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羲之教我们怎么临帖

 昵称28795736 2021-05-31
王羲之教我们怎么临帖

王羲之临钟繇帖。

临写碑帖是学好书法的不二法门,即使如书圣王羲之,也是通过临帖学习书法的。历史上记载王羲之,曾“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于众碑学习焉”。

王羲之比较有名的临本有《墓田丙舍帖》,又名《丙舍帖》、《墓田贴》,此为王羲之临钟繇书。这是一种创造性的临摹作品。王羲之临钟之书,虽然没有钟那样拙厚朴质,但结体精密,秀逸之气同钟繇十分神似,体现了古质今妍。

王羲之对临帖也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在《笔势论十二章·创临章第一》中的一段,谈到怎么临帖时,他说“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

这篇文章是书圣王羲之集毕生所学与体验,留给儿子王子敬的书法秘籍。王羲之在《序》中还告诉儿子,这个笔论,是家宝家珍,不要传给外人,也不要给朋友们看,要秘密地封存收藏。学习后,会在世间享有名誉。

下面结结合自己平时练帐的体会,谈谈对王羲之这段话的理解。书圣的这段话,大意是说临帖不可能一下就能得其体势而尽善尽美,雷要经过五个步骤,才能渐有所获。

王羲之说临帖第一遍“正手脚”,这里的“正手脚”不是字面的姿势、动作、握笔的方式,而是指对习气的去除。在书法的临习和书写过程中,我们或多或少都会沾染一些习气,这固然有所临法帖的引导,更是我们用笔的习惯使然,这是每一个书法学习者都会面对的问题,因此,借临帖革故鼎新,成为临帖的第一个步骤,所谓“除其习气而见其本心”是也。因为初临尚不能全面把握,达到精准,要先把横、坚、撇、捺等主要笔画摆放到位,把字的基本形状搞准、写准了,把自己原有的写字的习惯变为范本一致起来,这是基础,也是关键,所以就放在了第一步。这一步,侧重笔画的长短、粗细,结构的大小、宽窄、高低、疏密、开合等,先能写出字形,不求笔法和墨法。只有通过临帖,修正旧有的书写习惯,我们才能去除自己的不合规范的书写陋习,摒除习惯性用笔,任性而无有法度的用笔。因此,“正手脚”之“手脚”不仅仅是人之手脚,更是字之手脚,即为书写习惯和习气的纠正。

到了第二遍就要少得形势,“少”就是“稍”,“形”就是造型特征,“势”就是运动姿态,倾向态势。在研习基本笔画的书写和应用的基础上,暂不关注精微小巧的用笔特点,而是更多地关注其结体带来的势态以及整体协调性,首先完成对所临习法帖的初步把握和整体感知 向的方向努力。如何去临摹像,采取怎样的步骤去像,就成为我们学习的重中之重。很多人在临摹之初,会被法帖多样的风格面貌以及丰富的笔法应用、精妙的映带关系所吸引,流于对此的模仿且深以为信。然而其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这些精微纤巧的表现仅仅是书写的自然流露,是是熟练之后运笔能力提升之后的一种附带品,而不是书写本身。不能忘其源,而重其流。因此,第二步,我们临摹的重点应是对书写本体部分的分析与模仿,换言之即为对形势的分析与临摹。因为刚开始了不可能尽其形势,所以叫“少得形势”

第三遍微微似本,经过前面这两遍的熟悉,这第三遍就应该从整体上把握了。就像王羲之说的那样,这个时候,写出来的字应该和字帖有个几分相像了。则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要力求从外形上应该更像原帖了。

第四遍,加其遒润。当我们完成“正手脚”“得形势”“微似本”之后,我们对于一本法帖的基本面貌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完成了所谓形似的基本学习。需要注意的是,这时候的相像,只是形态上的大体相似,神韵上可能还差那么点意思。那么紧接着我们继续沿着形似的脉络,继续深入,继续追求形象之上的深层次内容,即所谓“形质相合”后的“气韵生动”。更上一层楼。在外形像原帖的前提下,要追求笔法正确的“提按使转”之像,写的有血有肉,重点注意体会能看到的纸面动作和看不见的“空中动作”,从点画质量上下功夫。写出力道,写出质感。能“遒润”,即既有力量感又圆润流畅。就像盖房子一样,你的框架已经建立起来了,门窗也都安置妥当了,要想更好看,就需要装修一下了。

第五遍进行“抽拔”,“抽拔”的一层意思是笔能提得起来,灵活运笔挥毫。另一层意思是需要是要综合分析,分析不同的技法特点,并进行不同的点画、结字归类,找到同类中的共性记住、写出来。

到了第五步,就要达到去掉原贴也能写出原贴的形质和味道了,所谓达到背临的程度。然后还要自己反复思考,不断练习,多观察,多请良师益友点拨,如果那个环节还写的不熟练就要再下功夫,不计其数,一遍又一遍的临习,死嗑到底。

最后王羲之说,临帖唯取“滑健”,不得计其遍数也。其中的“滑”不是指油滑,而是指笔法熟练于腕,对字形熟练于胸;“健”是指字的体态与“力度”。

在这里,王羲之用“滑健”两个字把临帖的目的说得很明白,说出了临帖的“精髓”。临帖就是要临字的“势”,也就是,要有飞动之感,栩栩如生,还要力透之背。

这就是书圣王羲之交给我们的临帖方法,希望能够对书道的朋友们有所启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