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落地与执行

 卜范涛讲风险 2021-05-31

背景

2021年2月18日,银保监发布《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该办法较之2009年银监会印发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变化明显。早前的“指引”仅具指导性,而本次发文用语是“管理办法”,重在强调执行,具有执行的强制性。今后,商业银行的绩效考核和业务准入将增添声誉风险管理的关键要素,声誉风险管理也将纳入银行强监管强问责范畴。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声誉风险防控能否真正落地,直接影响着银行风控的效率和效果,也和银行及从业人员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一、声誉风险管理条线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银行声誉风险管理者,应当系统学习声誉风险监管新规,了解新规内容及要求,掌握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识别和分析技术,有能力根据风险级别制定相应的防范处置策略,建立声誉风险控制的规范性和有效性的科学评价模型,并对银行声誉风险管控结果进行有效评价。掌握事前、事中和事后全流程声誉风险管理的技术与方法,最大限度地满足声誉风险监管及应用管理的实际需要。

二、根据声誉风险特点确定声誉风险管控基本原则

面对声誉风险的复杂性和关联性等特点,商业银行需要坚持声誉风险管控的四项基本原则。

声誉风险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其它风险形式互相关联、交叉传染,其成因极其复杂。有银行内部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宏观政治经济形势的外部原因。较之其它风险,声誉风险更具特殊性,操作风险、信用风险等任何形式的风险,控制不好都有可能演变成声誉风险,这对声誉风险管理来说,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如何从纷繁复杂的风险因素中,有效识别声誉风险要素,发现其重要的关联关系,有效控制其它风险演变成声誉风险,这对银行业者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提高声誉风险管控效率,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首先是坚持前瞻性原则。事先预警和源头参与是落实前瞻性的主要抓手。凡事皆有因,风险也不例外,风险不会从天而降。一般来讲,风险发生之前都会有一定征兆。如果银行事先建立起行之有效的监测系统,能够快速捕捉到声誉风险因素,提前进行分析处理,从源头上控制风险的可能性便会大大提高。

其次是坚持匹配性原则。严格意义上说,银行没有最好的风控,只有最适应的风控。发达国家和地区优秀银行的风控经验固然重要,金融科技带来的眼花缭乱的AI风控技术固然先进,但这些因素不足支撑起一个良好的风控系统。银行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风控?答案恐怕见仁见智。但最好的风控肯定不是看上去大而全的风控系统,也不是纷繁复杂的制度流程体系,而是适用本行的行之有效的风控系统。拿来主义要不得,经验主义害死人。借鉴先进银行的成熟经验,结合本行的实际情况,形成一套适合本行文化和业务特色的风控模式才是最佳的路径。

第三要坚持全覆盖原则。所谓全覆盖,就是要把声誉风险管理过程,覆盖到全流程、全员、全方位和全币种。全流程覆盖,就是要从决策到管理,再到执行与操作层面,各关键业务环节和关键节点,风险管理要全部覆盖;全员覆盖,就是要求上到董、监、高,下到运营层面的执行人员和岗位操作人员,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声誉风险的管控过程中来;全方位覆盖,就包括了全产品体系、全部门和全部网点。正所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

第四就是坚持有效性原则。一切以风控结果和过程合规管理为导向。银行要建立一整套声誉风险控制效果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制度的完整性,二是评价执行的有效性,发现有声誉风险控制效果不力的现象,应当分析根源及时纠偏。

三、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应当建立三个机制

一是建立风险评估机制。风险评估包含了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识别和分析风险是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声誉风险评估应当包括银行展业、营销、信披、诉讼和群体性事件等重点业务和重点领域。风险分析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涉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个方面,尤其是定量分析,必须依靠大数据技术、AI技术、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这些金融科技在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方面的应用场景十分广泛。

二是要建立声誉风险监测机制。重点监测产生声誉风险发生的直接因素,对重点产品、业务及重点领域应当加大监测力度,确保声誉风险早发现早干预。除此以外,银行还应当加大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国别风险、战略风险和法律风险的监测力度,重点监测可能引发声誉风险的关键因素。

三是要建立分级机制。商业银行应当将分析捕捉到的风险因素,综合其风险性质、严重程度、传播速度、影响范围和发展趋势等因素,建立风险分级机制。根据风险类别,确定风险处置的优先级,重大风险优先处置,次重要风险劣后处置,一般风险日后处置。根据ABC法则,抓住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全面提高风险管控效率。

四、把声誉风险管理融合到全流程业务当中

1、强化声誉风险的事前管理

首先应当确定声誉风险评估的主要情形。如银行面临重大战略调整、参与重大项目、重大金融创新及展业、重大营销活动及媒体推广、披露重要信息、涉及重大法律诉讼、遭遇群体性事件等内部事项,必须启动风险评估程序。另外,如遇国家法律规制做出重大调整等外部事项,也应启动风险评估程序。做好事前风险识别与预警工作,为后续风险管控创造必要条件。

2、银行声誉风险事中管理的八项措施

措施一、分析判断。发现风险预警信号,商业银行应当核查事实,分析原因,判断责任范围。

措施二、防止升级。银行应当重点检视声誉事件的关联性,防止升级或出现次生风险。

措施三、积极补救。发现声誉风险,银行应当采取补救措施,控制利益相关方损失程度和范围。

措施四、统一口径。统一新闻口径,通过新闻发布、媒体通气、声明和公告等形式,及时披露真实信息以正视听。

措施五、整改问责。银行应当根据产品缺陷、服务弊病、违法违规经营等问题进行整改,根据情节轻重进行追责。

措施六、声誉恢复。此阶段银行应当加大正面宣传,介绍针对声誉风险事件的改进措施以及其他改善经营服务水平的举措,消除或降低负面影响。

措施七、总结教训。声誉风险处置过后,银行应当积极总结教训,举一反三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措施八、积极维权。对恶意损害本机构声誉的行为,银行应当依法采取措施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且不可一味解释和示弱。

3、声誉风险事后管理的三项主要工作

一是建立风险报告机制。风险报告是风险管理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报告机制不但能够让银行及时发现风险因素,及时进行分析处置。而且有利于银行的风险数据库建设。当然要真正建立有效的风险报告机制也绝非轻而易举的事情,需要组织建立良好的风险文化,还要真正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等等。银行应当就风险报告路径、时限和责任部门责任人等事项作出明确规定。

二是建立考核问责机制。首先要解决声誉风险评价为基础的部门绩效考核系统,对于声誉风险管控的效果进行量化评价,真正做到奖优罚劣并且奖罚有据。做到对于任何声誉风险的发生,都能够追责到主责任部门和主责任人,同时也要明确关联部门和关联责任人的责任认定及处罚标准。

三是建立事后全流程评估机制。声誉风险处置过后,要及时对本次风险事件组织跟踪评价,通过复盘总结,查缺补漏,提升银行声誉风险整体管理水平。

结语

声誉风险本身具有成因复杂风险强度高等特点,商业银行控制声誉风险应当从完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入手,吸收固化声誉风险管理良好做法,形成融合统一的声誉风险管理制度和监管制度,优化完善体制机制才能有效防范应对声誉风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