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卢梭:伏尔泰的半生宿敌,拿破仑的精神偶像,他到底有何魅力?

 大师兄666999 2021-05-31

“浪漫之魂”,这个名字真好!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中,怕是也只有卢梭配得上这四个字。

卢梭生前,是主流社会的弃儿,被整个上流社会和知识精英阶层联手狙击,潦倒落魄,惶惶如丧家之犬。

卢梭死后,他思想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对整个法国乃至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精神感召力,成为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的精神先驱。

他的遗骸被迎入先贤祠,享尽了他生前并未刻意追求的巨大荣耀。

赵林教授的这本《浪漫之魂》,看起来只是一本200多页的小薄书,但内容真的很“实在”,全面介绍了卢梭的生平,他的思想和著作,以及他的美学理念、道德观等。

从前对卢梭的了解并不多,只知道他是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并不懂他伟大在哪里。读这本书,我无法抑制对卢梭的喜爱之情。

他是那样的敏感脆弱,浑身散发着忧郁气质,比普通人更容易感受美,感受痛苦,仿佛捧在手里的水晶,一捏就碎了。

他又是那样的炽烈勇敢,单枪匹马对抗整个上流社会和知识精英阶层,不妥协,不迂回,不假装,不示弱!

或许,只有这样一个真挚的灵魂,才能孕育出如此令人着迷的,具有排山倒海般力量的,浪漫主义的种子。

一、日内瓦的童年

1712年,卢梭生于日内瓦的一个新教徒之家,父亲是一个钟表匠,母亲出身于牧师家庭。

卢梭的母亲在生他时难产去世,许是寄托对妻子的哀思,父亲从小对卢梭溺爱有加。这种偏爱甚至使得卢梭的哥哥很小的时候离家出走,再也没有回来。于是,家中便只剩卢梭与父亲相依为命。

父亲嗜读如命,父子两人常常通宵达旦地陶醉在小说之中。以至于卢梭7岁的时候,就把家中所有的书籍读完了。

他还有一个美丽温柔的姑母,给了他音乐上的启蒙,并且同样对他疼爱有加。

总之,卢梭幼年的生活氛围,是很好的。虽有母爱的缺失,但从父亲和姑母那里,他得到了足够多的温柔和慈爱。

或许便是这些,塑造了卢梭性格中的温润、感性、真挚的部分。平时的他,沉静害羞,心中充满了似水柔情,但当他激愤时,又是刚烈而不可驯服的。

卢梭10岁的时候,父亲因与一个法国军官发生冲突而遭诬告,不得不逃离日内瓦,远走他乡,他被舅舅送到包塞的一个牧师家中寄宿。

有一次,他因一件小事受了冤枉,这个平日里温顺腼腆的孩子,迸发出令人惊骇的反抗力量。

在威逼恫吓之下,他始终不肯屈服,甚至激动到浑身不住颤抖,与自己的表兄抱在一起,痛哭流涕。

可以说,脆弱感性,和刚强激烈,构成了卢梭性格的雏形。这种性格,伴随他的一生,是孕育出他浪漫主义灵魂的种子,是他思想之光的源头活水,也是他一生坎坷艰辛的根源。

二、梦中的尚贝里

卢梭在包塞的乡间生活了两年,1924年,和表兄一起回到了日内瓦的舅舅家。之后,他先是被送去学习当律师书记,后来又投靠到一个零件镂刻匠门下当学徒。

他的师傅杜康曼先生是个脾气暴躁、作风粗俗、情趣低劣的年轻人,少年的“可塑性”,使得卢梭在四年的学徒生涯中,学会了贪婪、撒谎、偷窃和各种卑劣的行径。

特别是偷窃,卢梭在以后的生活中,长期保持了这一恶习。

好在,童年时代的良好教养,阻止了他向卑鄙无耻市井之徒的进一步堕落,他很快又开始陷入读书的狂热之中。

而卢梭结束其镂刻匠生涯,也是极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

当学徒期间,他时常到尼翁去探望父亲,在那里结识了德·菲尔松小姐,并陷入了对这位小姐的爱恋之中。

情感丰富的卢梭如痴如醉,几至殉情自尽。但后来却得知,德·菲尔松小姐对她不过是撩拨挑逗。

事业和爱情方面的诸多烦恼,使得卢梭对日内瓦的平庸生活感到厌倦。

1828年3月的一天,他和朋友们出城郊游,回来时城门已闭。于是,16岁的卢梭索性告别朋友,只身一人离城出走,开始了他的流浪生涯。

也是这一年,他第一次见到了华伦夫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两个女人之一。

华伦夫人原名路易丝,出身瑞士贵族之家,婚后因家庭关系不和谐,一时冲动离家出走,先在安纳西居住,后来又迁移到尚贝里。

她不仅天生丽质、风韵动人,而且和卢梭一样敏感多情、富于幻想。

从第一次接触起,华伦夫人和卢梭之间,就建立了一种无比亲密的关系。华伦夫人亲切地称卢梭为“孩子”,卢梭则深情地称华伦夫人为“妈妈”。

1928年到1931年,卢梭在意大利、瑞士和法国的一些城市之间辗转游荡,并不时地回到华伦夫人身边。1932年,他定居于尚贝里的华伦夫人家中,开始了他一生中最温馨宁静的,像田园牧歌般清纯美好的一段时光。

他和华伦夫人常手挽手一起在草场上散步,他有大量的时间阅读,读书之余,帮助华伦夫人采集药草、种植花卉,此外就是研习音律和进行一些科学实验。

华伦夫人每月举行一次小型音乐会,这使卢梭结识了一些优秀的音乐家,他对音乐的爱好和才能,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熏陶出来的。

可惜这样美好静谧的时光,在1942年终于走到了尽头。

卢梭和华伦夫人之间,有一个第三者,克洛德·阿奈。阿奈忠诚、正直,卢梭很喜欢他,三个人一直和谐相处。

后来阿奈不幸患肋膜炎病逝,他的位置慢慢被温赞里德先生所顶替。温赞里德是个无聊且愚蠢的年轻人,他的粗俗令卢梭难以忍受。

其后几年,卢梭和华伦夫人的关系日益疏远,1942年,惆怅失意的卢梭决意选择离开,从此,温馨浪漫、如梦如幻的日子便结束了。

尚贝里的几年中,华伦夫人给予卢梭的,不只是情人的温存,更有母性的关怀。卢梭对华伦夫人,始终像孩子在母亲面前一样,充满了信赖、亲密甚至娇溺之感。

此后余生,卢梭每每回忆起华伦夫人和尚贝里的美好时光,无不柔情满腹。在他的笔下,华伦夫人“正直、真诚、无私、仁慈……即使她做了错事,她的动机也值得赞赏”。

三、踏入巴黎上流社会

卢梭只身来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文化中心——巴黎,通过一些社会名流和显贵人物,他开始进入巴黎上流社会的社交生活。

起初的卢梭,是以一名作曲家的身份进入巴黎社交圈的,但他独创的简易记谱法并未得到学术圈的认可,手稿出版后也没能引起太大轰动,无奈之下,他只能到上流社会的太太们那里去试试运气。

在她们的推荐下,卢梭出任了法国驻威尼斯大使的秘书,但他无法忍受愚蠢而刚愎自用的上司,经常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利和尊严与其争吵,并很快辞掉了这个令人羡慕的职位。

重返巴黎的卢梭,受到了贵妇人们的冷遇,满脑子贵族观念的夫人们无法想象一个大使会对不起他的秘书。

穷困潦倒的卢梭搬到僻静的圣康坦旅馆,并在那里结识了他生命中另一个重要的女人——瓦瑟。

瓦瑟是一个破产业主的女儿,缺乏知识,也没有上流社会的优雅,看起来和卢梭这样风流倜傥的才子格格不入。但卢梭喜爱瓦瑟青春的活力,以及淳朴天然,没有任何矫揉造作的情感。

他们共同生活二十多年,生下了5个孩子,可惜由于经济拮据,卢梭不得不把亲生骨肉一个个送进育婴堂。

四、从音乐家到思想家

卢梭在巴黎继续他的音乐事业,其歌剧《风流诗神》深得权倾一时的黎塞留公爵的欣赏,甚至曾说要将这部作品拿到凡尔赛宫去演出。

此外,卢梭还结识了另外两个对他余生有着重要影响的人——伏尔泰和狄德罗。

伏尔泰当时已是名满天下的大文豪,卢梭少年时代就曾读过伏尔泰的作品,一直对这位启蒙运动的斗士怀着深深的敬意。在黎塞留公爵的的推荐下,他有幸承担为伏尔泰的一部剧本修改词曲的工作,两人开始了书信交往。

狄德罗彼时尚声名不显,两个年轻人在巴黎结识后成为莫逆之交。1749年狄德罗因出版《论盲人书简》而被捕入狱,卢梭为挚友的遭遇焦急万分,四处奔走,得知狄德罗被允许在监狱中接待亲友后,他经常去探望。

一个炎热的下午,卢梭同往常一样准备去探望好友,偶然在杂志上看到了第戎商学院的征文公告,题目是:科学与艺术的进步是否有利于淳风化俗?

便是这个小小的公告,成为卢梭人生转变的关键节点。

三十多年后,他在《忏悔录》里说:“一看到这个题目,我顿时就看到了另一个宇宙,自己变成了另一个人。”

他写下了处女作《论科学与艺术》,并凭借此文一举成名。文章中,他所表达的“反文明”的观点,在当时可谓是惊世骇俗。

自17世纪以来,科学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兴趣和崇拜,尖刻辛辣的法国思想家们对于人世间的一切权威都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唯独对科学的权威顶礼膜拜、推崇备至。

艺术,也被有教养的欧洲知识分子们看作一种高尚生活的标志,特别是法国上流社会,对于艺术的热爱和附庸风雅几乎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

被尊为启蒙思想之泰山北斗的伏尔泰,更是离了艺术享受便不能生活。

而卢梭在文章中,却把科学和艺术视为一些无聊而虚荣的奢侈品,认为科学、艺术和文明的进步,是以道德的普遍沦丧作为代价的,科学和文明制造了欲望,从而给人类天真质朴的心灵套上了沉重的枷锁。

卢梭并非是为了标新立异,这是他在心中长期酝酿的一种思想。但他的观点,被知识界包括他的朋友们视为大逆不道,因此引发了和众多文人的笔战。

这篇文章,也拉开了卢梭愤世嫉俗和猛烈无情的社会批判的序幕。

1953年,卢梭再次应第戎商学院的征文,写下了《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更加鲜明地表达了“反文明”的立场,他直指社会不平等的产生、发展过程,同时也就是文明的发生、进化过程,文明社会的进步是以自然平等状态的的丧失为代价的。

当卢梭怀着仰慕的心情把这篇论文寄给伏尔泰时,伏尔泰回以尖酸刻薄的讽刺,两人从此结下了不解之怨,彼此之间的相互攻讦和争吵,一直延续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五、站到主流社会的对立面

卢梭天性热爱自然的质朴无华,对巴黎上流社会,虽不得不参与其中,但对其奢靡虚浮,他从一开始就怀着一种天然的反感。

刚在社会上获得声誉,马上就感到厌倦。

为了捍卫自由的尊严,他曾拒绝国王路易十五赐予的,对穷困潦倒的他极为重要的一份年金。后来他曾写道:

有了年金,真理完蛋了,自由完蛋了,勇气也完蛋了。从此以后怎么还能谈独立和淡泊呢?一接受这笔年金,我就只得阿谀逢迎,或者噤若寒蝉。

1756年,卢梭开始彻底脱离上流社会,带着瓦瑟和她的母亲隐遁乡间,此后几度颠沛流离,几乎再也没有在城市中居住过。

他乖戾的思想行为,越来越多地招致法国上流社会和知识精英阶层的攻讦。

1758年,卢梭和曾经的挚友狄德罗公开决裂,和伏尔泰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两个人在许多问题上都采取针锋相对的敌视姿态。

1760年,在得知伏尔泰未经他本人允许,而将几年前他写给伏尔泰的一封信公开发表时,卢梭回之以一封语气极其强硬的绝交书。

1762年,他的不朽之作《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相继出版。

《爱弥儿》,这部卢梭自认为“充满了对人类的善意的爱”的作品,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迫害和苦难。

他在该书第四章“信仰自白”中,所表达的那种带有叛逆色彩的自然宗教思想,极大地触犯了基督教徒的正统宗教信仰。

《爱弥儿》在荷兰出版还不到20天,就在巴黎正义宫大楼前被公开烧毁,紧接着,法国政府下达了逮捕卢梭的通缉令。之后,日内瓦、伯尔尼当局也都开始通缉或驱逐卢梭。

法国的天主教徒和瑞士的新教徒,共同声讨这个宣扬自然宗教的异端分子,与此同时,那些一向与教会作对的哲学家们,也从另一个方面对卢梭发起了进攻。

伏尔泰说:此人既不适合共和国,也不适合君主国,更不适合上流社会。

卢梭辗转流离,惶惶如丧家之犬。

在《忏悔录》中,他回忆这段可怕的经历:全欧洲都起来咒骂我了,其愤激之情,真是史无前例。

卢梭那颗敏感的心,因屡遭伤害而变得猜忌多疑,他坚信周围的人们正在共同编织一张阴谋之网,欲将他置于死地。

这种惊弓之鸟的猜疑性格,使他的敌人越树越多。而四面楚歌的尴尬处境,则进一步加深了他的猜疑心和受虐妄想,乃至于他常常从平淡无奇的交往和通信中,臆想出别人骇人听闻的阴谋诡计。

1766年,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怀着对卢梭的同情和仰慕之心,不顾巴黎朋友们的劝告,邀请卢梭到英国居住。

但卢梭的受迫害妄想症,使得他越来越怀疑休谟请他到英国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其目的是为了败坏他的名誉。面对卢梭突如其来的指责,休谟时常被弄得晕头转向。终于,两个人也决裂了。

这一决裂在巴黎和整个欧洲的上流社会及知识界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几乎所有人都把矛头对准了卢梭。

特龙香在日内瓦幸灾乐祸地说:卢梭走到哪里,就会把灾难带到哪里。伏尔泰大声疾呼所有被卢梭欺骗过的人联合起来,将这个“世界上最可恶的疯子”和“忘恩负义的毒蛇”彻底打翻在地。巴黎的哲学家们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发动一场全面围剿卢梭的歼灭战。

卢梭就这样站到了整个主流社会的对立面,成了全欧洲的敌人。

1767年,当他从英国返回欧洲大陆时,法国当局当他的通缉令尚未解除,为了隐蔽身份,他改名雷诺,长期辗转于各地避难

六、隐居巴黎的晚年

1770年,卢梭和瓦瑟重返巴黎。

晚年的卢梭,已彻底失望,他已经不再指望能在有生之年得到人们的公正待遇了。他在巴黎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每天在陋室里安静地抄写乐谱,或在树林中悠闲地采集植物标本。

在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漫步遐想录》中,卢梭写道:

我曾长期拼命挣扎,但是无济于事。

我这个人既无智谋,又乏心计,既无城府,又欠谨慎,坦白直爽,焦躁易怒,挣扎的结果是越陷越深。

我终于感到我的一切努力全归无效,徒然自苦而一无所得,于是决心采取唯一可取的办法,那就是一切听天由命,不再跟这必然对抗。

通过这种顺从,我得到了内心的平静。

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卢梭依旧穷困潦倒,且被病痛折磨,但他却获得了心灵的宁静。

1778年5月,半生的宿敌伏尔泰去世,卢梭得知消息后心情沉重地说:我与他的存在是相互连在一起的,他如今已死,我也将不久于人世。

两个月后的7月2日早晨,卢梭感到胸口一阵剧烈的疼痛,不久溘然长逝,医生的诊断是死于“因严重的尿毒症而引起的中风”。

七、生前遭人唾弃,死后受人膜拜

卢梭生前历尽磨难,遭受了难言的屈辱,但他死后不久,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几何级数的裂变。

整个法国,被他那纯真的性情、深邃的思想以及火山岩浆般炽烈的激情所振奋,他的《社会契约论》,以及其他著作中所蕴藏的那种激进的民主、平等思想,成为波澜壮阔的法国大革命的巨大精神动力。

法国大革命的领袖们,不管是温和的吉伦特派还是激进的雅各宾派,都对他推崇备至。

罗伯斯庇尔尊他为“人类的导师”,“法国革命的先驱”,拿破仑九岁就读他的《新爱洛伊丝》,对其各种著作烂熟于胸,视其为精神偶像。

1794年,卢梭的遗骸被法国国民公会迁葬于巴黎先贤祠,无数的巴黎人民怀着钦佩仰慕之情,迎接他的灵柩。

卢梭,得到了他在世时并未刻意追求的巨大荣耀,他思想的光芒穿越历史而不朽,照耀着整个人类。

------------------------------

今天这篇文章,只是对卢梭的人生经历,做了一个简述。

卢梭的思想博大而丰富,一篇书评,尚不足以窥其皮毛;卢梭巨大的人格魅力,更是我有限的笔力,所难以呈现的。

最后,只能用我拙劣的语言写下对他的感觉。

他是如此真挚,又如此热烈。他情感丰富如涨潮的春水,一波一波温柔又汹涌;他桀骜坚定如荒野的狮子,孤身迎敌,伤痕累累也不可驯服;他脆弱彷徨如迷途的小羊,任恶意和伤害袭来,手足无措。

从他那细腻柔软的心灵里散发出的,是排山倒海般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