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筝要发展 关键在创新

 闲野之家 2021-05-31
说明:此文转发自《体育画报》2021年第5期

   


风筝要发展 关键在创新
程英华 文/图

    摘 要:风筝放飞是我国民间的传统习俗,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风筝的故乡是中国,则举世公认。
    风筝运动作为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我国正式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着。通过举办风筝竞赛,开展各式各样的风筝活动,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传统风筝的文化内涵,而且也提升了承办城市的文化品味、丰富了当地群众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既提高了人们群众的传统文化修养,也交流了放飞技术、增进了风筝爱好者之间的友情;同时也使风筝知识更加普及,使风筝运动更加深入人心,使风筝制作技艺的传承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目前,风筝事业有一个十分紧迫的问题亟待解决,那就是,在弘扬风筝文化、传承风筝制作技艺的同时,传统风筝如何去创新。
    关键词:风筝发展  传统风筝  问题  创新


    引言
    前些时期,在中国风筝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风筝运动要与国际接轨”。在此影响下,中国风筝赛场上,“西化风格的风筝、挂件”逐渐多了起来,有段时间在风筝竞赛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在赛场上空唱起了主角,而中国传统风筝则被安排成表演项目;风筝比赛也只比“竞技”,不比“文化”。这种状况,是风筝的创新吗?




    我步入中国风筝界已经20多年了,近些年来仍在反复思考这个问题。现今,根据我自身制作风筝的经验,对各地风筝状况的考察,以及多年来风筝赛场执裁评判的经历体会,想从如何看待中国传统风筝,风筝创新的新观念是什么?掣肘风筝创新的症结在哪里等方面,谈点儿感言,与风筝朋友们榷商。

     一、要正确对待中国传统风筝
    自1982年4月国家轻工业部在天津主办了全国首次风筝评比至今,几十年来,我国各地举办的各种大型风筝赛事,少说也有几百场,时间也跨越了几十年,风筝事业也已经发展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想说的是,中国传统风筝其本身是文化和体育的结合,是传统艺术与民间体育相结合的产物,二者不可分割。只强调风筝文化是不正确的,而片面强调风筝体育的竞技性也是不可取的。
    我国目前风筝事业的发展,仍旧需要以传统风筝为主。风筝从一项民俗项目,发展演变到今天成为全民休闲娱乐活动项目,既是一种文化现象,又成为了广义上的体育运动。但是,传统的东西不能永远止步不前,在与外来现代风筝运动理念碰撞时,我们的传统风筝也要有所发展、变通和创新。所以我们要既要调整心态、开阔视野,积极吸取国外近几年来运动风筝、冲浪风筝的优点,又要取长补短来发展我们自己的传统风筝。我想,这也许就是“风筝运动要与国际接轨”倡导者的初衷吧?所以,只要是对我国风筝事业发展有利的,我们就要去学习,去借鉴,就要与其“接轨”;然而却不能“吃了羊肉变成了羊”,把我们传统风筝经典的东西也丢之弃之了!
    我国的传统风筝造型优美,工艺精湛, 历史悠久,题材广泛,文化内涵丰富,艺术水平极高。全国各地许多风筝制作高手的风筝作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已成为不朽的艺术杰作。




    例如陕西省一级工艺美术大师、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张氏动态风筝”传承人张天伟,他在2004年历时8个月,以竹子为原材料扎制成的“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长串风筝,其气势恢宏、壮观。该风筝的“铜车马”用了920根竹篾、有3000多个绑扎点,造型极为精巧,而重量只有500克;“驷马”经过机械传动,可以昂首摆尾、奋蹄奔腾;“驾车人”亦可挥臂驱驰、睥睨四方。以“铜车马”为先导,跟随的是“秦俑军阵”——共8个方阵,每方阵6排、每排4人、总计192个秦俑。“秦俑军阵”由“硬板子”结构组成,犹如龙串类风筝的“腰节”,是风筝的升力部分,总长40米。“秦始皇铜车马及秦俑军阵”长串风筝的升空蔚为壮观,逼真地再现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雄姿,在国内外曾引起巨大反响!


    而张天伟大师为了给2008年奥运增辉,表达对奥运会的期盼心情,从2006年6月开始,查阅了长城的大量文字图片资料,按照比例缩小,精心设计制作了“秦始皇万里长城”长串风筝。该风筝从设计到制作完成历时3年。风筝由头、身两部分组成。头为高1.3米的“秦始皇”造型,“秦始皇”身后是万里长城造型——由山海关、居庸关、嘉峪关等长城著名的6个关口、15个烽火台、187个城墙墙体片组成,总计208只单片风筝,总长130米。有3000多根竹条、7000多个绑扎点。总面积约35平方米,重12公斤。最吸引人的要属秦始皇造型——“秦始皇”头戴珠冠、腰插宝剑、右臂高举,目视前方。在风力的作用下,经过齿轮传动,“秦始皇”左右摇头,右手挥动。该风筝制作非常精妙,更是气势宏伟,巧夺天工。极具观赏性和趣味性,已成为具有西安地方特色的又一风筝流派。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张志刚先生制作的龙头高3.5米,龙片直径1.3米,长260米,总重达60公斤的“巨龙风筝”,十多年来每次放飞都能引起轰动!


    已故北京王茂林师傅制作的由上百只“燕子”组成的、漫天飞舞的“串类最多”风筝,和由几十只瘦沙燕(硬翅)组成的宛如彩虹的“串类最长”风筝等,其制作技艺绝妙,绘画精美,放飞在蓝天下,空灵剔透,气势恢宏,蔚为壮观,令人叹为观止!



    山东临沂杨宝玉老师十多年前使用现代高科技材料,花了两个多月时间制作的四分之三篮球场大小的软翅类风筝“七彩凤凰”,及超大型软翅类风筝“梁祝彩蝶”,都在国内风筝赛场上引起过轰动!(“七彩凤凰”软翅类风筝,双翅展距22.80米,高15.80米,双羽尾翎1.5米×100米,风筝自重66公斤;“梁祝彩蝶”软翅类风筝,双翅展距8.80米、高3.20米。)
    所有这些经典风筝都是中国传统风筝的代表作,不仅是制作者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然而遗憾的是,有段时间,“西化风格”的各式各样的“充气挂件”在中国风筝赛场上铺天盖地的同时,中国的各类型传统风筝却被合并成“龙型风筝”、“翅类风筝”、“板类风筝”、“串类风筝”等几个单调的类型,成了表演项目!在这种主导理念的影响下,近十多年来,在全国风筝赛场上,参赛的中国传统风筝别说出现超越上述经典制作技艺的新作品,就连类似的风筝作品的身影,也没有再出现过!为什么呢?中国风筝界究竟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风筝呢?很值得我们风筝人去深思。

    二、风筝要发展 关键在创新
    风筝事业的创新,我觉得不外乎“风筝制作技艺”上的创新和“风筝放飞形式、放飞方法”上的创新。
    近四十年来,我国制定的风筝竞赛规则的评分细则中也很强调“创新”,但纵观这些年来传统风筝的发展,虽然在结构上、造型上、绘画上有些改进和发展,但总体来说能归属于“创新”范畴的,却实在是寥寥无几!在放飞形式、放飞方法上,多年来也是没有多大变化的。
    风筝由我国传播到国外后,赋予了风筝新的灵魂和使命。新的运动风筝,使得风筝不再是静止不动,不单单能在垂直平面里飞行,还可以飞出三维立体的前后滚翻、左右旋转的动作来,被称为“空中芭蕾”,其放飞方法和手段令人耳目一新,过目难忘。
    风筝由原来在陆地上放飞,到能在沙滩上、草地上牵引风筝车奔跑,也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再到把风筝与滑板结合起来,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一会儿急速前进,一会儿又在空中前后空翻或跳跃,则更是风筝放飞史上的大胆创新。





    风筝要发展,关键在于一个“新”字。风筝由单线放飞,到运动风筝的双线、四线、多线放飞,是一个飞跃;雄鹰风筝由放飞时在空中静止不动,到能够在空中左盘、右盘,再到能够左右横飞、左右侧翻、向后空翻、向下俯冲、定点降落等,也是一个飞跃。
    本人参与风筝赛事20多年来,从自己亲手制作风筝以运动员身份参加全国各类风筝大赛,到以裁判员身份执裁全国各类风筝大赛,再到以中国风筝协会新闻宣传委员身份采访报道全国各类风筝大赛。期间,通过观察、学习、收集、归纳,总结整理了不少有关中国传统风筝的资料和图片,既丰富和加强了自己对中国传统风筝的认知,同时,也对如何传承中国传统风筝技艺、弘扬中国传统风筝文化国粹,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我觉得,如何确立创新观念,是当下我们每个风筝人必须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问题。

    三、确立创新观念是首要问题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如何确立创新观念,是风筝人必须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首要问题。而确立创新观念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制定和确立风筝产业、风筝比赛在新形势下的设计思想。所谓“新形势下的设计思想”,我认为应该涵盖风筝制作选材用料新观念;风筝生产和制作方式新观念,以及风筝审美新观念等。
    (一)现今风筝制作选材用料新观念
    以往制作传统风筝的材料基本上是竹子和绢(或纸张)。人们现代生活方式的最大特点就是生活与科学技术的密切结合,是选用高科技产品来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千百年来我国传统风筝的制作在科学技术上并无多少发展和改进,一代传一代的“墨守成规”。直到今天,我们风筝竞赛规则的“工艺评分”条款依然如此。
    国外的风筝所选用的制作材料大都是高科技物质,材质极为轻盈;他们制作的软体风筝或立体风筝,特别注重每个组件的空间结构、材料的多少和分量的轻重等。在这方面,我们能不能认真研讨一下,在绝对保留中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对所选用的“制作材料”,也能像外国朋友那样,采用一些“高科技物质”、向外国朋友学习、“与国际朋友接轨”呢?
    (二)现今风筝制作的生产方式新观念
    我国比赛用的传统风筝,至今依然是手工制作、手工绘画。毋庸讳言,我们制作传统风筝的某些手工技术,是机械化生产永远替代不了的!反之,传统风筝的某些生产、制作环节,某个组装过程,某个部件的制作,是完全可以将手工劳动改为机器制作的。尤其是大规模的传统风筝生产,在保证部分手工劳动的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基础上,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生产,不但能够减轻人工劳动,少投入多产出,而且还能大大提高风筝事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高风筝制作技艺的统一性。运用现代科技能够提高风筝产品质量和产量,何乐而不为呢?
    (三)现今风筝制作的审美新观念
    传统风筝的结构复杂,制作技术难度大,对色彩的运用和绘画艺术的要求都非常高。所有这些,都掣肘着传统风筝的创新和发展。国外朋友制作风筝时,大多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许多“创新风筝”注重空气动力学的运用,升空性能好。其最大特点是造型简练,色彩醒目,内容抽象,视觉冲击力大。总之,从造型结构到绘制用色都很凝练。因此,在风筝制作的审美观念方面,外国朋友应该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四、理论研讨、制作技艺培训,是风筝创新发展的两大举措
    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提高,都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和精湛技术的支持,风筝的创新也是如此。
    中国传统风筝这朵艺术奇葩已经绽放了2500多年,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和拉萨风筝的“风筝制作技艺”,也被国务院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见附件:“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现在的问题是,老一代风筝艺人逐渐离去,“风筝制作技艺”是个手艺活儿,不是谁想学就能学得成的。这些老艺人的国宝级的制作技艺和绝活儿,因后继乏人,面临“断档”的处境。这一严重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们风筝人应该未雨绸缪。



    前些年中国风筝协会举办了几届“全国风筝理论研讨会”,通过理论研讨,展示了成果,交流了经验,切磋了技艺,为风筝运动的发展和创新指出了方向。





    近几年中国风筝协会又举办了几届“全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大赛”,这对弘扬中国风筝文化,传承中国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发现、挖掘年轻的优秀制作人才,起到了极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风筝理论研讨和传统风筝制作技艺培训,是风筝创新发展的两大举措,是风筝人创造发明意识、竞争意识、前瞻意识的体现。今后,中国传统风筝的创新问题,仍旧需要我们风筝人集思广益、发挥才智,运用科学理论作指导,为培养、发掘优秀人才,为风筝事业的创新而共同努力。

    五、努力解决掣肘风筝创新的几个问题
    (一)进一步完善风筝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
    要进一步完善风筝竞赛规则和竞赛规程,就必须从竞赛形式、竞赛方法,竞赛设项、设类、设型,到竞赛奖励、奖金分配,再到赛事有关文件的确定,都应该让中国传统风筝占据绝对的主角地位,这是非常必要的。
    (二)鼓励、重奖“中国传统风筝的创新作品”
    传统风筝的制作难度大,携带不方便(尤其是中型以上各类传统风筝),而且,制作技艺的“绝活儿”多,对运动员调试风筝、放飞的技艺要求都很高。还由于传统风筝的放飞,受制于许多放飞环境和条件,因此,许多运动员不愿意参加传统风筝比赛。加之目前在“奖金”方面,传统风筝的奖金比例明显偏低,这更是让运动员不愿意制作、不愿意参加传统风筝比赛的一大原因!如果我们的风筝赛事,在宣传方面和规则规程的行文等方面,能够加强对传统风筝创新的重视,“大奖或重奖传统风筝的创新作品”,几场赛事之后,我想,“重奖之下必有勇夫”的。
    现在,全国各地风筝艺人及风筝新秀手中不是没有高质量的传统风筝,只是他们制作的“工艺精湛、结构复杂、绘画精美”的各类型传统风筝,每只风筝的完成时间,少则十几天,多则几个月甚至一两年,在当前竞赛奖励机制、奖金分配不完美的情况下,他们是“舍不得”拿出来去“展示”!……因此,如何才能更好地激发风筝艺人和运动员制作创新风筝的积极性,需要我们去很好地研究。
    (三)“传承风筝技艺,弘扬文化国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近些年全国各大风筝赛场上空,“西化风格”的、被国外朋友戏称为“充气玩具”的“挂件”铺天盖地,成了赛场上空的主角;而中国的传统风筝少之又少,几乎看不到、难以寻觅!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风筝人不甚了解中国传统风筝的内涵、头脑中传统风筝的概念模糊;执行《风筝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及其“暂行办法”不严谨有极大关系!只看到了“西化风格的风筝、挂件”的“大”、“奇”、“特”,夺人眼球,而没有真正认识到中国传统风筝在这方面的特点和特色并不逊色国外风筝。这方面的典型事例,突出表现在对待“串类最多风筝”和“串类最长风筝”的态度上(对待“串类最多风筝”尤甚!)。
    风筝制作老艺人和制作过“串类最多风筝”、“串类最长风筝”的运动员都知道,这两类风筝都应该是由最经典的“单个传统风筝”所组成(风筝规则、裁判法、暂行办法中都有规定)。这两类风筝的只数,少则几十只,多则上百只。单就纯手工去制作完成上百只此类各个单只风筝,其难度就令人望而生畏。而制作完成后,每只单个风筝都必须再进行单独调整、试飞,飞行状态稳定后,才能将试飞好的所有单只风筝拴线连接在一起,成为“串类最多风筝”或“串类最长风筝”。然而,虽然已经“大功告成”,但,重头戏还在后头!将它们全部连接在一起后,第一次试飞肯定是飞不好的,还需要经过无数次、多日的调试调整,才能达到满意的飞行状态。而此后,由于气候、气温、湿度、地区的变化,每次比赛前都必须对整体风筝进行再试飞、再调整。因此,没有绝妙的制作技艺、高超的风筝调试技术和多年的放飞经验,谁都不愿意制作这两类风筝的。加之此类风筝的只数多,体积大,携带不方便,放飞难度大,对放飞条件要求高,而“奖金”并不多,所以,参赛运动员们大都不愿意“费力不讨好”。

   

按规则要求制作的单只串类最长(上)和最多(下)风筝


目前赛场上常见的多只串类最长(上)和串类最多(下)风筝

    而我们风筝人不是如何去挖掘此类风筝的制作特点和放飞特色,去继承和发扬这类风筝的制作技艺、放飞调试经验,去激发、鼓励运动员的创作积极性;而仅仅是为了“风小时好比赛”、为了“比赛能够成功”,便主观臆断、主张使用“领航风筝”拖带或“十字架”、或“干字架”、或“米子架”单片简陋风筝来参加此两类风筝的比赛(串类最多风筝尤其甚)。如此结构简单、面积很小、用塑料布或玻璃纸制作的简易“风筝”,焉能和中国传统风筝之精髓同日而语!
    再者,由于受为比赛而比赛思想的影响,使得类似北京王茂林师傅制作的由“群燕”组成、能漫天飞舞的“串类最多风筝”,西安张天伟大师制作的秦始皇铜车马秦俑军阵及秦始皇万里长城“串类最长风筝”,山东杨宝玉老师制作的“最大风筝”等等非常经典的传统风筝,近些年来在风筝赛场上空已经看不到了!
    我们风筝人“传承风筝技艺,弘扬文化国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硬是要把“串类最多风筝”、“串类最长风筝”这两类经典传统风筝贬成“挂件”来比赛,这不是在创新,实质上是在扼杀这两类放飞效果最精彩、最靓丽,最能体现中国传统风筝制作经典、充满“调试绝活儿”的传统风筝!(严格讲,根据风筝的定义,“挂件”不能叫做“风筝”!)。因此,提高我们风筝人对风筝文化国粹的认识,纠正“为比赛而比赛”的观念,也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鼓励和激发运动员对传统风筝创新的积极性。
    (四)杜绝“陈旧风筝”参加比赛,势在必行
    风筝竞赛规则对“陈旧风筝”参加全国风筝大赛的年限和次数有着明确的规定。然而,已经参赛十几年甚至时间更长的“陈旧风筝”有的仍然能够出现在风筝赛场上——既然陈旧风筝仍能够参加比赛,那么,有谁还会下功夫去制作新风筝呢?更别说去花费脑筋、下苦功夫去研制创新风筝了。因此,严格把关,不徇私情,坚决杜绝“陈旧风筝”在风筝赛场上出现,也是鼓励、激发运动员制作创新风筝积极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新事物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完善和改进、创新的过程,风筝产业、风筝竞赛也不例外。愿我们风筝人一起努力、共同提高,在中国风筝协会的领导、支持下,在全国各地风筝协会和风筝爱好者的共同奋博下,让我国风筝运动的发展,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愿我国传统风筝的创新,能够上一个新台阶!

    附件:
    “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2006年5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命名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传统手工技艺”栏目名录中,潍坊风筝、南通板鹞风筝和拉萨风筝的“风筝制作技艺”榜上有名。这里要强调的是:批准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那几个地区的——“风筝制作技艺”,而不是那几个地区的——“风筝”,更不是全国各地的“风筝”!
    所以,我们许多人常说的“风筝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句话,是误读、是错误的。这正像:“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张小泉剪刀锻制技艺”和“茅台酒酿制技艺”,都被国务院批准命名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紫砂壶”、“剪刀”和“茅台酒”本身,都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一个道理。
    因此,属于物质的“风筝”,并不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仅仅是那几个地区的(以及后来命名的其他“地区”或“个人”的)“风筝制作技艺”。


    参考文献
    张一民:呼唤潍坊风筝的创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