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开在偏僻乡村的露天美术馆,打动无数城市中产:村民才是最懂艺术的人!

 芍药美学笔记 2021-06-01

图/刘新征

听说现在儿童节都是成年人的专属节日了,这波反操作很复古哦~芍药好奇你萌今天凭什么特长欢度六一?

其实今天除了众所周知的儿童节,还是国内一个小众艺术节的闭展日,上周末芍药和朋友们奔赴江西,赶在结束前把展看完了。

当时芍药就在想,乡村+艺术,多么奇妙的组合,不论接受度怎么样,我还是希望把这个乡村故事讲给你们听(喜欢别忘了文末点个赞)。


Vol.1789
x
艺术在浮梁

对「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有印象的朋友,一定记得3年前我们写过的这扇窗,它是当时出圈的其中一个作品:

回顾▷▷ 最偏僻乡村竟然靠艺术节爆红网络,吸引50万游客打卡,谁说乡村没希望?

越后妻有是个地名,是川端康成写到的《雪国》原型,日本一个小村县。

2000年开始,这个偏僻的地方被国际策展大师北川富朗看中,此后每3年举办一次大地艺术节,坚持20年,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户外艺术节,原本破败、老龄化的村庄一跃成为网红村庄,备受国际瞩目。

而中国与日本有着相似的农耕基础和困境,那「艺术+乡村」的模式是不是可以借鉴?

越后妻有当地村民参与了艺术作品的筹备和建设

记得当时有粉丝在留言区评论,不知道什么时候祖国也能有这样的艺术结合,还有人说在日本实行起来都困难重重,国内就更不现实了。

然而,不好意思!仅3年,国内真就实现了!首个落地点就是江西景德镇浮梁县!惊喜不惊喜!


浮梁县政府和「大地艺术节中国」项目团队邀请北川富朗担任顾问,借鉴了「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的成功经验,比如:

将所有艺术作品放置于自然之中、打造没有屋顶的美术馆,艺术家创作必须与村庄紧密联系,所有创作都邀请村民共同参与……

但这毕竟在中国,呈现的最终效果如何?当地村民怎么看?国内观众接受吗?作为第一个试点的国内首个乡村大地艺术节,一切都充满未知。

浮梁,唐朝时期就是茶叶重地,
距离景德镇车程50分钟。
而落地项目的寒溪村有一批千岛湖先民,
上世纪60年代因新安江水库修建迁居于此。

以上是「艺术在浮梁」诞生的前情提要,经过10个月筹备期,疫情的影响,18平方公里土地上,32天展期,5个国家26位艺术家,22个艺术作品,4项文化活动如期呈现。

今天是展览的最后一天,因为疫情很多朋友无法去到现场,那么今天芍药就来当一个小导游,为大家伙解说一遍。

图:摄影师刘新征/mafmadmaf/田方方/FenDa

要我说,类似乡村建设的新探索,与我们每个人的未来息息相关,亲亲们都要多多关注哦!



一开始在网上看作品,芍药觉得作品距离我想象的「美感」不是一回事,有的作品乍看还挺违和。

但是吧,当我烈日当头在田间小路上奋力暴走几小时后,明白自己还是太年轻,这些作品可以说是用心良苦:

为了展示寒溪村18²公里土地上的内容,
即瓷器和茶叶,作品点位分散,
田间、坡顶、角落、旧房、
史堂、水流、屋顶、竹林都有,
几乎全方位介绍了村庄的宏观和微观,
既有大框架的变迁,又有细腻的生活智慧。

看得出艺术家和组委会走访了许多乡民,挖掘背后的很多故事,力求在作品里讲好这些时代沉浮中筛出的故事。

说几个我印象深刻的作品:

丨丨 FH-01 刘建华《渠道—之形》

蓝绿色的水滴雕塑分布在废弃水渠之上,过去水渠是村民仰赖灌溉的基建,而今闲置,尽管不再有实际用处,但它的存在就是历史的痕迹。艺术家在其身上进行创作,即是把公众目光聚焦过来,重新唤回好奇和记忆,同时也象征着嘉奖,它曾在村民生活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图/刘建华工作室

丨丨 FH-03 向阳《进化中的尘埃—史子园村的记忆》

艺术家从影像资料中选取劳动画面,将移民村的生活场景刻在了老屋里,制瓷、采茶、洗衣、盖房都被细致刻画下来,它是一代人的奋斗史和生活史。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画并非后期上色,艺术家对老屋刷了17层不同颜色的漆,最后盖上白漆,使其看起来无异,接着刻画,使埋藏的漆色一层层脱落显现,这就厉害了!


作品还配了一个小视频,讲述30天里老屋改造的过程,就藏在灶台下面。



屋外也是一个独立又匹配的作品,给这间老屋赋予新生。

丨丨 FH-19 山籁mountainhood《半野花园》

设计师用了针茅做花径,选用当地野生植物、鹅卵石、苔藓等,打造了一座半野生花园。老屋因这简单的改造而生机勃勃,寥寥数笔勾勒出具有中国乡村特色的户外花园。

图/刘新征

丨丨 FH-21 沈烈毅《跷跷板》

沈烈毅做了两组跷跷板,分别隐藏在半山上的木屋工具房里、田边草丛里,走那么远的路就为了跷一跷,想想也蛮好笑的。


丨丨 FH-12/17 沈烈毅《天梯》《空游云行》

梯子沈烈毅也做了两组,都是取材竹子,天梯这组藏在竹林里,实实在在可以爬上去眺望一下。


另一组外围编了个鸟巢,好几副梯子从中穿行而过,势如破竹。鸟巢都是当地村民编撰完成的,架好钢架爬上去现编。志愿者说村民平时会编箩筐篮子,没想到体量放大几倍,还能编出艺术作品来,别小看人民智慧啊!

鸟巢外面看着平平无奇,走到里面阵阵生风,凉快至极,可想躺下睡个午觉。


丨丨 FH-13 于瑒《向光心乡》


这个作品是对千岛湖移民的褒奖,感念他们对寒溪村发展做出的贡献。山体五彩斑斓,在水中折射出柔美的光影,移民们都有同样的动作,奔向明天。他们不但拥抱了当时贫瘠的寒溪村,靠劳动和智慧生存下来,也让原本有些排外的土著接纳了他们。


丨丨 FH-09 mafmadmaf《亚特梁帝斯》

本场唯一的声控装置作品,用手触碰米粒,四周随机回应江河的浪涛声,这件作品为了纪念移民们远去的故乡,他们青年时曾习惯了千岛湖水拍岸的声音,如今这声音连同他们的故乡都沉入了河底。


丨丨 FH-04 玛丽亚·维尔卡拉(芬兰)《上善若水》

这个作品对村民家上方的储水槽进行了美观设计,在我们看来这或许太简单了点,但在外国设计家眼中,储水槽是非常有意思的中国乡村标志,它提醒着村里取水的艰难、蓄水的重要。

全村有20多户人家乐意接受此次改造,艺术家邀请他们挑选喜欢的款式,以呈现居民个性。这也是大地艺术节与当地村民互动参与的友好证明,只要村民不同意,设计和改造就不会发生。



丨丨 FH-20 林小蕙《竹韵·生腾》

这是唯一一位花艺设计师的作品,林小蕙老师是草月流花道家,用竹子为素材创作植物装置,装点了浮梁艺术会客厅建筑外立面。竹子的柔软和韧劲使廊柱品味飙升,是不是比放两盆盆栽有趣多了?


芍药最喜欢的两个作品,一是意大利艺术家保拉·皮维的《梯》,同样主题,他放大数倍,并用了极其浓烈的色彩,使整个作品覆盖建筑物,产生一种不真实感。



国外艺术家擅长的超现实主义手法用进来多少有些夸张不适,这件作品就在村子入口最显眼的地方,当时烈日骄阳,我产生了一种感觉,这是把大胆做梦的梯子,爬上天和太阳肩并肩,它通往精神文明,鼓励村民做一些彩色的梦。

劈柴喂马的海子、战斗系女诗人余秀华、
写出《白鹿原》的陈忠实……都来自乡村,
他们做着与生产无关的梦,
却在物质相对贫瘠的乡村
留下动人、深刻的精神作品。


另一个我非常喜欢的作品就是马岩松的《大地之灯》,他选址在茶田山坡最高处,那儿是全村视野最好的地方,但平时却鲜有人爬上去看一看。

给一棵树设计一个「外衣」,
短暂创造一个开放的建筑空间,
远看像一座灯塔。

马岩松和MAD建筑事务所参加了18年的「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当时他改造了20多年历史的清津峡隧道,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

2018年是马岩松首次参加越后妻有大地艺术节
当时的作品也是美呆了

他一直很懂得在保留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做人为创作,使天空、云朵、光影、色彩都投射到作品之上,既自然又超越自然。

2021在浮梁,马岩松设计了《大地之灯》


精彩的在晚上,5点后灯亮的一刻。那时游客散尽,灯光与晚霞呼应,笼罩着茶山,甚至覆盖大地,像座心灵的灯塔,温暖劳作一天的村民;也像神的祝福,保佑勤劳勇敢的人们风调雨顺,丰衣足食。


图/田方方



一开始,北川富朗在越后妻有萌生策展想法时,遭到了很多阻力,对于世代务农的人们来说,艺术是遥不可及、难以理喻的。什么是艺术?看不懂。

但他没有放弃,不厌其烦地四处奔波演讲,号召村民加入进来,因为只有这样,艺术节才不会变成艺术家的自弹自唱。第一届举办时,200多个村庄里,只有28个愿意参与。

策展人北川富朗

在浮梁,这样的阻力小了很多,一方面政府积极倡导和支持,一方面有成功经验在前,艺术家们也更懂得如何与村民互动,当然也更因为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中国农民始终是乐于接受变化的。

比如移民们都很配合老房改造的计划,平时没有精力维护而变成空置房。现在的老房是当年举家迁居过来的新房,承载了当时的生活记忆和情感归宿,移民们希望,艺术家能帮他们把回忆留住。


浙江人会做黄酒,把老屋改成泉有米酒酒馆,翻新老屋、保留移民回忆、落地乡村特产,带动产品和销售,一举多得。

展览前期素材收集,材料、建设,后期维护都交由村民来做,让村民对作品有情感认同,于是这些作品也成为了一代移民史和乡村建设史的装置资料。

它既是没有屋顶的美术馆,也是一座鲜活的历史资料馆。

作品《我·家·乡》,图/刘新征

芍药和村民聊了聊天,问他们对这个艺术展怎么看,是带来更多困扰还是好处?村民们说,「挺好的,最起码大家知道有这么个地方」。

浮梁以茶为生,以色列艺术家
大卫·歌诗坦在田间设计了《对饮》
图/FenDa

每个作品点位配备乡村志愿者,都是妇女,她们谦和有礼,会主动介绍作品设计师、设计理念和不为人知的细节。她们身后放着一张小板凳,几瓶矿泉水,一个盒饭。

外来镜头对准她们和她们生活的村庄,他们细致地讲述着村庄的历史和故事,在外来力量的梳理中,他们似乎离自己的村庄更近了一点,也更骄傲了。


奔去看作品的路上,日头有些毒辣,又是春末,风吹过来,是村民正在晾晒的红茶悠悠散发香气。那时那刻,芍药感到自己脚踏大地,与自然的距离又近了几分。

于是我发了个朋友圈:「乡村就是乡村,不要对乡村寄予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为啊,乡村从来不是满足城市人物质享受的另一个地方,它是我们回归淳朴与本真,与祖先和久远的农耕文明联结的地方,它是我们来时的路,也是走向未来的启明灯。

浮梁村民种下的茶田vs村民正在晒茶

新冠疫情使地球的环境受到重创,
自然与人类的关系需要重新思考,
在这个时候,人们更应该通过五官去感知世界。
通过艺术的方式传递乡村、探索乡村、
回归自然,一定是了不起的尝试。


本文照片仅作素材使用,
不视为与图中人物建立任何商业合作关系,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