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盛唐经典邢窑白瓷(全文)

 灯下悦读 2021-06-01

邢窑遗址位于河北省内丘、临城、邢台三地,因窑场当时属邢州而得名。现共发现遗址24处,总面积200多万平方米。笔者曾怀着兴奋之情考察了唐代著名的邢窑遗址,作为寻访中华名窑计划的最后一站。

邢窑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创烧于北朝,衰于五代,终于元代,烧制时间为900多年,在隋代已烧制出具有高透影性能的细白瓷,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邢窑炉中发现烧瓷器的窑炉比烧陶器的要少,烧陶的年代要早于烧瓷的年代,这一发现也改变“瓷陶不混烧”的传统观点。邢窑瓷胎质细腻,釉色洁白,光润晶莹,气孔率低,影透性强,与现代高级细白瓷的胎质、釉色相比毫不逊色,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是绝无仅有的特例,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文化价值。

邢窑遗址的现状

邢窑遗址于20世纪80年代初在内丘等地先后被发现,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遗址所在今地面上几乎见不到遗存,让我颇感吃惊。邢台市中心旧城区改造商务综合楼时,偶然发现的隋唐时期的邢窑遗址,仅作了抢救性发掘便被高楼永久地埋在地下。唐人李肇《国史补》写道:“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据说内丘县文管所附近的街面楼房下面全都是邢窑遗址,面对熙熙攘攘人群,热闹的街道,我的心无比苍凉和沉重。当地经济发展相对缓慢,财政拮据,文物部门已煞费苦心,作了极大努力,但没有能力去保护它,只好顺其自然了。

邢窑遗址的被发现,不仅证明唐人李肇记载的可靠,而且确定了窑址的主要方位。据参加发掘的同志介绍,邢窑遗址群位于内丘县城旧城墙附近,遗址南北长50余米,东西宽约10米,已发现10多个窑,呈一字排开。在隋代邢窑遗址里,器物中的一部分白瓷做工精细,种类丰富,但粗白瓷仍占绝大多数,还有青瓷、黄釉瓷,黑釉瓷很少见。绝大多数器物的胎体上施有白色化妆土,釉层仍较厚,流釉、积釉、开片等现象也常见。内丘老唐城遗址发现了大批带“盈”字款的瓷碗、瓷盘及碎片,这一发现为陕西长安大明宫遗址所出“盈”字款瓷与上海博物馆所藏“盈”字款白瓷盒找到了产地。这里还出土少数带“官”字款的瓷碗、瓷盘及碎片,还有高档次的印花和刻花透影的白瓷。邢窑遗址发现的带“官”字款的瓷器,纠正了此前学术界曾认为宋代定窑是“官”字款白瓷发源地的谬说。

在临城境内的南起瓷窑沟,北至祁村、双井一线,长达25华里的地带发现了12处古窑遗址,而且是属于唐代的遗址区。我们见到的两处遗址都在荒野里,竖立保护碑加以标明。时值盛夏,骄阳似火,草木茂密,地里长着棉花、玉米、高梁等农作物。经过长长一段泥路,来到了邢窑祁村遗址,在道边偶然发现唐代邢窑白瓷片。农田地面高低不平,显露出是当年发掘后又回填的痕迹。这里曾发掘出4座窑炉,平面近似马蹄形,由火膛、窑床和双烟囱组成,曾出土了大量中唐时期的精细白瓷。窑炉烧制时间看来较长,时间跨度至少包括了中唐、晚唐和五代时期。产品较为丰富,有执壶、粉盒、盏托、小盂、漏斗、研磨器和一些小型瓷塑等。器物的胎体、釉色皆比前期薄,碗类器具腹变浅,出现多撇沿或小唇沿,还有唐代典型的玉璧形底足。

文物库房喜见隋唐瓷瓦

邢台市文物处的库房为老式公房,门禁森严。市文物处同志十分热情,拿出库存的精品,让我上手仔细鉴赏当年窑址和近年墓葬出土文物。工作人员抬出一件件贴着封条的文物箱子,拿出器物展示:高大的塔式罐、精细的执壶、肥壮的皮囊壶,还有莲花盏碗、绿釉彩杯……面对这一件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零距离与唐人说着悄悄话,心里荡漾着陶醉之情。邢窑可谓庄重大方,光润如玉,皎洁似雪,它以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风范见长,体现了唐人重清白无瑕、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弘的气魄如出一辙。

在文物库房里还有大量黄釉瓷碗、执壶和黑釉净瓶、碗具等,整整齐齐陈列在玻璃柜子里,这让我大感意外。说到黄釉瓷,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寿州窑,那里以盛产黄釉瓷而享有盛名。我看到邢窑黄釉瓷的质量应在寿州窑之上,器物胎体较之寿州窑更加细腻紧密,烧制的温度也许要更高一点。我到寿州窑遗址实地考察过,对此是有比较的。也许雍容华贵邢窑白瓷的盛名掩盖了邢窑黄釉瓷的光彩,历史上这样的事情是屡见不鲜的。有一件残器十分有趣,在大白瓷碗里套装小黄釉碗,显然是窑工为提高烧制的单位容积度而使用的一种烧制工艺。

在文物处库房里,意外发现隋唐时期的黑釉瓦板、瓦筒等残件,是在市中心旧城区改造商务综合楼时偶然发现的,实属罕见。隋唐时期瓷板瓦长34.5厘米、宽直径25厘米、厚度1.5厘米,稍带弧形,上宽下略窄,瓷胎细腻坚实,釉面莹润光洁,敲击声音清脆,烧制温度应在1300℃左右。这种高规格的瓷瓦不是一般人家用的,也不是一般的达官贵人用的,在我看来至少应是王侯将相的用品。因为北方制瓷历史并不长,那时的瓷器算是比较金贵的,要烧制体积较大器物尚有一定的难度,我为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已经遍访全国各地名窑遗址,此前从未听说过隋唐时期有瓷瓦的生产。隋唐瓷瓦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建筑史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为此我极为兴奋,回沪后立即写了新闻,刊于《文汇报》。我想,如果长安等地隋唐宫殿遗址发现这种黑釉瓷瓦,那就更有意思了。

茶圣陆羽盛赞邢窑

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绿。”邢窑胎质坚细洁白,造型凝重大方,高雅不俗,千百年来深受百姓的喜爱,从邢窑的实物来看,陆羽“类雪类银”的比喻非常恰当。 唐代诗人皮日休在《茶瓯诗》中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诗人把邢窑与越窑相提并论,表达了他的审美理念。唐代士大夫文人中,有些人品茶也喜爱使用白瓷茶具。大书法家颜真卿在饶州做官时,与友人品茶作诗,选用的就是白瓷茶具。诗人白居易也喜欢使用白瓷茶具,还在诗中倍加赞赏。诗圣杜甫在诗中表达了他在四川客居时得到大邑白瓷如获至宝的心情。

邢窑在实践中不断改革创新,白瓷所用主要原料为含铁量较低的石英、长石,配制合理,同时创造匣钵烧法,为精美白瓷的烧制成功起到关键作用,让邢窑白瓷的盛唐风采传遍神州大地。古阿拉伯商人苏林曼唐宣宗大中五年(851年)在《日记》中写到“中国人用白瓷土烧造白瓷,从外面能够看到里面的液体”,可见邢窑的规模之大,影响深远。叶疵窠淌1982年曾见到该窑出土的两件唐代白瓷杯,胎体轻薄,具有很好的透影性。从制瓷技术的角度来说,邢窑窑址的这一发现是划时代的,它推翻了宋代“影青”始有透影性的传统观念。

中唐之后,邢窑饱受战乱和优质原料枯竭的影响而趋向衰落。据《资治通鉴》记载:唐末至五代的60多年间,由于藩镇割据,战争频繁,仅邢州一带就发生战祸28起。战祸使得这个地区生灵涂炭,大批劳力被迫服役或流离失所,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从客观条件来看,地层严重断裂分割,优质瓷土储量有限,好的瓷土找不到、采不出,只好使用次等瓷料,于是只能再使用化妆土来弥补缺陷。加上技术工艺落后,到宋代时,深受邢窑影响的北邻定窑和南邻磁州窑凭借当地资源优势相继崛起。金元时期虽有少数邢窑恢复生产,但与盛唐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仅是在模仿定窑、磁州窑产品而已。

责编 耕 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