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江西婺源“篁岭模式”看乡村振兴

 赤脚书生茶客 2021-05-31

4月初,【博主讲堂】徽州站结束后正值清明时节,薄著老师团队决定对周边文旅产业进行考察一番,这便有了对“篁岭模式“的研究。

篁岭,是江西省婺源县的一个古村落,目前是一个网红旅游景点,在年轻旅游潮人中颇有名气。

出发去篁岭之时已过了油菜花期,没有黄色花海增色的篁岭景区却依旧迎来了趋之若鹜的车辆和游客,篁岭的火爆程度有点出乎我们意料。

前往篁岭之前,我们相继考察了西递、宏村等知名度很高的传统文旅小镇,游客数量却远在篁岭之下。

经过漫长的排队,我们终于坐上了索道,途中俯瞰着在蓝天的辉映下显得格外翠绿的梯田,因排队而产生的些许烦闷瞬间消散,放松身体,随着轻晃的车厢往山深处驶去。

缆车将我们送到古村,高低错落而颇具历史风韵的徽派建筑随即映入眼帘,摩肩接踵的游客在这狭长蜿蜒的石板路上攒动,仿佛一个天上的街市,举着相机四处拍摄,每一处都是别处难遇的情景---游客在这里都很兴奋而悄然。

抬头看是五颜六色而独具一个的晒秋景观,再往远看,是起伏绵延的青山,而路过的篁岭天街、鲜花小镇、花溪水街等特色景点,都着实让人流连忘返。随性往文艺别致的米酒屋、小茶室一坐,又对篁岭多了一份微醺而甜蜜的记忆。

随着夜幕降临,篁岭天街的街灯在散去的喧闹声中陆续亮了起来,仿佛置身《天上的街市》——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图片

篁岭之行,带给了我们不少美的体验。然而根据我们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篁岭景区开发前,村民中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平时只有老人与小孩留守村庄,整个村庄呈半空心化的萧条景象。

由于篁岭村农民的生活生产资料大部分都在山下,交通极为不便,环境卫生、教育、医疗条件极差,在住村民人心思迁,有条件的都在逐步外迁。秋冬季节,村民生活严重缺水,而汛期因街巷排水不畅发生过几次局部山体滑坡人员伤亡事故,在政府鼓励下,村民在1993年和2002年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集体搬迁。村民搬迁后的闲置房屋,因年久失修,部分已开始腐烂,有的甚至倒塌,宝贵的“晒秋”景观逐渐消失,周边梯田逐步荒芜。

这不免让我们有些好奇,一个逐渐走向衰落破败的小山村,是如何摇身一变为如此热门的景区?

我们将“篁岭变形记”作为乡村振兴的典范进行了研究。

4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促进法》通过,从此,我国乡村振兴有法可依了。有了法律的保障,乡村振兴领域更是大有可为。从旅游开发角度,如何设计合规的投融资模式?如何推动乡村振兴项目落地实施?“篁岭模式”或许值得参考。

一、篁岭村基本情况
篁岭村,隶属江湾镇栗木坑村委会管辖,至今已有近600年历史,是婺源具有独特风格的徽派古村落之一。受地形限制,村庄房屋建在一个陡坡上,房屋高低错落、呈半环状分布。因可建设用地较少,村房屋密集,并随山势呈阶梯状,形成山寨式的梯去村落。为解决斜坡上建村无处晒农作物的问题,村民有意在三楼形成前后高差,并在房屋前方搭建木架,托起圆圆的竹簟,形成独特的晒台。 

图片


二、篁岭景区开发模式
“篁岭模式”,围绕乡村文化元素的主线,遵循地域民俗文化的特色,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利用遗留闲置的生产、生活资料、旧屋设等资源,创新经营模式,精心打造产品,努力营造氛围,带动当地村民共同参与开发、建设旅游、文化产业。该模式对于解决“三农”实际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提升农村精神文明程度,实现乡村振兴意义重大。
  • 通过产权整体置换与收购,实现产权清晰
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经过与婺源县、镇两级政府协商,投资1200万元,在山下交通便利、临近本村农田的乡村公路旁,建设安置房68户,老年、单身公寓36套,并配套基础设施,对篁岭村的320名村民进行整体搬迁,以山上旧宅置换山下新宅。
根据《篁岭村民房屋搬迁安置补偿合同》,篁岭社区居民自愿将篁岭村所属住宅(或闲置房屋)及附属建筑物等产权交由江湾镇栗木坑村民委员会进行商业运作,所占土地使用权由江湾镇栗木坑村民委员会集体收回,并同意委托政府通过篁岭民俗文化村项目运作,将篁岭村村民房屋、部分村落公共设施及村庄土地整体进行挂牌出让。实则篁岭村民的宅基地使用权置换为新建安置房的使用权,或者将使用权以货币补偿的方式出让,与篁岭村所属的宅基地再无权属关系。
至此,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招拍挂获得了全村3.3万平米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在解除地址隐患,改善村民居住条件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基础上,实现了产权清晰、边界清楚,整体盘活了古村旅游开发经营权。
  • “生态入股”,返聘村民,打破村庄一次性买断乡村资源经营权的传统发展模式

篁岭景区的“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和“生态入股”的发展理念,打破了以往景区一次性买断乡村资源经营权的传统发展模式,创新性采取“公司+农户形式,由景区与农户成立农村经济合作社,将村庄的水口林、古树等生态资源纳入股本,并将农民的山林、果园、梯田等资源要素进行流转,与农户共同开发农业观光体验项目,从而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共同入股、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共建模式。

图片


近年来篁岭村民每年人均资源费分红约450元,户均2100余元;而梯田流转篁岭景区按照国家规定的400斤稻谷//年给予村民流转费。以篁岭花海为例,景区向600余户村民租赁数千亩梯田,统一规划种植,打造四季花海观光园,村民也由庄稼户变为公司造景工,实现生态入股、红利共享的共建格局。
同时,公司有选择的把部分村民“请上来”,挑选当地有手艺、有特长的村民返迁篁岭古村,展示晒秋、当地手工艺、民俗小吃等,从而呈现一个活态的、有炊烟袅袅、有鸡鸣犬吠、有文化深度的古村落。
搬迁前的篁岭只有两个杂货铺。开发后的篁岭则复原了近300米的“天街”,街旁密布茶坊、酒肆、书场、砚庄。公司将一批认同理念、服从规划、懂得经营的村民返迁天街经营相关业态。
另外,村民利用山下产权置换的新房做农家乐、民宿、卖农产品也收获不少利润。截至2020年,篁岭村原住民从旅游开发前的人均年收入3500元提升到42000元,户年均收入从1.5万元提升为15万元以上,增幅巨大,家庭一年旅游相关收入最多近30万元。而随着篁岭旅游的兴旺,篁岭搬迁安置房价值从建成时的市价每栋10万元,增值为如今的每栋100万元以上。
  • 不搞门票经济,打造体验型旅游综合体

相较于国内大部分景区的纯观光游的运行模式,篁岭景区以旅游综合体进行运营打造。将整个古村一百五十多栋民居进行修缮改造,在保留原始徽派建筑风韵的同时,打造高端精品度假酒店,给入住游客带来沉浸式体验——乘索道上山,游天街,赏花海,待夜幕降临游客散去,恰如隔绝于外界,或夜卧听雨,或酒屋一坐,于自然的怀抱熟睡,被鸟鸣花香唤醒,实在是好不惬意。

图片


再配以景区其他业态,负责人表示,要让门票收入在整个景区收入占比降到50%以下。
  • 保护古建筑,进行文化传承

该景区通过“人下山、屋上山、貌还原”的整体性打造,推动了古村特色民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开发。
首先是“人下山”,通过“以屋换屋”的形式,将村庄原住民集体迁往新村统一安置,并对篁岭村古建进行产权收购和修旧如旧,将120栋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旅游项目。
其次是屋上山,投入巨资对散落在婺源各地古村落中缺乏保护的20多栋徽派古建筑实施异地搬迁保护、集中开发运营,认养人拥有经营使用权,政府资产权属不变,将之打造成景区民宿古建的压轴名片。如许村镇文化站的“怡心堂”,镇政府很想保护,却苦于无人无钱,滑窗门片屡屡被盗,行将颓灭。2014年,婺源县乡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与许村镇政府达成协议,由公司全额出资,将“怡心堂”整体搬迁至篁岭修缮保护,所有权仍规许村镇政府所有,公司则拥有经营使用权。开创了老建筑保护利用的“寄养模式”。
最后是貌还原,除了建新似旧、修旧如旧,保持原有村落建筑古貌,更通过内涵挖掘、文化灌注、活态演绎等方式凸显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实现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态文化的完美融合。
  • 争做唯一,把握热点,与时创新

篁岭的资源虽有村落古建、梯田花海、水口古树等,但如果还是同质化地开发古村,简单复制,难以从婺源县同行景区中脱颖而出。山居条件下,篁岭村民凿窗支匾晾晒农货,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晒秋”民俗。“晒秋”不限于秋季,春晒茶叶,夏晒山珍、秋晒果蔬、冬晒熏腊,色彩斑斓、延绵有序。旅游开发前,“篁岭晒秋”的摄影作品已多次获得国内外大奖。
景区开发伊始,就规划、复原和发展了“篁岭晒秋”民俗,建设系列“晒秋产品”。晒秋这种场景其他地方也有,但是像篁岭这么集中、这么成规模有特色是独一无二的。公司抓住这一大亮点,把“晒秋人家”作为篁岭民俗文化村的品牌主体。

图片


2014年开始试营业时篁岭文旅以500斤红辣椒晒国旗为祖国庆生,一炮打响,未花一分钱广告费,景区曝光量至少在两亿点击量以上。篁岭文旅不断将晒秋上升为艺术高度,用农产品晒国旗、晒地图、晒抗战徽标……很快,篁岭晒秋入选中国最美乡村符号。
随后持续不断地结合当下热点时事,把篁岭晒秋与大明星、大名牌相结合实现了病毒式传播(点击量多则数亿,少则十多万),包括耐克、华为、周润发、香格里拉失火等等。其中的晒秋爱国题材尤受欢迎,吸引了“共产党”、“国务院发展委员会”等官媒的主动报道。
2014年试营业以来,篁岭景区已经从1.0版迭代到正在打造的4.0版,从最开始的篁岭晒秋、梯田花海、晒秋美宿,到篁岭天街、鲜花小镇、众屋茶吧,再到鲜花小镇、花溪水街、水口雨林(正在打造中);并前后打造了冰雪馆、梯田溜索、冒险森林、滑道漂流等游乐体验项目;此外每年景区举办丰富的民宿文化活动,包括晒秋节、徽三雕、篁岭鲜花艺术节和乡村过大年等。至今篁岭已集结婺源县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在街里巷间制作传授工艺绝活,最大程度整合像傩舞、龙灯、黄梅戏、徽剧、踩高跷、划旱船、抬阁这类散落的民间风情故事片断,形成完整的“婺源民俗文化大餐”。据悉,景区还邀请部分篁岭村民返迁回村居住,以呈现古民居活态博物馆,演绎和展示婺源传统乡村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精髓。
2017年为延长主题产业链,鲜花小镇成为接力油菜花海后婺源赏花的最大亮点;篁岭景区夏日较晒,为留住夏日游客2019年后推出水街,每次迭代升级的背后,都在扩大篁岭景区的旺季时间,提高游客的休闲度假体验。 
三、篁岭景区成功因素总结
综合上述资料,我们认为,篁岭景区获得如此成功,可总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关键因素:
1.因地制宜。篁岭村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进行景区开发,同时用现有的建筑资源、梯田等自然资源打造景观,而非“无景造景”。
2.拥有较长的观光热潮期。从油菜花到夏日水街再到秋日晒秋,相较于一般景区,篁岭拥有更为长期的旅游买点。
3.旅游投资者的远见卓识。婺源篁岭文旅股份有限公司作为篁岭景区的投资开发者,不仅创造性地通过产权置换的方式,从根源上解决了与村民之间可能会出现的产权纠纷矛盾,在发展过程中还不断地推陈出新,紧跟热点,使篁岭景区持续不断地保持活力。
篁岭景区开发是空心村发展乡村旅游实现成功转型的典范。创造性推动村庄整体性转让、整村式搬迁、市场化开发、股份制运营,并出台政策支持县内异地古建筑在该村集中收购保护、开发运营。通过内涵挖掘、文化灌注、活态演绎等方式凸显古村文化的“原真性”和民俗文化的“原味性”,实现古村落文化、民俗文化及生态文化的完美融合。通过“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和“生态入股”的发展理念,实现了企业与农户“共同入股、共同保护、共同开发、共同受益”的可持续共建模式。
篁岭景区的成功告诉我们,从旅游角度进行乡村振兴项目开发,最关键的一点便是必须因地制宜,纯粹想通过造景和模仿的方式搞旅游开发,往往存活率低,可替代性强,国家所提倡的“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也正是这个道理。
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始终围绕着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振兴以及重点突破的23个领域(链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活动。篁岭古村从旅游开发角度示范了一个成功的乡村振兴案例,既保护了生态,又带富了农民,同时也在极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值得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性学习。
我国乡村资源非常丰富,暗藏着巨大的发展红利,只是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旅游开发仅是乡村振兴的一个角度,现在很多人走入了一个误区就是乡村振兴只能靠旅游。乡村振兴的产业选择一定要克服盲目性,必须从本地的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挖掘和整合利用乡村内部资源,努力打造特色产业,突出地域文化特征,切忌跟风照搬。

各地近期陆续出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方案和各项政策,加速推进乡村振兴在地方落地。其中,数字农业、生物种业、高校设施农业、特色产业等成为各地发展的重点。 

河南省近日印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具体出台了30条措施。2021年,河南省计划确保全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生猪生产平稳发展,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农村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到2025年,河南省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深入推进。

作为重要的粮食产区,粮食安全一直是河南省的重中之重。2021年,河南省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750万亩,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确保粮食产能稳步提升。到2025年建成高标准农田8000万亩,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7%以上。

北京市也印发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方案,除了2021年保障粮食、蔬菜、生猪等产量达到一定数量外,推动乡村建设行动全面启动,一批农业关键科技项目立项攻坚,农业从数量回升向量质同升转型发展。到2025年,科技创新成为农业鲜明特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77%,设施农业机械化率达到55%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技术、装备、品种自主创新率明显提升。

数字农业成为各地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广西壮族自治区加大力度推动数字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农村地区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慧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等方面建设,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对完善乡村产业体系、乡村治理的重要作用,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并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数字乡村样板。福建省也出台措施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赋能乡村建设,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发挥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的作用,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

甘肃省首个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乡村”示范项目近日建成落地。“数字乡村”示范项目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融合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设置了“乡村振兴”“脱贫巩固”“智慧农业”“社会管理”等功能模块,涵盖农产品可追溯体系、生态监测、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等内容。

《乡村振兴促进法》的正式通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长期的政策保障。与此同时,在推进全面乡村振兴过程中,各地的发展程度、标准体系等情况各不相同,也需要结合本身的具体情况分别施策。

乡村振兴是近几年发展大势,只有把握风向、利用政策红利、因地制宜、扬长补短、以人为本进行投资建设活动,才有望在这波发展洪潮中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