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上真实鳌拜,忠心耿耿被除掉

 泰阳汉子 2021-06-01

历史上真实的鳌拜与小说、影视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相差甚远,其本身无大战功可表,不过是在豪格与多尔衮争立时站对了队伍,平空得居高位,后来被康熙擒杀,其实无辜,纯属误杀。

很多人对鳌拜此人印象深刻,主要是受金庸先生武侠小说《鹿鼎记》的影响。

《鹿鼎记》里说鳌拜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是大清朝的开国功臣,在大清朝入关过程中建下赫赫战功,成为了顺治帝临终前指定的四大辅政大臣之一。

其实,即使您翻遍翻烂清初各种史料,虽然可以在皇太极征讨察哈尔部、征朝鲜、攻皮岛、以及松锦会战这些战役中找得到鳌拜的身影,但很难说得出他到底建立过什么战功。

究其原因,入关之前的鳌拜只是军中偏陴之将,只知拎着刀子跟随着大军冲冲杀杀,完全是龙套角色。

但鳌拜应该是很能砍的,因为,从未建过大功劳的他,在皇太极时代末期,居然混成了镶黄旗护军统领,这说明,他是多年媳妇熬成了婆,积无数小功终成大功。

鳌拜是个粗线条的人物,做任何事都是一根筋,象老黄牛一样,认准了方向就不回头。这也让人觉得他就是个“忠心耿耿”好汉。

鳌拜跟着皇太极从小兵混到了镶黄旗护军统领,自然对皇太极感激不尽。

皇太极死,当野心勃勃的多尔衮与皇太极长子肃亲王豪格争立,鳌拜一门心思认死理,与两黄旗大臣盟誓于大清门,非先帝(皇太极)之子不立。先是拥戴豪格,后来又拥戴福临。结果福临(顺治帝)继位了,即鳌拜飞黄腾达的机会就来了。

当然,多尔衮没有倒台前,鳌拜也很是吃过一些苦头。但这些苦头,在多尔衮死后,全部转化成丰厚的政治回报,他因之成为了顺治的心腹重臣。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病危之时,鉴于多尔衮专权的恶例,不再选宗室亲王担当辅政大任,选择了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个异姓大臣为辅政大臣。

这四个人之中,索尼年老多病,无力视事;苏克萨哈则是从多尔衮阵营投诚过来的,人望低,没有什么话语权;遏必隆为人庸懦,遇事无主见,是鳌拜的跟屁虫。如此这一么来,就凸现出了鳌拜的“权臣”形象。

但是,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对新皇帝康熙有过不臣之心,更没有任何资料可以证明鳌拜想过要篡位自立。

但长大成人的康熙却把鳌拜想象成了曹操、王莽一类野心家,处心积虑、精心设置,布了一个局,让众多少年侍卫同时发难,把鳌拜捆成了个大粽子。

在《鹿鼎记》里,“擒鳌拜”情节被写得惊心动魄,让人紧张得喘不过气来。

事实上,历事三朝的鳌拜已年近古稀,体弱力衰,连挣扎的力气都没有,被擒全过程乏善可陈。

康熙一开始给鳌拜定了30条罪状,拟处以革职、立斩。但是,根本查不出鳌拜任何篡弑的证据,只好悻悻然终免其死罪,宣布禁锢终生。

年事已高的鳌拜不久被折磨死于禁所。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追思旧事,觉得鳌拜对自己的祖、父忠心耿耿,只因自己先入为主,将之设定为篡位弑主的假想敌,施辣手置之于死地,心生内疚,追赐其一等阿思哈尼哈番,以其从孙苏赫袭。苏赫卒,仍以鳌拜孙达福袭。

可叹的是,现在很多专家、很多吹捧康熙的书籍,为了突出康熙“千古一帝”的光辉形象,在对康熙的平生功绩进行汇总时,总是不忘提擒鳌拜事,将之与削平三藩、统一台湾、六下江南、驱逐沙俄、大破准噶尔等大事件相提并论。

要我说,擒鳌拜事其实是康熙办的第一大丑事,非但不能为他贴金,反而让他丢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