附“寒凝血瘀”型痛经贴敷案例)

 xlh医者仁心 2021-05-31

一、什么是痛经?




痛经(dysmenorrhea)为最常见的妇科症状之一,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



二、发病原因



 
1.原发性痛经的发生主要与月经时子宫内膜前列腺素含量增高有关。前列腺素含量升高是造成痛经的主要原因。前列腺素含量高可引起子宫平滑肌过强收缩,血管痉挛,造成子宫缺血、乏氧状态而出现痛经。

2.继发性痛经常因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等引起。



三、痛经的临床表现




1.原发性痛经在青春期多见,常在初潮后1~2年内发病。伴随月经周期规律性发作的以小腹疼痛为主要症状。继发性痛经症状同原发性痛经,由于内膜异位引起的继发性痛经常常进行性加重。


2.疼痛多自月经来潮后开始,最早出现在经前12小时,以行经第1日疼痛最剧烈,持续2~3日后缓解。疼痛常呈痉挛性。一般不伴有腹肌紧张或反跳痛。

3.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头晕、乏力等症状,严重时面色发白、出冷汗。

4.妇科检查无异常发现。


四、痛经的辨证分型




  • 寒凝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则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黯,苔白,脉沉紧。

  • 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色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 湿热蕴结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经前加剧,月经量多或经期长,色暗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 脉滑数或濡数。


  • 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 肝肾亏损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黯,失眠健忘,或伴潮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春播贴敷病案例】




刘某,女,35岁,体重65公斤。
初诊时间:2021年4月20日。
该患者长期饮冰水,后经期出现腹部疼痛,经多方治疗,效果不明显。现经前乳房胀痛,烦躁不安,月经量少,血块多,经行时小腹拘挛冷痛,甚则不能下床,平素手脚冰凉,腰背冷痛。


诊断:痛经(寒凝血瘀)
调治原则:温中散寒,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调治方案:消肿止痛贴0.4g/2ml×2贴
               命门:附子、干姜各0.5g
               神阙:高良姜0.5g、芒硝0.3g
贴敷时间:湿贴8小时。
配合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中药调理体质。经过9天的贴敷及体质调理,患者自述心情好转,舌质颜色变淡,继用前法巩固治疗及时复诊,并嘱其避寒保暖,生活作息规律,饮食清淡,调畅情志。


【预防与调护】




1.经期保暖,避免受寒及经期感冒。
2.经期禁食冷饮及寒凉食物。经期禁游泳、盆浴、冷水浴。
3.保持阴道清洁,经期卫生。
4.调畅情志,保持精神舒畅,消除恐惧心理。
 


【中医治疗痛经小妙招】




1.按揉关元穴,肚脐下方3寸,用手掌按揉3~5分钟,可以固本培元,补益下焦。


2.按揉合谷穴,拇指食指合拢后,肌肉的最高处就是合谷穴,按揉3~5分钟可以镇静止痛、通经活络。




注意事项




1.平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过度紧张。
2.经期、产后避免受寒、饮食不宜过饱。
3.经期注意适当运动,不宜过劳,保持睡眠充足。

春播行动健康日公益活动进行中,免费调治痛经,名额有限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预约。



作者简介




王思君

中医执业医师,硕士学位,中共党员,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吉林省贴敷委员会理事。从事针灸临床3年余,现为春播运营平台吉林省区学术老师。


版权声明:本文由春播运营平台原创发布,欢迎关注春播运营总部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