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吟水浒之五十——“熝豆腐”与“爊豆腐”

 老龙子的资料夹 2021-06-02

“熝豆腐”与“爊豆腐”

《水浒传》小说第三十九回描写:戴宗去东京太师府送信,途经朱贵酒店,戴宗道:“我却不吃荤腥(有的版本作“荤酒”),有甚素汤下饭?”酒保道:“加料麻辣熝豆腐如何?”戴宗道:“最好,最好!”酒保去不多时,熝一碗豆腐,放两碟菜蔬,连筛三大碗酒来。

这一段描写中的“熝”字,有的版本作“爊”;多数版本注释的读音为“āo”,各别版本注释的读音为“lù”,亦不相同。我查了手头的二十余种《水浒传》小说,发现一些情况:

一、大多数版本印作“熝”:1、作家出版社1953年出版的《水浒》七十一回本;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出版的《水浒全传》(共三卷120回);3、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的百回本《水浒传》(三册);4、天津古籍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百二十回本(两册)5、岳麓书社2006年6月出版的《金圣叹批评本》(七十回两册);6、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的《水浒全传》(百二十回本两册);7、中华书局2009年出版的百二十回本(两册);8、吉林大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的百回本;9、辽海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的百回本(六册);10、凤凰出版社2012年3月出版的百回本。
    二、岳麓书社2010年出版的百二十回本(两册)印作“爊”。

三、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的《水浒全传》(百二十回本两册)中把“熝”字的读音注作“lù”(第328页)。

四、有的版本删掉“熝”字,把这一段改做:“我却不吃荤酒,有甚素汤下饭?”酒保道:“加料麻辣豆腐如何?”戴宗道:“最好,最好!”酒保去不多时,一碗豆腐,放两碟菜蔬,连筛三大碗酒来。

作这样处理的有:1、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5年8月出版的百二十回本(无障碍阅读“典藏版”);2、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百回本(无障碍阅读升级版,金圣叹精评本,足本无删减版)。

关于“熝”与“爊”字的读音与解释,我查了工具书,结果如下:

《现代汉语大词典》(六卷本,第2506页)中有“熝”āo,解作:1、一种烹调法。近似现在的“卤”菜法。2、放在微火上煨熟。3、用同“熬”。《现代汉语大词典》(第2510页)中有“爊”āo,解作:1、埋在灰火中煨熟。2、用文火久煮。

《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七卷第230页)中有“熝”āo,解作:一种烹调法。近似现在的“卤”菜法。引有《水浒传》小说“戴宗送信”一节。《汉语大词典》(七卷第311页)中有“爊”āo ,解作:1、埋在灰火中煨熟。2、用文火久煮。3、炼。有“爊炕”、“爊煎”。

《现代汉语词典》(第13页)中有“爊”āo ,与《现代汉语大词典》(第2506页)中的“熝”字第二、三解相同。

以上三种工具书中都没有读作“lù”的“熝”字。
    综合以上情况,我有如下感想:

1、“熝”字与“爊”字是同音近义的两个字。“熝豆腐”与“爊豆腐”应该是一个意思。

2、“熝”与“爊”的注音应该以“āo”为准确。

3、删掉小说中“熝”字而敷衍了事,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更何谈“典藏版”与“足本无删减”?由此可见版本的编辑质量。

  咬文嚼字是一件苦差事,我们再说一点轻松的话题。据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汴京矾楼前马行街有“段家爊物”店铺,可见“爊”(熝)作为一种烹饪方法在当时已经流行。熝豆腐不论是在宋代,还是现在,都是人们喜欢的菜肴。我们家里吃红烧鱼或者酱焖鱼,剩下的一定不要扔掉,买一块豆腐,和剩下的鱼放在一起熬着吃,味道非常好。豆腐兼纳百味,它可以与许多食物放在一起熝(熬)着吃。现在饭店里面的砂锅炖豆腐,也很受食客欢迎。其实那“炖豆腐”和 “熝豆腐”应该是非常近似的烹调方法。

补充:《关于“熝”与“爊”字的新发现》

2019年6月20日,我发了一篇博文,对于《水浒传》小说第三十九回中描写的 “熝豆腐”与“爊豆腐”进行咬文嚼字。

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注释本《水浒传》小说,把“熝”字注释为“lù”(第328页)。对于这一点,我总觉得大众文艺出版社的老师们应该有一定的根据。
    在“搜狗拼音输入法”中,将“爊”字的注音作“
āo,而将“熝”的发音作“lù”和“āo两存。
    这些情况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再查工具书。我手里有一部中华书局1978年10月出版的《中华大字典》(全二册,编成于1915年),编者声明,“校正了《康熙字典》的错误两千多条”。可见是在《康熙字典》的基础之上编撰的。其中第938页有“熝”字,标明:“卢谷切音,鹿屋韵,炼也。”该字典第948页有“爊”字,标明:“於刀切音,鏖豪韵,温也。”
    再看《康熙字典》,上海书局1985年12月出版的《康熙字典》第750页有“熝”,标明:“卢各切音,禄,炼也。”其中的“各”疑为“谷”之误。该字典第757页有“爊”字,亦从刀切音,作鏖。
    在这两种字典中,“熝”与“爊”不同音。“熝”发“lù”音;“爊”发“
āo音。我想,大众本和“搜狗拼音输入法”把“熝”的发音作“lù”,应该是根据上面两种工具书。
    然而问题又来了,《现代汉语大词典》(六卷本)和《汉语大词典》《十三卷本》是当今中国流行的大型工具书,《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是遵照国务院《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为确定现代汉语的词汇规范而编写的,也是当今流行的比较权威的工具书。在以上这三种工具书中,“熝”与“爊”同音,均作“
āo。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熝”字的发音由“lù”变为“āo了呢?这应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后的事,盼有知道这件事来龙去脉的老师能够为我指点迷津。
    打油一首附后:

引经据典老雕虫,嚼字咬文白首翁。
欲借新诗呈亮眼,明师至论盼真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