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乱读《世说新语》

 新用户75021kDM 2021-06-01

《世说新语》当然是一本好书,词语清新,人物鲜明,但是我自己道德修为不够,以小人之心读君子之书,对于书里褒奖人物的部分总有点怀疑,觉得书里的名士很可能是两面派,做作虚伪,而读到下部关于"简吝"、“忿狷”贬议的文章却觉得很实在,很有趣。一本《世说新语》乱读下来,对其中一些故事印象尤深。
《世说新语》中的“德行“篇记述一些人突出的德行,其中第十一个故事讲管宁的品德高超。管宁和华歆在菜园中锄地,看见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看到金子就像看到瓦片一样毫不在意,继续挥锄,而华歆则捡起金子看了会儿再扔远。后来管宁和华歆割席断交。
我读到这里,不禁小人腹诽:管宁要么是读书读太多了,近视了,要么眼力好,奸猾,早看出来那不是真金。
“德行“篇第十四个故事讲王祥特别孝顺后母,后母让他守树,风雨突来,他就抱着树哭。后母夜里拿刀砍他,一刀砍到棉被上,因为他去上厕所了,刚好不在,后母气的牙痒痒,他回来知道了,就跪到后母跟前请死。
这个故事简直让人读不下去,孝顺何至于到这种愚蠢的程度!
“德行“篇第二十四个故事讲郗鉴受乡人尊重,饥荒时大家轮流供他吃饭,但他还想带着侄儿和外甥,乡人就不干了,因为大家都是忍饥挨饿,省出口粮给他吃。他就每次去吃饭,把饭含在两颊,回来吐给两个孩子吃,养活了他们。孩子们长大后很敬重他。
这个郗鉴的腮帮子都有多大啊,每次含回多少饭,才能喂养两个男孩?
“德行“篇第三十六个故事讲谢安夫人教导儿子,但是总不见谢安教孩子,她问谢安,谢安回答说:“我常常用我的言行来教导儿子们!“
这个谢安简直和今天偷懒不爱管孩子、还总找借口的老爸们一样!
“德行“篇第三十八个故事里,范宣八岁的时候,在后园挑菜,误伤手指,大哭,人家问是不是很痛,他说:不是因为痛,而是因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所以哭。
天啊!这是八岁的孩子还是满口道德的老夫子?
《世说新语》诸如此类的故事不少,很让我怀疑这些人怎么这么能作伪。不过道德篇里的有个故事我倒是很喜欢。“道德“篇第二十五个故事讲顾荣在洛阳朋友家赴宴,发现端烤肉的人很想吃烤肉,就送了自己的一份烤肉给他吃,同座的人笑他,他回答:“怎么能让终日拿着烤肉的人从来没吃过肉呢?“顾荣这个举动很随意,不过是多点同情心,而且这同情心发自内心,自然而然,举动也不做作,不过分,是真正的道德。不过这个故事结尾讲顾荣后来遇到危急,总有一人相帮,帮他的人就是当年接受烤肉的那个人。这是狗尾续貂了。顾荣随意之举,没有求回报,接受烤肉的人也不至于一辈子回报。好的道德故事就在初心难得,而不在于回报。
《世说新语》“雅量“篇的人物大多做作。
“雅量“篇第一个故事讲顾劭和同僚部属下棋时,得知儿子的死讯,却神色不变,指甲掐得手掌出血,血染到座位上,客人散了,他才叹息。叹息之后,神情自若。
我要是有这样的亲人,绝对不认为他雅量,而会觉得毛骨悚然。
“雅量“篇第三个故事讲夏侯玄靠在柱子上写字,当时下大雨,惊雷击破了柱子,他衣服都烧焦了,还神色不变,照样写字。
这个人莫非是木头人?
第三十六个故事讲王徽之和王献之坐在屋里,突然屋顶起大火,王徽之拔腿就跑,鞋都来不及穿。王献之却神色恬然,唤来左右侍从,扶着他们施施然的走出来。世人以此说王献之更有风度。
献之兄啊,性命重要还是风度重要?我很同情他的左右侍从。
《世说新语》里的名士很会装样子。谢灵运跑到顾辟疆的园子里玩,当着人家客人的面贬低园子,顾臭骂了他一通,他还要风度翩翩的走出去。刘孝标的评注里经常揭示人物的其他故事。他在评注里提过竹林七贤谢鲲的一件逸事:谢鲲总是不爱干净,举止轻狂,有一次邻家女孩在织布,他去挑逗人家,女孩把织布梭扔到他脸上,砸断他的两颗大门牙,他回来后,还“傲然长啸“,说”尤不废我啸歌“。太装样了!
“任诞”篇讲诉名士放荡不羁的行为,那些人和事很怪异。其中第十二个故事讲阮家人都很能喝酒,聚在一起,用大瓮盛酒,痛饮,然后有一群猪也来喝,阮家人就和这群猪一起喝。
你能想象那样的画面吗?我不能,实在令人无语。听说到了清朝,才流行喝今天的白酒,估计魏晋时候阮家人喝的大概是度数很低的米酒或甜酒,否则要是人和猪一起喝醉了呕吐,臭气冲天,估计《世说新语》也不会录进去的。
“自新“篇是关于人物悔过自新的,其中第二个故事讲戴渊年轻时候经常抢劫,有一次抢劫大臣陆机的船队。戴渊在岸上,坐在胡床(就是小马扎)上指挥,”神姿锋颖“,陆机看到了,在船上喊:”你这么有才华,干嘛做强盗?“,他这么一喊,戴渊泪流满面,扔下宝剑投降,痛改前非。陆机于是看重他,和他交朋友,推荐他去当官。
我疑惑:这个戴渊是不是和宋江一样,其实早就想当官啊?
“贤媛“篇夸了当时的一些女人,不外乎妇德、妇容、妇言、妇功这类的老套。不过第十九个故事有点不一样。这个故事讲陶侃年少时很有志向,但是家贫,当时同郡的范逵是孝廉,很有名声,有一次遇雪,带着仆人马匹投宿陶家。陶母为了让客人提携陶侃,剪了自己头发卖了换米,砍倒屋柱烧柴,铡碎卧席喂马,招待客人。范逵赞叹陶侃的才能,又感愧厚意。第二天,陶侃送范逵一路送出百余里,直到范逵许诺到洛阳为他传扬美名,陶侃才停步。
这个故事读着有点凄凉,在讲究门第的东晋,像陶侃这样出身贫贱的人难以出头,陶母和陶侃的姿态太过努力,比起书中那些名士一点儿也不潇洒,也没法潇洒。不过陶侃大概是《世说新语》中唯一一个言行一致、始终勤恳勉励的人物。其他人物都有言辞出众或者举止洒脱的记载,但往往前后不一或者前倨后恭。要说名士,陶侃才是真名士。
陶侃的曾孙陶渊明更是千古名士,不过陶侃想出仕,也努力建功立业,而陶渊明虽然也想济世,但更喜爱自然,最终回归田园。《世说新语》竟然没有收录陶渊明的言行,真是一大遗憾,不过把陶渊明和那些名士同列,陶渊明大概也不愿意的。
魏晋的女人比男人要真实一些,不太装。“贤媛”第二十六个故事讲谢道韫嫁给王凝之,和自己家族中的兄弟们比,觉得王凝之不够优秀,很不开心,回娘家诉苦。
“贤媛”篇第二十三个故事讲谢安夫人用帐子遮隔婢女们,让她们歌舞奏乐,她让谢安看了一会儿,就放下帐子,谢安还要看,谢安夫人就说:“再看,会伤害你的美德。”
谢安夫人很会讲话吧。
 “贤媛”篇第二十一个故事讲桓温平定成汉,把成汉国主李势的妹妹带回来做妾,藏在书房后面,桓温老婆是公主,听到后,带数十个婢女持刀闯进去,李氏正在梳头,“发委籍地,肤色玉曜,不为动容。”,她徐徐的说:“国破家亡,无心至此,今日若能见杀,乃是本怀”。公主羞惭而退。
刘孝标注解这段时引用南朝《妒记》里的记述作为佐证,但是《妒记》叙述李氏见到公主汹汹闯入时的反应是:“李在窗梳头,姿貌端丽,徐徐结发,敛手向主,神色闲正,辞甚凄婉。”用词和描述比《世说新语》这段差了太多,《世说新语》只用两个词:“发委籍地,肤色玉曜”,那种雪肤黑发的对比就出来了,而且《世说新语》里李氏决绝高傲的言语和她花样容貌更是对比。
“术解”篇第十一个故事讲殷浩精通医术,但到了中年就不太给人治病,后来一个多年服侍他的仆役叩头流血求他医治老母亲,他被感动了,就出手救了那人的母亲,但是随即把自己的药方医书都烧了。
我不太懂为什么他要烧药方,看了注释才明白:因为医术被古人视为不入流的小道,做个正经读书人、追随圣贤之道才是正理。殷浩不愿意被人视为医者,所以烧药方。翻翻“术解”其他故事,都是看风水、算卦这类的故事,把医术和算卦放在同一类,可见古人的态度。不过中医和阴阳五行密不可分,也难怪作者这样分类。
《世说新语》中一些故事现在读来很有趣。“假谲”篇的第十二个故事是一个骗婚的故事。王坦之弟弟阿智愚蠢凶顽,没人愿意和他结亲,孙绰有个女儿也很顽劣,嫁不出去。孙绰去王坦之家见阿智,见完了,故意感叹:“阿智其实人不错啊,怎么还没有婚配呢?我有个女儿,不算差,要不是我是个寒士,不好和你家攀亲,我就让阿智娶她。“阿智的父亲知道了这番话,又惊又喜,让阿智娶了孙绰的女儿,婚后才发现受了骗。
孙绰这个父亲为了把女儿嫁出去也算是殚精竭虑了,不容易!
“俭吝“篇里面的故事都比较好玩,吝啬鬼从古至今都是喜剧题材。“俭吝“篇里第四个故事讲王戎有良种李,常常卖,又怕别人得到良种,每次都先在核上钻个洞。
我琢磨不出来,这得费多大功夫啊?而且,有个洞的李子谁买呢?
“俭吝“篇第八个故事讲庾亮投奔陶侃时,吃饭吃到薤(一种类似葱蒜的植物),只吃青色部分,留下白色下半截,陶侃问他为什么,庾亮说留下白色部分,还可以种回去。陶侃于是夸庾亮实干。
这是真的还是假的?这个薤都是连根、整株、生吃的吗?如果不是,也种不回去啊,如果是,味道大概好不到哪儿吧。我猜庾亮只是知道陶侃朴素实在,投其所好。
”惑溺“篇第七个故事讲丞相王导有个姓雷的宠妾经常接受贿赂,干预政事,被人称为”雷尚书“。
这个外号有意思,放到今天,一些女人也可以被称为“某部长“、”某市长“、”某处长“的。
“纰漏“篇第一个故事讲王敦刚娶公主的时候,上厕所,看到漆箱里盛了干枣。干枣本来是用来如厕时塞鼻子,使人闻不到臭味,王敦以为是上厕所也有果子吃,就把干枣吃光了,婢女们掩口而笑。
我不觉得王敦可笑,倒觉得公主鼻孔里塞两个大干枣上厕所的样子很搞笑。
所以《世说新语》真的是本好书,正人君子读出道德文学和风度,我这样的非君子乱读一通,腹诽多多,也觉得乐在其中。

--
进入公共号,点击底部菜单"诗与随笔",阅读其他读书笔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