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走在历史缝隙的医家(7):扁鹊

 人老颠东 2021-06-02
7、扁鹊

汉代造像石中的鸟形扁鹊,代表着扁鹊神人一体



在汉代以前,扁鹊就已经被神话了。
《史记》是第一个为扁鹊去作传的。而为扁鹊作传,史迁的想法多半是出于为方技类的医家树名,而起因则由于汉文帝与仓公的一番问难。就连刘向、刘歆等校秘府书籍时,也不可以摆脱扁鹊的影响,其背后的原因,恰在于汉代最好的医生仓公传承的是扁鹊的医书。而且这些书,也借助一次对仓公的量刑和之后文仓的问难,而收入了秘府。从而改变了医学之前都是秘密传承的历史,而作为一类书籍以官学的面目出现了。

对于《史记》中关于扁鹊的陈述,我们之前已经讨论地非常详细了,这里想补充的是散在在其他文献中的扁鹊,以为我们更好地勾勒出一个扁鹊的形象。


《史记.高祖本纪》讲述了汉高祖刘邦的一生,但他最后却死于自己坚持不医治所受的箭伤。
汉高祖刘邦当然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但到了有伤却不肯治的地步是出于什么心理,很难让人理解。
那是他在讨伐自己之前分封的各路诸侯最后一仗时的事情了,讨伐的对象是九江王黥布,黥布的本名叫做英布,在秦朝时因触法而受了黥刑,之后就加入了项羽的部队,项羽兵败,他就又归顺了刘邦,于是刘邦封他为九江王。之后又讨伐他。事实上,刘邦不是“安得猛士守四方”的人,而是一个对这些曾经和自己一起打天下,或者归顺的外姓王们一个也不放心的人,他最后的时光几乎都是在讨伐这些人的道路上。讨伐黥布的时候,他受了箭伤,吕后请来了医生为他诊治,医生说可以治好,可刘邦却说,“吾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此非天命乎?命乃在天,虽扁鹊何益?”于是不肯让医生为他治疗,相反给了医生五十金就打发他走了。之后他很快就不行了,于是不得不与吕后商量后事。吕后问他,万一他死了,辅佐天下的人可以选谁?
刘邦先提到了曹参,又提到了王陵,又提到了陈平,又提到了周勃,还一一指出了他们各自的优点和不足,吕后问他们之后呢?刘邦毫不客气的说,“那之后,你也管不着了。”
我怀疑刘邦不是不想治病,而是疑心病已经使得他最不放心的就是这个枕边人吕后了。他恐惧吕后会利用看病来害他,因此听说自己的伤能治,便宁肯听从天命也不肯让那个医生为他治疗。
不过刘邦提到了扁鹊,可见在他的心目中,最好的医生就是扁鹊了。这在汉代已经是公认的了。


事实上早在先秦,人们就已经把良医与扁鹊等同起来了。
深受秦嬴政赏识的韩非子,在他的书中除了引用了《扁鹊见蔡桓侯》的故事(在史迁的笔下改为《扁鹊见齐桓公》),也就是那个讳疾忌医的典故,他还在《安危》这篇文章中说:
“闻古扁鹊之治其病也,以刀刺骨;圣人之救危国也,以忠拂耳。刺骨,故小痛在体而长利在身;拂耳,故小逆在心而久福在国。故甚病之人利在忍痛,猛毅之君以福拂耳。忍痛,故扁鹊尽巧;拂耳,则子胥不失。寿安之术也。病而不忍痛,则失扁鹊之巧;危而不拂耳,则失圣人之意。如此,长利不远垂,功名不久立。”
这里韩非子笔下的扁鹊还是一个擅长“以刀刺骨”的外科医生。
前文,我们说过了《战国策》里扁鹊为秦武王治病的故事。这里不再重复。

在庄子一派伪造的《列子.汤问》中以寓言的方式,讲述了扁鹊能够换心的医术。那是一篇充满神话色彩故事的文章。
鲁公扈赵齐婴二人有疾,同请扁鹊求治。扁鹊治之。既同愈。谓公扈齐婴曰:“汝曩之所疾,自外而干府藏者,固药石之所已。今有偕生之疾,与体偕长,今为汝攻之,何如?”二人曰:“愿先闻其验。”扁鹊谓公扈曰:“汝志强而气弱,故足于谋而寡于断。齐婴志弱而气强,故少于虑而伤于专。若换汝之心,则均于善矣。”扁鹊遂饮二人毒酒,迷死三日,剖胸探心,易而置之;投以神药,既悟如初。二人辞归。于是公扈反齐婴之室,而有其妻子,妻子弗识。齐婴亦反公扈之室室,有其妻子,妻子亦弗识。二室因相与讼,求辨于扁鹊。扁鹊辨其所由,讼乃已。

在故事中,扁鹊用麻药(毒酒)迷倒了两人,将两人的心脏更换了过来,目的是平衡两人各自天生的性格缺陷,结果两人不仅心脏被换了,连记忆也被换了,于是各自都以对方的家为自己的家,老婆当然不肯接受,于是还闹出了官司,结果多亏扁鹊说明了真相,才欢欢喜喜的过上了又换思想,又换老婆的生活。这实在是一篇妙极的小说。

先秦属于黄老一派的著作还有《鹖冠子》,在其中《世贤》一篇中也讲了一个扁鹊的故事:

卓襄王问庞暖曰:“夫君人者亦有为其国乎?”

庞暖曰:“王独不闻俞跗之为医乎?已成必治,鬼神避之,楚王临朝为随兵故,若尧之任人也,不用亲戚,而必使能其治病也,不任所爱,必使旧医,楚王闻传,暮【害咸】在身,必待俞跗。”

卓襄王曰:“善。”

庞暖曰:“王其忘乎?昔伊尹医殷,太公医周武王,百里医秦,申麃医郢,原季医晋,范蠡医越,管仲医齐,而五国霸。其善一也,然道不同数。”

卓襄王曰:“愿闻其数。”

暖曰:“王独不闻魏文王之问扁鹊耶?曰:'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为医?’扁鹊曰:'长兄最善,中兄次之,扁鹊最为下。’魏文侯曰:'可得闻邪?’扁鹊曰:'长兄于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于家。中兄治病,其在毫毛,故名不出于闾。若扁鹊者,镵血脉,投毒药,副肌肤,闲而名出闻于诸侯。’魏文侯曰:'善。使管子行医术以扁鹊之道,曰桓公几能成其霸乎!’凡此者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故良医化之,拙医败之,虽幸不死,创伸股维。”

卓襄王曰:“善,寡人虽不能无创,孰能加秋毫寡人之上哉?”

这就是很多人津津乐道的扁鹊三兄弟的来源。
这里庞暖不仅提到了扁鹊,也提到了上古的名医俞跗,庞暖借这两个人的故事要说明的是,治理国家不仅要寻求能够医治国家问题的人,如同得了病要找名医一样,而且指出真正的良医是能在疾病还未出现时就化解为无形的人。这就是能够“不病病,治之无名,使之无形,至功之成,其下谓之自然。”也是老子的主张。

到了汉代,引述扁鹊几乎成了谈论治国理政最常用的典故:
陆贾《新语.术事》里面说,“故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
又在《资质》一篇中讲了一个信巫不信医的故事:
“昔扁鹊居宋,得罪于宋君,出亡之卫,卫人有病将死者,扁鹊至其家,欲为治之。病者之父谓扁鹊曰:'言子病甚笃,将为迎良医治,非子所能治也。’退而不用,乃使灵巫求福请命,对扁鹊而咒,病者卒死,灵巫不能治也。夫扁鹊天下之良医,而不能与灵巫争用者,知与不知也。故事求远而失近,广藏而狭弃,斯之谓也。”
史迁也说过扁鹊有六不治,就有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的话,《内经》里也有重复。

此外,贾谊《新书.大都》中说,“失今不治,后必固疾。后虽有扁鹊,弗能及也。
《淮南子.人间训》中说,“患治而后忧之,是犹病者已惓而索良医也。虽有扁鹊俞跗之巧,犹不能生也。还在《泰族》一篇中提到:“所以贵扁鹊者,非贵其随病而调药,贵其擪(yè)息脉血。”强调了扁鹊最受到人们佩服的是他的脉诊之术。
杨雄在《解嘲》中说,“子之笑我玄之尚白,吾亦笑汝之病甚,不遭俞跗、扁鹊,悲夫!
而王充更是喜欢以扁鹊说事,《论衡》中《恢国》中说,“是故微病恒医皆巧,笃剧扁鹊乃良。”《别通》中说,“故血脉不通,人以甚病。夫不通者,恶事也,故其祸变致不善。是故盗贼宿于秽草,邪心生于无道。无道者,无道术也。医能治一病谓之巧,能治百病谓之良。是故良医服百病之方,治百人之疾;大才怀百家之言,故能治百族之乱。扁鹊之众方,孰若巧之一伎?”《薄藏》中说,“孝子之养亲病也,未死之时,求卜迎医,冀祸消、药有益也。既死之后,虽审如巫咸,良如扁鹊,终不复生。”《治期》中说,“夫贤君能治当安之民,不能化当乱之世。良医能行其针药,使方术验者,遇未死之人,得未死之病也。如命穷病困,则虽扁鹊末如之何。夫命穷病困之不可治,犹夫乱民之不可安也。药气之愈病,犹教导之安民也。皆有命时,不可令勉力也。”《定贤》中说,“良医能治未当死之人命,如命穷寿尽,方用无验矣。故时当乱也,尧、舜用术不能立功;命当死矣,扁鹊行方不能愈病。
所以,有汉一代,医者未有如扁鹊之名闻天下者,地位之崇高了。说他是神医一点的也不为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