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传统村落(第一批)浙江省富阳龙门村

 木香草堂 2021-05-31

作者:浙江科技学院 叶晗

摄影:孔高阳等

村落历史

东汉初年,名士严子陵游历龙门,惊讶于此处美景,不禁叹曰:"此地山清水秀,胜似吕梁龙门。"赞叹间,赋予了这块灵秀之地一个响亮的名字——龙门。

龙门村为三国东吴大帝孙权故里,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留存着浓郁的宗族氛围和独特的民俗风情,为国内所罕见,古建筑种类包括祠堂、厅堂、民宅、古塔、石桥、牌楼等。

地理格局

龙门村位于杭州市西南52公里的富春江南岸,是"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旅游线上的国家一级景点,有320国道与之相连,交通便捷。该村是现江南地区古建筑群中保存较为完整的村落之一。龙门村坐拥碧水青山,集中在山间平原地区,有一大其他古村很少具有的特点,就是其背靠龙门山。龙门山,海拔1067米,峰峦重叠,气象万千,为富阳群山之冠。

建筑特色

龙门村以其"古"字而闻名,一是因为90%以上的村民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的后裔,定居已有千余年,民风纯朴;二是全村仍完整保留着江南罕见的明清古建筑群。

龙门村是我国古代宗族聚居形态的典型,千余年来随着孙氏家族的繁衍昌炽,逐渐形成了以"厅堂为中心的厅屋组合院落"。历史上这里原有60多座厅堂、古建筑。历经战乱,保存较完成的尚有2座祠堂,30多座厅堂,3座砖砌牌楼和1座古塔,一座寺庙。

从厅堂的建筑形式看,可分为"井""回"字形两种,是厅堂四周环以本房成员住宅,再筑以高墙,形成封闭式的院落。村内厅堂密布,巷道纵横,墙檐相连,房廊相接,走进古村令人如坠迷宫,东西莫辨,别有一番情趣,"大雨天串门,跑遍全村不湿鞋"就是最生动的写照。

特色景观—鹅卵石路。村中有一条横贯东西,约400 m 长,以鹅卵石铺砌成的小街。两侧房屋多为清末民初的建筑,很好地反映了出 19 世纪典型农村集市店铺风貌。穿梭在龙门村的街巷之间,走过一座座石桥,一排排民居,可以感受到浓郁的江南小镇的风情,体会出历史变迁的沧桑。

孙氏宗祠,可谓之龙门村的神圣之地,这里供奉着孙氏65代贤人名士的牌位。 古村建筑以两座孙氏宗祠为中心,共建有孙氏厅堂40多座,砖砌牌楼3座和1座古塔1座寺庙。

孙氏宗祠又叫余庆堂,主体建筑宏伟宽广,两侧山墙变化丰富。主体建筑三进,正厅面阔三间二弄,前为天井,又前为门厅,左、中、右三扇大门,正中大门后为戏台,出入从左右边门,如遇显赫贵宾,则拆除戏台大门,大门是八字门廊,门上有门对,大门左右为石抱鼓,雕有鱼尾龙头花纹,民间称为"门档户对",只有皇家子孙方可设置。余庆堂是孙氏家族庆典、祭祀活动的重要场所,初建于宋朝,后经历多次扩建。相传是孙权第二十六世孙宋奉议大夫孙劻所建。

极其繁杂的木刻装饰是龙门村建筑的重要特色。村里古建筑体量大,做工精致,厅堂的雀替、梁柱也是精致的木雕瓦兽,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百狮厅,檐上的狮子木雕栩栩如生。墙上壁画保存完好,木雕、砖雕、石雕精细,巧夺天工,将功能与艺术,实用与美化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与建筑主体结构完美地融合起来,独具江南风格。

民俗文化

龙门九月初一庙会是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适逢农闲,秋高气爽,正是操办盛事的好日子。庙会从八月三十至九月初三,延续四天。

每年祭祖是全族合力筹办的大典,分春秋两祭,全国各地的孙氏后裔都会来到龙门村参加祭祖大典。祭祖大典在孙氏宗祠举行,侍立已久的族人排着队伍,轮流到祖宗灵前参拜上香。

龙门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墨文化。村内有一墨庄,目前仍然按照古老方法做墨,延续着墨文化。字墨遇水不化,防腐防虫。又因在炼制墨的过程中加入了许多中草药,可以起到养生、治蚊虫叮咬和痛风的作用。

龙门村特有的羽毛球文化使得当地随处可见出售羽毛球、羽毛球拍的店铺,很多小孩子也在羽毛球店里,穿羽毛球拍的线。部分家庭也在制作羽毛球拍。

文化旅游

2017年8月24日,电影《春江水暖》在义门举行了开机仪式。这是一部为富阳量身打造,并展现富阳独特山水人文气质以及风土人情时代巨变的院线级电影,至此龙门村成为了旅游胜地。而其传承了千年的药墨文化、新型羽毛球文化,也逐渐转变成旅游特色项目。

村落保护

1998年,富阳首次提出做好龙门村的保护工作。

2001年,开始实施古村保护办法,严格管控建筑风貌。

2004年,以政府的力量推动了古村保护与旅游开发,并组建了杭州龙门古镇旅游发展有限公司。邀请著名古城保护专家阮仪三教授领衔,修编古村保护规划。

2005年,富阳区政府拿出近1.25亿的巨资,实施一期保护开发工程。

2008年龙门镇荣膺"国"字号名镇后,富阳区政府更重视了龙门镇龙门村的保护性开发。

2012第一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名单。

浙江科技学院浙江省社科普及基地、浙江省古村落文化非遗传承教学基地长期在大学生中开设村落文化专题开放实验课程,组织大学生研讨如何在当下的乡村建设中加强对村落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开放实验课程小组调研成果汇报

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藏墨文。走入龙门村就如走进了水墨江南,条条古巷,旧时木窗,白墙灰瓦,都在抒写着江南古镇的诗情画意。

走在古村里的鹅卵石路上,每踢开一颗石头就是半个大明与大清。身处院内,闭上眼就能感受到古代孙氏人的生活痕迹。

若赶巧,碰上江南的梅雨,厅堂上的瓦,便成了弦雨的键,滴答滴答中,敲出一部盛世。若雨再大些,便是醉雨泼袍带,可就此放浪形骸,何须借觥筹,浇这古村之块垒,掬水而饮,捧掌作杯,岂不快哉!

龙门村,就是一部孙氏人生活历程的活的生命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