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炮同行治疗方案,一纸长文为何引爆中国肿瘤医疗

 hyqg8 2021-05-31

大家好,我是观察者网《科工力量》栏目主播冬晓。国内医疗领域,一直不缺乏新闻猛料。新闻里的医生不是一尘不沾的圣人,就是唯利是图的恶魔。就在上个月,社交平台又爆出了医疗领域的大瓜,而且还是颇有技术含量的肿瘤科。

来自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肿瘤内科的医生张煜,在知乎上发布长文。“请求国家尽早设立医疗红线,遏制肿瘤治疗中的不良医疗行为”。不光如此,他还针对一份同行手写的治疗方案连环开炮,质疑同行在不考虑患者经济条件下,超出治疗指南用药,最后患者家属人财两空。作为科技产品顶尖应用的代表,肿瘤领域的相关治疗,离我们的生活很近,却隐藏了很多晦涩难懂的东西。今天我们就针对这个话题,好好地聊一聊。

争论的根源,源于去年10月张煜对于普外科医生陆巍的质疑。陆巍收治的这名患者情况很特殊:她的病情是胃癌,转移到了肝脏,家人有类似的癌症。治疗有一定的难度。在患者提供的手写版用药方案中,出现了这样几种药物:卡培他滨、奥沙利铂、培美曲塞、安罗替尼、他莫昔芬。这几种药物都是肿瘤治疗药物,但结合患者病情来看,这个用药方案显得十分的诡异。

首先是培美曲塞,这款药物一般是肺癌的治疗药物,适合治疗的疾病不包括胃癌。再看安罗替尼,这款药物针对的也是肺癌,并且可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避免肿瘤继续发展。可以理解成,是个“万金油”药物,可是这款药物并不适合胃癌。如果患者出于试试看的机会,参加药厂的临床实验,或许能够以低价获得这些药物,也只能说是有待商榷。可按照目前的用药方案来看,患者并没有参加临床试验,最后为了买药,莫名其妙的花了一大笔钱。

如果说这些药物都不算离谱的话,那他莫昔芬,就显得相当离谱了。这款药物是治疗乳腺癌的药物。药物作用机制不适合治疗胃癌,甚至根据相关文献,还会提高胃癌的风险。一边想办法帮患者治病,一边增大疾病风险。这套难以理解的用药方案是怎么开出来的呢?首先花两万元,完成NGS基因测序,大概率是患者自费,之后给出用药方案。

写在纸上的药品还都是小意思,没写在纸上的问题更大。因为NGS基因测序,是寻找肿瘤对应的基因靶点。主要针对的是靶向治疗,可是用药方案给出来的主要是化疗药物。除了这套高价的基因测序,患者的治疗方案里,还有NKT细胞的免疫治疗。从2016年开始,因为“魏则西事件”,这种还在试验阶段的细胞治疗,除了临床研究外,不能进行收费治疗。NKT治疗要花多少钱?10万起步。考虑到患者家庭已经有亲属患过癌症,这些治疗方案在效果未知的前提下,花出去的钱确实多的过分了。

肿瘤用药真的是“八仙过海,谁都没谱”吗?也不是,恰恰相反的是。肿瘤科室每年都会获取到来自美国的NCCN指南,或者是中国临床学会提供的CSCO指南。根据患者疾病发展的情况,可采用一线、二线和三线用药。毫不夸张的说,这些指南就是用金钱和人命堆出来的。因此对于肿瘤治疗而言,指南上的用药方案,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不过现实往往比指南复杂得多,有些情况下,患者的情况跟指南有差距,用量和用药确实需要灵活调整。但是更多的情况是,患者医学知识有限,在他们面前,能够开药给出治疗方案的医生,几乎是“神”一样存在。可是开药的医生是人,是人就会产生利益驱动,制定的肿瘤治疗方案五花八门。目前的肿瘤治疗,确实是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最后就导致肿瘤治疗陷入了一个道德怪圈:医生没有错,患者没有错,家属依旧没有错,可人确实是死了。

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张煜和陆巍的争论,已经变成了一滩浑水:从目前的信息来看,张煜并没有亲自问诊过患者,患者的全部病史并没有公布,很容易被质疑“说服力不强”。在NGS和NKT领域,陆巍存在转诊民营医院,有对外输送利益的嫌疑。在相关媒体对陆巍的其他患者报道中,也存在着“用药方案离谱”的前科。

遗憾的是,对于张煜而言,眼下的情况对他并不算有利。4月27日,国家卫健委医政医管局局长焦雅辉,在发布会上表示:对于“肿瘤治疗事件”,国家卫健委组织国家癌症中心和国内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对病例整个治疗的过程,进行专家和同行的评议,经过专家和同行的评议,认为整个治疗过程当中,治疗原则基本符合规范。而张煜对此的回应,则是要求进行公开辩论。请求卫健委重新更换专家团,并对陆巍事件进行二次调查。张煜他本人很可能面临停诊,甚至医疗领域的“事业性死亡”。

在张煜强硬表态的背后,不得不承认的是,以肿瘤、基因、生物药为代表的先进医疗,在我国市场巨大。不久前,百济神州刚刚发布了财报,第一季度营收39亿元,实现扭亏为盈,他们的主力药物,就是肿瘤治疗前沿的PD-1;隔壁的药明生物,更是接盘了辉瑞和拜耳的生产基地,在扩张发展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外企艾伯维在华销售的免疫药物修美乐,2020年更是同比增长800%。对他们来说,医院里的是人命吗?确实是,但是医院里的人命,也确实是生意。

然而,人命高于一切。我们可以接受超出指南和适应症的用药,但这种条理之外的用药,不应该打着“救人水火”高尚需求的幌子,像挤牛奶一样,将患者家里的车子和房子碾碎成一张张百元钞票。

目前的肿瘤临床医疗中,不管医生是自身有利益需求,还是顾及同行胆小怕事。他们在生命的法庭上,都实现了“法官、陪审团、刽子手”的三位一体。这也就是导致部分医生,不可避免的选择在临床治疗方案上,放飞自我。这种心随笔动的治疗方案,伴随着野蛮生长的商业市场,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中国基层医疗的未来。张煜的一纸长文,恰恰去掉了“济世悬壶”的遮羞布,揭露了市场驱动下,医疗行业的荒诞现状。如此荒诞的治疗过程,可能还真不是“基本符合规范”这么简单。

如果一种疾病,治疗方案很多,什么方案都显得有点靠谱的话,那这个病可能恰恰很难治。而癌症,恰恰就是这样的疾病。就算张煜医生没有写出质疑同行的文章,我们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依旧要面临这样的医疗现状。也正是这样的现状,让我们更加迫切的需要负责任的、结合患者病情和家庭现状的治疗方案,而不是让医院变成患者的血肉磨盘。

免责声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在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上传并发布,仅代表发帖用户观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