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故园梦寻】传统

 新用户75021kDM 2021-06-01
前言

人们从童年出发,总以为未来有更好的东西在等待我们,匆匆度过流年,望尽天涯路,却发现我们在童年已经遇到最美的风景。

我的家乡是江苏北部的一个平原小镇,大片平展的农田,河网交错,中间坐落几个村子并一个小小的镇。

小时候我还没上学的时候,家里院子里有一块铺地的石碑,不知道从哪里搬来的,带一点浅蓝色,横贯几条白色纹路,刻着很多隽秀的字,当时不识字,也不知道碑文是讲了什么,家里也没人在乎,每日踩来踏去,后来家里翻盖新屋,石碑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故乡的人文也像这石碑一样,有一丝古风和传承,但并不被人看重,改变了消失了也没人惊叹。

取名

家乡的村子多以姓氏命名,比如荡朱、蓝庄、西陈。在以前人们很少离乡的时代,一个村的人多为一两个宗族,走在村里,遇到人“大爷、二爷、三奶奶”等叫个不停,每个家庭之间都能顺出一条亲戚关系。

我家在的西陈村以陈姓、张姓两族为主。我小时候,同村张姓长辈和同辈的男子以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取名和排辈,我爷爷是仁字辈的,而女孩的命名和贤淑的品德有关,我是素字辈的,但我从未听家人讲过这些排辈命名的由来和其中蕴含的期许,大家只是习以为常的遵循传统。而到80年代中期的时候,很多家庭已经不再遵守以往的取名规则,而是用当时时髦的叠字给新生的孩子们取名了,如丽丽、晶晶。

酒席

在过去人力薄弱的时候,宗族聚居非常重要,宗族可以合力完成修族谱、修路之类的大事,协办婚丧嫁娶、以及扶贫助弱。遇到婚丧大事,办酒席的时候,同宗的妇女都会来帮助准备酒席和宴客,尤其是厨艺好的女人更是出头露面。因为客人多,主人家的用具不够,请客用的碗筷桌椅乃至留客的被褥也是借了同宗亲戚的。

因为家乡人喜欢吃,一顿酒席从冷盘、热菜、汤水到面饭要上好几十样,厨房从前几天就忙起来了,到吃饭的时候,宴客的女人们高高托着平时盛豆的牑箩,把平时不会吃的各种好菜源源不断的送上桌。

现在,年青人大多离乡谋生或搬到县城,留在村庄的人口已经撑不起一个宗族,大型的酒席也都不会自己在家办了,都是到餐厅去吃饭,省事方便,但少了大家一起努力的准备和善后,来了就吃,吃完就走,也就少了一点以前的亲热。

礼节

我不太通传统礼节,以前也不理解为什么老家有那么多规矩礼节,写这篇文章倒明白了一些。因为宗亲之间的关系级别清楚,宗亲间的互助对于乡民很重要,人们遵守着一套规矩和礼节,维护亲族关系,处理人情往来。 比如请客吃饭往往还要邀请本村长辈或者有名望的人来陪客,座位顺序也有讲究,敬酒的程序更是复杂,幼敬长,长回幼,姿态高低都要注意,少年人初入酒席需要有人提点才不会失礼。遇到喜事、丧礼更是程序复杂,客人次序、帮手分工、回礼薄厚都会根据关系远近来确认。

随着宗族聚居的解散,日常交往中的亲戚关系也变得简单一些,外来的风气也带来了简化了的礼节,现在的酒席上,人们随意很多,菜吃的多些,酒喝的慢些。

面子

过去,村民们彼此熟悉,在墙户低矮、大门常开的农村保持隐私也很难,各家的家长里短是村民们的公共话题。人们往往注重别人的评语,这些评语有些无关痛痒,有些则关系重大。比如,在结亲做媒的时候,男女双方多会设法打听未婚少男或少女的健康状况和长辈为人,如果村人有贬语,这些非议就对他或她的婚嫁就会大有影响。所以家乡人注重面子注重别人的评语,一方面是习惯所然,一方面也是出于实际考虑。

现在的面子问题不太相关别人的评论,因为住进公寓楼,门哐当一关,也就听不到了,邻居也不是对你知根知底的宗亲了,也产生不了多大分量的评论。能够展现面子是外在的东西,比如车子、房子,所以车子越来越多,房子越盖越高。不过这在全国都是如此,不单是我的家乡了。

进学

家乡人多地少,工商业薄弱,我小时候镇上仅有一个酱醋厂,兼做冰棍,县城里做的好的厂也只是供应本地的酒厂和粮油厂,如果想比父辈过的好,大部分孩子的出路在于考上外地的学校,找到一个白领工作,所以读书气氛比较浓,也比较尊重有文化的人。我有个同宗的堂哥,也是村小学校长,毛笔字写的很好,也会裱画,过去大家争相请他写春联,在村里有一点超然的地位。

而不擅长读书的孩子也不会问天锤地,大家老实的另找他途去谋生,经商、做工、种地,总有办法,结婚生子,继续生活。

现在的读书气氛更浓,但读书读的全家都有点执迷,一孩读书,长辈陪读的比比皆是。人们对生活的期许更高了,不知是好是坏。

--

世事如流水,不会不变。记录一点,不是为了怀旧,而是因为家乡近乎无名,无文无典,一些文字也许可以为这个小镇留一点记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