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东昌府区博物馆《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

 江畔独步寻花66 2022-04-03
文章图片1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21帝,享国289年(含武周朝14年)。聊城之名源于秦朝置聊城县,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置博州(州县同城)。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博州城管县六;聊城、武水、堂邑、清平、博平、高唐。聊城县(为)郭下”。即聊城县时为博州治所。

东昌府区博物馆北二厅举办的《聊城出土唐代文物展》,共展出三彩炉、青铜镜、碗、钵、瓶、执壶、盏托、灯盏、罐、盆、铜钱、陶器标本等文物50余件,并运用图片的形式再现了考古发掘工地现场,使考古工作走近大众,不再充满神秘。

一、精品文物鉴赏

1.唐  三彩炉、蓝釉瓶

文章图片2

唐 三彩炉

文章图片3

唐 蓝釉瓶

唐三彩,全名唐代三彩釉陶器,是一种多色彩的低温釉陶器。在同一器物上,黄、绿、白或黄、绿、蓝、赭、黑等基本釉色同时交错使用,形成绚丽多彩的艺术效果。但许多器物多以黄、绿、白为主(比如此次展览中的唐三彩炉,是典型的三彩器)。有的器物只具有上述色彩中的一种(比如本次展览中的蓝釉瓶,即为单彩器)或两种,统称为唐三彩。

东昌府区博物馆展览的唐三彩炉口沿外折,腹上部贴塑六个对称的宝相花瓣,贴花工艺是以胎泥为原料,用模印或者堆塑方法制成单独的浮雕状花纹坯,用泥浆贴在已制好的器坯肩部、腹部,然后施釉,入窑烧成。这种工艺更加凸显了其立体的装饰效果,也呈现出古人把自然与器物融为一体的智慧。

民间收藏界有一种说法“三彩挂蓝,价值连连”。唐代的蓝釉三彩器往往被称为极品。有关研究资料表明,钴蓝在中国的应用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胎琉璃珠,而用于中国陶器较早的例子则是唐三彩蓝釉器。虽然唐三彩发现和出土较多,但是挂蓝釉的却相对少见。据专家考证,烧制这种蓝釉的呈色剂是钴,来源很可能是唐代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一种釉料;此外,蓝釉三彩器在上色和烧制时难度较大。所以,稀有的釉料加之复杂的施釉工艺,使得蓝釉三彩器有着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唐三彩在西安、洛阳出土数量较多,其它省区很少。济南市博物馆有一件造型、色彩相似的“唐三彩釉陶三足炉”为国家一级文物。所以聊城地区出土的三件唐三彩,其中两件为完整器,更是罕见,对于研究唐三彩的烧制技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2.唐  海兽葡萄镜

文章图片4

唐 海兽葡萄镜

东昌府区博物馆展览的这面海兽葡萄镜,呈圆形,沿较高,背面中为异兽钮,钮的周围分内外两轮区,其间有一周凸棱相隔,四周饰有姿态相同、侧伏于地的四海马,海马周围是枝条交错缠连的葡萄纹,葡萄蔓延的枝条和丰硕的果实象征着富贵常青,多为吉祥的寓意。枝叶上有雀鸟飞落,百态干姿。纹饰全部为浮雕式,此镜古朴典雅,图案奇特逼真,制作精良。

唐代海兽葡萄镜是中国铜镜艺术皇冠上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是中国4000多年铜镜发展史上最具代表性的镜种之ー,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一般最小的有几厘米,最大的有三十多厘米,十五厘米以上就比较少见。故宫博物院也展览了一面相似的海兽葡萄镜。

3.唐  邢窑白釉葵口盏托

文章图片5

唐 邢窑白釉葵口盏托

邢窑始烧于北朝,盛于唐代,衰于五代,唐代时为制瓷业七大名窑之一,也是我国北方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场。现存遗址位于河北省邢台市辖内邱、临城两县境内的太行山东麓丘陵和平原地带。

唐代邢窑生产的白瓷,釉色洁白如雪,造型规范如月,器壁轻薄如云,扣之音脆而妙如方响。除为宫廷使用外,还畅销各地为天下通用。邢窑白瓷产品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一向以青瓷为主的局面,结束了自魏晋以来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到了唐代,形成规模,使得邢窑与越窑平分秋色,形成了南青北白、相互争妍的两大体系,为唐以后白瓷的崛起和彩瓷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唐  青釉瓷执壶、白釉瓷执壶

文章图片6

唐 白釉瓷执壶

文章图片7

唐 青釉瓷执壶

大约从唐代中期开始,由于人们生活需要和审美需求发生了改变,三国时期出现并风靡后世的鸡首壶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当中,取而代之的便是被当时文献称为“注子”或“偏提”的执壶。执壶器型的基本特征为喇叭口、鼓腹、肩部一侧设置流,对称的另一侧粘接有单柄,它是一种茶具或酒器。唐代执壶的流较短直,宋代执壶的流较细长而弯曲。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源自于唐宋时期饮茶风气盛行于世以及饮茶技法的改变,折射出唐宋时期政治、经济、社会的整体变革和历史变迁。

5.灰青釉钵、黑釉钵

文章图片8

唐 灰青釉钵

文章图片9

唐 黑釉钵

钵,形状像盆而较小的一种陶制器具,用来盛饭、菜、茶水等。一般泛指僧人所用的食器,一钵之量刚够一僧食用,僧人只被允许携带三衣一钵。钵是梵语“钵多罗”的省称,又称“应法器”、“应量器”、“钵盂”。

在佛教律制上,“钵”有“体、色、量”三事相应。其一,它的“体”质只准使用“瓦、铁”塑铸,不得使用“金、银、铜、琉璃、摩尼、白蜡、木、石”等,故钵体质粗;其二,它的“色”彩四分律限为黑赤两色,五分律限为黑、赤、灰色,不准熏染他色,故钵以灰黑色为主,令其不起染心。其三,钵的容量,《四分律》说:“大者可受三斗、小者可受半斗、中者比量可知。”根据唐代的量法,应是一斗至五升之间。

二、展览意义

本次展览的文物映射了唐朝时期的众多文化。如唐三彩蕴含的是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兴起的厚葬之风,上自王室成员,下至士大夫阶级乃至平民百姓,都流行以唐三彩釉陶器陪葬。唐朝对外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反映在瓷器领域,便呈现出姹紫嫣红的釉色。如本次展览的两件唐代执壶,为唐代执壶类的典型器物,对于我们认识、理解唐宋时期的茶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唐代是我国茶文化形成的重要时期,制定出了我国最早的关于茶叶征税及买卖的法律条文(即茶法),涌现出了一大批与茶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宋代点茶技法不仅继承了唐代开创的茶文化内容,而且能够根据所处时代需求加以创新改进,使其焕发出了独特的时代风采,同时开启了元明清时期茶文化乃至瓷器文化新的发展方向。如唐邢窑白釉葵口盏托,既反映了当时北方制瓷业的高超技艺,又折射出聊城与其他省市之间的文化交流。如唐海兽葡萄镜,体现了唐朝匠人们不拘一格的创新意识。如唐灰青釉钵、黑釉钵,有助于人们了解佛教文化对当时人们生活的影响。

唐朝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领先,民族和睦,对外交流频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政策使大唐站在了世界文明的顶端,“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大唐的繁荣吸引了当时众多国家的商人、使节、僧侣及留学生等纷至沓来,学习借鉴唐文化。相对而言,山东省考古发掘出土器物唐代以前的较多,而唐代器物较少。聊城出土的这批唐代器物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丰富了山东省唐代考古资料,对于研究聊城乃至山东当时的经济、文化、风俗等具有重要意义。

“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中秋佳节,不少游客畅游古城,东昌府区博物馆对面的美食城吸引了众多的观众,据统计三天假期有近千人来到东昌府区博物馆感受了大唐时期聊城的一度繁华。“希望小屋”等各种社会组织也来到博物馆开展研学活动,充分展现了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让我们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继承优秀文化基因,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富强的中国梦而奋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