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意空间:27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邈思遐想 2021-06-01

我公众号创建于2014年07月04日,2015年08月21日正式运转。

2016年08月31日获得原创保护功能,2016年09月01日获得留言功能,2016年12月12日获得打赏功能,2017年9月4日获得插入GG功能,2018年05月17日获得返佣商品GG功能,2019年01月14日获得文中插入两条GG的功能,2020年05月30日获得付费阅读功能,2020年7月13日获得认证。

最初名称是“张广祥”,后改为今天的名称:丁中广祥。“丁中”是我工作单位丁沟中学的简称,“广祥”则是我的名字。常有人称我“丁老师”,这是缘于弄错了我公众号名称的含义。


讲晏几道的《鹧鸪天》时我曾说过,小晏在诗歌中将情与梦的主题演绎到了极致。而今天李白的这首诗也是写梦的,只是与小晏的纯情耽溺不同,李白的梦奇异瑰丽、气象阔大而又动人心魄,营造出了一种梦境与游仙浑然一体的超然体验。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母亲姓独孤,是鲜卑人,所以李唐皇室血统中有一部分胡族成分;与血统的杂糅相一致,唐朝文化氛围极度开放。每个读书人的脑海中基本都混杂着儒释道三种思想,儒家的重情与追求功成名就、老庄佛释的飘逸与超脱,加上道教的一些修仙指南,令那个时代的精神世界奇妙而迷人。

据汉朝东方朔《十洲记》记载,西王母曾告诉汉武帝海上有十洲,瀛洲就是其中之一。上古也有传说,东海上有三座仙山,瀛洲是其中之一。秦始皇就曾经派一位著名方士徐福带着童子去东海寻仙,从此杳无踪迹。后世李商隐的《海上》就说:“石桥东望海连天,徐福空来不得仙。直遣麻姑与搔背,可能留命待桑田。”充满着深深的幻灭感。

但作为一名虔诚的道教徒,李白绝不会因为一座仙山的“烟涛微茫信难求”就放弃相信神仙的存在。他在这世间给自己另外寻了一座可寻可觅的仙山——天姥山。在中国古代文化体系中,很多山都受到人们的推崇。古代帝王会选择东封五岳之首的泰山来沟通天人,祈求长生不老。华山脚下也有我们后世熟知的关于宝莲灯的传说。而晋朝孙绰的一篇《游天台山赋》更是用想象之笔将一座无人涉足的险山写得玄幻神奇。

可是我们李太白是如此个性之人,他不屑于蹈袭古人陈迹,用自己的诗将一座现实中乏人问津的山变成了只属于自己的仙山。在他的笔下,这座山“势拔五岳”,甚至连“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矮得像是匍匐在它的脚边一样。由此我们也可以想见,在李白诗歌的世界里,比起他那个强大的精神自我,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前代词人骚客,终究都是渺小之物。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前一句诗人才说着想因天台山而梦游吴越,后一句居然就梦到了。这也是李白非比寻常之处。诗歌的跳跃感常常令它与梦境十分相似。而我们的李太白作为诗仙,不仅能在白天很好地把握手中那支笔,写出这世间最飘逸的诗篇;居然还能在黑夜中游刃有余地控制自己的梦,经历这世间最瑰丽奇异的梦境。

东晋谢灵运雅好游山陟岭,为了方便爬山,他为自己发明了一种前后齿可装卸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则去其后齿,因此无论上下山都如履平地。这就是著名的“谢公屐”。我们的李太白在梦境中穿上了这种鞋子,重新体验了一次数百年前谢灵运所经历的美景。写作此诗时,李白刚被赐金放还不久。从他和谢灵运相似的遭际中,李白或许寻得了某种安慰,这也算是梦的治疗作用吧。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如果梦的前半段算优美的话,那么梦境跳跃至此可谓壮美了。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诗人迷恋着花,倚靠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森林战栗、山峰惊颤。云层黑沉沉地压下来,水波动荡生起了烟雾。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就在这时,仙府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仙人的世界由此呈现……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诗人突然惊醒,梦在接近高潮的时候戛然而止。诗人见到了仙人,可尚未与其交谈一句就被打回了人间,这像不像李白从任翰林待诏到被赐金放还的全过程?他进了庙堂,见了天子,可是,尚未有所作为就被放回了江湖。午夜梦回之际,功名心如此强烈的李白会不会疑心其长安一年不过是梦境一场?梦的醒醉与人生之得失,从来如此相似,所以他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这首诗还有一个名字叫《别东鲁诸公》,是李白为辞别东鲁的亲戚朋友南下漫游而作,相比起寻常离别主题中的悲悲切切,李白的离别如此潇洒豪迈。因为,对于一生漫游的李太白而言,四海之内皆朋友,江河湖海也无处不是家,哪怕上天入地,又有何处是谪仙人不能安身立命之处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