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培养孩子的消费责任

 木香草堂 2021-05-31

余俊

       最新调查表明,在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0~12岁的孩子年消费总额已超过50亿元。物质消费成了孩子基础道德严重失调的环节。 因此,家长应——

镜头1

一位教师在家长手记中写道:女儿不爱惜玩具,买回后没几天就弄坏或者搞丢了。为此,我没少训她。有一天,她吵着要买贴纸,烦得我根本无法备课,只好带她到玩具店。女儿一见那些花花绿绿的贴纸眼睛就发亮,买了一张又一张,气得我狠狠地说:“暑假我要带你到乡下,让你体验什么是吃苦耐劳!”女儿一听,拍拍小手高兴地说:“太好了,爸爸带我去吃苦耐劳喽!”我说:“叫你吃苦,有什么高兴的。”女儿愣住了,惊奇地问:“吃苦耐劳不是麦当劳的连锁店吗?”

镜头2

一大早,强强趁家人不注意,把爷爷的2000元存款拿去玩游戏机,半路上遇见同学宁宁,强强得意地告诉宁宁自己有很多钱,宁宁说:“你偷家里的钱,我要告诉你爸爸!”强强便给宁宁500元“保密费”,让宁宁答应不告诉爸爸。接着,强强来到游戏机室,一百元一百元地买游戏币,沉浸在自己赚到越来越多的奖励票上……一天下来,钱全部花完了,强强才回家。爷爷知道后捶胸顿足:这2000元是他一辈子的积蓄,如今给强强一天就花光了!

镜头3

星期日,俊俊爸妈决定带俊俊到公园玩,出发前,俊俊听见妈妈对爸爸说:“准备多些钱!”爸爸说:“就在市里,花不了多少钱。”俊俊急忙说:“爸,只要1000元就可以,买门票,到酒店吃饭,吃完再去逛超市,买我喜欢的超人。”俊俊爸听了为难地说:“爸爸一个月的收入才2000元,你一天就要花掉我半个月的工资,剩下的1000元怎么支撑家里的开销啊?”

以上3个镜头,折射出孩子在消费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生活优越,体味不到生活的艰辛;消费责任缺失,满足于自我享受;不体谅父母,超前消费。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消费责任呢?家长不妨试试以下做法:

在钱的获得上——教孩子学会通过正当手段获得收入

适当对孩子的家务劳动(擦桌椅、倒垃圾等)和学习成绩进行奖励,让他有挣钱的机会,但要注意不要时时处处以金钱作为交易。家长要与孩子制订详细的奖罚措施,比如,每天对孩子早睡早起、自觉吃饭等方面进行评价,表现好的打钩,一天有4个钩就能得到一个硬币,如果孩子有突出表现,可以奖励面额更大、数量更多的硬币。

在钱的管理上——培养孩子的储蓄观念,教会孩子简单的储蓄方法

例如,孩子很想吃炸鸡,如果买份炸鸡需要20元的话,家长可以告诉他:“今天只能给你10元,明天再给你10元,你凑足20元时再去买吧。”这样做可以激发孩子的储蓄观念,使孩子学会“把今天的钱存起来,等到明天再用”的简单储蓄方法。当然,教孩子分别用储钱罐和银行存折,把平时的零花钱及逢年过节得到的“红包”积存下来,也是让孩子独立储蓄的办法,但要注意根据孩子年龄、个性的不同,对钱的管理加强监控。

在钱的开支上——培养孩子节约和计划用钱的习惯

日常中,家长可以跟孩子讲讲自己和其他行业的工作,让孩子明白赚钱要付出辛勤劳动的道理,自觉养成节约用钱的习惯。

除了供给孩子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外,有些消费可以让孩子用自己的储蓄去开支。例如,孩子要买玩具或出去游玩,家长可以指导他使用自己的积蓄。这样,不仅可让孩子认识到储蓄的意义,使他体会到用自己的存款来达到目的的快乐,同时还可培养孩子节约和计划用钱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消费责任,使孩子从小就能在解决经济问题的过程中锻炼经济头脑,唤醒他们的经济潜能,开启他们的“财商”,这是家庭教育必要的一课。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责任在此,不得推卸!

经验分享:一枚硬币的故事

一枚硬币的由来

女儿5岁多,活泼外向,乐观开朗。但她有些自恃娇宠,不懂珍惜。于是,参阅了很多家庭教育书后,我们一家三口制订了硬币奖励制度:如果女儿每天表现好,就奖励一枚硬币。制度生效前,我跟她讲明,能否得到奖励由爸妈视表现而定,但硬币如何使用则由她全权决定。

女儿是制度的参与者,对于每天都有的奖励,她当然乐于接受,但却提出一个新问题:“以前我很乖的时候,还没有给过奖励。这笔账怎么算好呀?”想想也有道理,所以我先奖励了她一个特大的礼物:到商场挑选一个她自己喜欢的储钱罐。女儿乐悠悠地选了个色彩艳丽的小车储钱罐。从那天起,她开始渴望得到每天的奖励。

8-8>8

听老师说女儿课堂表现好多了,回到家,作业也能及时完成,睡觉之前,我郑重地给她一枚硬币,女儿拿出小车储钱罐,投下去,摇一摇,听见清脆的声音,她笑得像花一样。不过,女儿也有任性的时候,比如不好好吃饭,该不该奖励呢?我和妻子意见不一,妻子主张坚决不奖,我则想以鼓励为主,最后还是身为教师的我占了上风。毕竟她是孩子,偶尔的任性、顽皮是会有的,只要不是太大的问题,仍能得到爸妈的奖励。

眼见女儿的储钱罐一天天重了起来,大家都很高兴。星期日,我带女儿去书店看书。没想到,女儿越看越有滋味,把它们全都捧在手里,要我买单。我明白:女儿虽然好书,但更多的是一时的好奇和占有心理,于是就跟她商量说:“之前奖励你硬币,说好是自己使用,所以书籍之类的学习用品要自己开销。”女儿有点不情愿地说:“我没带硬币出来,下次我买好吗?”我说:“有办法,我先借钱给你,回去你还我就是。”因为有言在先,女儿只得答应,拿着一本本想买的书左瞧右看,放下又拿起,拿起又放下,看得出她内心在做激烈的斗争—到底该买哪本书。最后,她下决心选了一本最爱的故事书,将其他的又都放回了书架。我问她:“为什么只买一本?”女儿说:“这些书虽然我都喜欢,但是太贵了,后面写的都是12、16、20,我手里的这本后面写的是8,比其他的少多了。”我乐了,心想:以前什么东西都是我买单,女儿买再贵的东西也不眨眼,今天,她既知道权衡书价又懂得取舍,大概是生平第一次懂得珍惜吧。于是我决定另外再奖励她10个硬币,那是她得到的一次最大的奖励。

买菜的快乐

以前双休日在家,女儿赖床、不认真做作业、贪看电视等诸多毛病经常一并而发,惹得我七窍冒烟。有了硬币奖励制度后,女儿一起床,我就准备好一张纸,当着她的面写好各项评比项目:洗漱、早餐、作业、书法、午餐、游戏、画画、看电视、散步……总之把一天的安排全部写好,每完成一项奖励一个印章,全部完成即兑现硬币。女儿很自觉地一项项完成,开心地看着印章一个个印上去,不知不觉便提早完成了所有的学习安排。有次周末中午的时候,我提议带她出去活动—买菜,让她用自己的硬币为爸妈买一次菜,中午一家三口吃她“赚来”的菜。女儿答应了,拉着我在市场转悠,每买一样菜,我都会骄傲地跟卖菜的人说:“今天我女儿用赚来的钱帮爸妈买菜。”回家时,我问女儿:“今天你开心吗?”女儿说:“非常开心。”“为什么?”女儿一本正经地说:“因为卖菜的阿姨都说我乖,夸我懂事。”“还有呢?”“因为以前都是爸妈买菜,今天我帮了爸妈买菜。”“还有吗?”女儿想了想,恍然大悟地说:“哦,还有,因为每个阿姨都给回我很多钱!”(女儿还没学过元、角、分,一个硬币拿出去用不完时,卖菜阿姨找回零钱给她,她天真地以为钱越用会越多。)

加糖还是减糖

一天,我下班回家,刚进门就看见妻子凶神恶煞地教训女儿,女儿则躲在角落里伤心地大哭。我上前问怎么回事,女儿哽咽着说:“今天我做数学作业时发了脾气。妈妈要扣我的硬币。”我说:“当初你就是这么答应的呀。”女儿说:“妈妈要从以前的硬币扣除,干脆就把那些硬币全部拿回去算了,我一个也不要了!”妻子勃然大怒:“刚说一句扣以前的硬币她就发火,把东西都扔了,这种脾气还了得,今天我非治治她不可。”我对妻子使了一下眼色,然后跟女儿说:“这样吧,今天的硬币爸爸就不奖励你了,至于你以前的那些,我和妈妈商量就不要扣了。今天拿不到硬币没关系,明天改正就是。”女儿这才停止了哭泣。

晚上,我跟妻子讲了一个买糖的故事:“有个孩子到店里买糖,其中一个店员每次都先抓一大把拿去秤,再一颗一颗往回扣,另一个店员则每次都抓不足重量,然后一颗一颗往上加。说实在话最后拿到的糖没什么差异,但孩子只喜欢后者,你知道其中的道理吗?”妻子说:“孩子心里以为后者给更多呢。”我说:“奖励是最有效的激励手段。你扣除她以前的硬币,等于在加倍惩罚她,否定了她的今天,也包括过去。这能行吗?”妻子想想也有道理,从此两人有了默契:只准加“糖”,不准扣“糖”,尽量多奖励、宽容和期待。

金币与银币

也许是对这样的奖励有点麻木了,最近孩子似乎减退了激情。眼看就要参加画画比赛,女儿却不好好练习作画,我正为此发愁,却猛然想起家里收藏有金色的五角币,于是就跟女儿说:“你想得到爸爸更大的奖励吗?”女儿说:“想,是什么呀?”我说:“平时你得到的是银币,这次爸爸准备奖励你一个金币。”女儿天生对艳丽的金色感兴趣,于是爽快地答应努力练习画画。

她用了3个小时完成了一幅《幼儿园的午休》,童真之心跃然纸上。我高兴地用金币奖励了她。这是女儿注意力集中最久的一次,也是画画最成功的一次,后来还得了奖。

这件事使我认识到,原来奖励也需要多些花样,否则,再好的奖励都难以满足孩子好奇的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