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近年来高考现代文、文言文阅读都出现了这类新题型,需要引起注意

 政博 2021-06-01
独具人气的语文杂志
今年高考越来越近,最后关头,让我们跟着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冯渊老师,来看看如何应对高考语文阅读中出现的心题型。

本文刊登于4月号《新读写》杂志。

新题型:从能力层级的角度掌握答题思路

冯 渊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
上海市静安区高中语文教研员
 
      按照能力层级,我们可以将语文试卷阅读题的各类题型归纳为:概括、分析、鉴赏、评价、探究等几种类型。

      我们结合最近高考语文卷试题的变化,分析这些试题的答题思路。

一、概括思路与写作意图

      概括是基本的能力类型,如概括对象的特征或规律,概括文章中心、作者观点,概括部分或整体的文章内容,这类试题同学们比较熟悉。

      近年来在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题里都出现的“概括结构特点、论证思路”这类试题,需要引起注意。有些老师从答题样式、关键词的角度提供复习指导,如议论文要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思考,答题时要写“首先-其次-然后”这样的联结词,这只是答题的第一步。

      回答这类试题的重点应是整体把握全篇的文脉,从文章的思路入手。

      如果是立论为主的文章,要思考文章提出了怎样的论题,在什么基础(背景)上,运用哪些事实、材料,或者通过怎样的理论推导,最终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请揣摩下面关于“论证思路”的答案:

      本文以“中国古代是否有儿童文学”为论题,基于中国古代没有“儿童文学”这一概念及相应判断标准的事实,根据古代文学实际情况,使用现代儿童文学判断标准的核心部分,对不同门类的作品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对一些容易产生的误判进行澄清,最终得出“中国古代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这一结论。

      首先,必须准确概括出“中国古代是否有儿童文学”这个论题和“存在儿童文学的事实”这一结论;然后要概括论证过程:①在当前某种认识的基础上(论述背景),②根据古代状况(论述对象),③运用现在理论进行分析(检验方法),④对误判进行澄清(补充论证)。  

      这类概括题分值较高,难度较大,需要考生具有全面掌握全篇结构思路的能力,远非运用联结词所能奏效。我们复习时,绝对不能停留在议论文的一般结构形式上,而要借助经典文本和试题的分析,真正找到烛照全文的那根线索。

      如果是驳论为主的文章,则要先揭示反面观点,然后概括反驳的路径,以及反驳运用的逻辑规则,如相容关系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肯定前件必定肯定后件等法则,还可能要指出文章运用的例证,最后得出了什么样的结论。

      还有一类概括文章写作意图的试题,也要引起注意。

      回答这类试题,先要明白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判断等与写作意图关系密切的概念。如,先揭示作者对某个叙述对象(事实或观点)的态度(赞赏、批评),然后指出作者之所以呈现这种态度的原因,即作者的期望、愿景,这也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了。

  
二、分析与鉴赏

      分析题涉及内容最广,常见的有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文章各部分间的关系,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等。

      值得注意的还有这类试题:文章某某部分的对话,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这类试题涉及“分析所用材料、方法的作用”“分析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等考点内容。

      请看下面的试题:

      第④段写宋若水反驳衡山浮户恢复溪水故道的请求,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这道题要求我们分析反驳的说服力所在,首先要概括反驳的理由(角度)

      ①恢复故道会让数百户居民动荡离散,危害极大;②寿岳庇佑国运的说法不见经典记载,不足为据;③运用逻辑规律,反驳“地脉影响国运”的观点。

      其次,要对概括的内容进行分析,而不能止于概括。这是本题的难点所在。

      以上三点概括,第一指出了“后果的严重性”;第二质疑了“对方论据的可靠性”;第三,运用矛盾律,批驳了对方的论证:如果地脉影响国运,那国家中兴发生在改道之后,恢复故道,岂不就影响了大好国运,这与恢复故道的理由自相矛盾。

      这类试题的分析,要求对论述的角度、层面,用合适的上位概念进行解释,对考生来说是一大难点,要反复揣摩。
 
      就像分析题要运用到概括能力一样,鉴赏题一般与分析题合并,即在分析的基础上鉴赏,试卷上这类试题的能力动词一般用“赏析”,涉及的对象有:语言特点、构思特点、词句的表现力、艺术手法、意象意境等等。

      这类试题要求考生有一定的艺术感受能力,仅凭答题套路,不仅无益,而且会钝化思维,结果往往是南辕北辙。

      兹举一例: 
    《红楼梦》第八回中,宝玉与宝钗在互认通灵宝玉和金锁的时候,林黛玉走了进来。对林黛玉走了进来,有三种不同的描写,分别是:“林黛玉走了进来”“林黛玉摇摇地走了进来”“林黛玉摇摇摆摆读走了进来”。——哪一种写法最贴切?请赏析。

      在阅卷过程中,笔者发现,不少同学比较“走”“摇摇地走”“摇摇摆摆地走”的区别,费了很多笔墨,写了很多套话,却忘了林黛玉走进来的情境:宝玉和宝钗正在讨论“金玉良缘”这一让林黛玉“半含酸”的画面。

      词语只有在语境中才值得赏析,脱离了语境的赏析,多半显示了读者的审美感受能力的低下。

三、评价与探究

      评价题评价的对象有作品主题(思想意义和社会价值)和作品形式(艺术特点)。主题评价类试题答题的依傍多一些,本文暂不讨论,提请大家关注对形式的评价。

      如:

      第二段对第一段的观点作了反驳,反驳是否充分有力?

      原文不长,兹引如下:
      有人说,语言是思维的牢笼,比如说如果语言中没有“将来”这个词或将来时态,我们就无法理解“将来”的概念。

      ②这种观点让人印象深刻,可是当我们关注具体语言的具体特点,并讨论这些特点如何与具体的思维特质产生联系时,问题就产生了。至少我们不会通过抹去“痛苦”这个词来追求快乐,也不会把词语“死亡”删掉让所有人都得到永生。

      严格地说,这类试题根本没有答题套路,只有思路,即掌握清楚文本的论证思路。

      对方的观点是“语言是思维的牢笼”,例证是“语言中没有'将来’这个词或将来时态,我们就无法理解'将来’的概念”。

      第二段要反驳上面的观点,举证的也是词语,表面看起来是一致的,如果与上面对应,应该是“抹去'痛苦’”就无法理解“痛苦”的概念;“抹去'死亡’”就无法理解“死亡”的概念。——这样说自然是正确的。注意,是不理解“死亡”这个概念,而不是在现实层面“得到永生”。

      一个是概念理解的思维层面,一个是事实层面。所以,用来反驳举证的后一个词语发生了目标偏移,这个词语起到的归谬效果也就自动消解了。


      最后说一下探究题。

      某篇文章认为“明代的《龙文鞭影》,虽看似为典故大全,但对其中所含故事的讲解可以作为儿童启蒙的途径。这类作品应归入儿童文学的范畴”。然后虚拟下面的情境设置试题:

      小洁同学读完本文,从图书馆借来《龙文鞭影》阅读,却产生了疑惑,按照本文作者提供的判断标准,《龙文鞭影》真的可以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吗?

      请结合下面《龙文鞭影》的节选部分,向小洁谈谈你的看法。

      
      名高麟阁,功显云台。朱熹正学,苏轼奇才。

      对指定问题进行探究,提供什么答案不是重点,这类试题主要检测的是你拿什么证据支持你的观点。所以,也没有什么答题套路,要的是脑回路的深刻和丰富。

      请看下面的观点及分析。

      反对者认为,《龙文鞭影》中这些词语过于浓缩,不利于儿童接受;其中的价值观念不符合儿童心理,所以该书不应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

      赞同者认为,《龙文鞭影》中这些词语在那个八岁熟背《论语》十岁熟读《孟子》的时代,实在只算得上是启蒙的书,儿童会在熟读成诵之后理解接纳;其中的价值观念今天看起来值得商榷,但作为那个时代的儿童文学作品,自然主要是写给那个时代的儿童看的,他们接纳这些价值观很正常,所以该书应归入古代儿童文学作品。

      最后,祝大家考出好成绩,灿烂在六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