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字桥,我找到了最纯正的江南

 麦秸工作室 2021-06-02


有这样一座桥,静静守候在风雨里,听桨声欸乃,看尘世喧嚣。

桥身斑驳,树影阑珊,仿佛迟暮老人,走过沧桑。

阳光洒落,车来人往,又似孩提少年,充满生机。

这里是绍兴。

这里是八字桥。


视频由绍兴广电潘涛提供



品读

李悦(山东游客)

   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北方人,我十分向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怀揣着对江南的热爱,我一人背包独行,由北向南寻找“江南”。

  我由山东南下,一路过苏、沪,进入浙江,在几座城市休憩游玩,却似乎没能找到那最质朴的江南。就在有些怅惘时,我来到了绍兴。

  初来绍兴,只觉得这是一座干净而又文明的城市。行走城区之中,马路宽阔洁净,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我走走停停,寻找美景。

  兜兜转转之中,我走过绍兴许多地方,但直至走到八字桥,我才突然发觉绍兴这座城市就像是一坛老酒,绕肠千回,让人唇齿生香。

  八字桥,状如“八”字,造型独特奇妙。桥下是碧水潺潺,桥上是清风徐徐。桥上倚栏而望,水天交映,景色怡人。

  八字桥所连接的河流两岸,是颇有年份的居民区。一群生活在这里多年的老人,环坐一起,用绍兴独特的方言闲谈。我看见老人们虽鬓发斑白,却幸福溢在脸上,心里也颇多感慨。这种场景尽管平淡,却突然让我觉得原汁原味。我脑海中突然觉得,绍兴不仅仅是西施的祖国都城、鲁迅的故里、周恩来的祖籍地,更是拥有寻常巷陌、悠然自得的一座城市。相比我之前去过的很多古镇、水乡,这里才拥有特别纯真的民俗民情,这里才是特征鲜明的江南水乡。 

  然绍兴之美,不仅美于景,亦美于心。一人独行,拍照留念相对有些不便,然而迎面走来的戴着红袖标的社区工作者,却让这个问题迎刃而解。他们语言文明,热情朴实,这着实让我更加感动。我看不够这里的风景,于是伏身于一处石板之上,希望把这一切美好记录下来。写作正酣,背后出现一和蔼老伯。他见我蹲在路边便回家取板凳给我。交谈之中,才知道老人听力有障碍。我们以纸笔沟通,相谈甚欢。临行之前,老伯应邀与我合照,这给我留下了更加美好的印象。   

  绍兴这座城市,让我感受到了江南的风光。我很难找到合适的词语来进行形容,如果可以,我只想哪儿也不去,就坐在八字桥的河边,听听虫鸣,闻闻花香,看看蓝天白云,碧水流淌,就这样静静地感受如画的风景和淳朴的江南民风。


诗歌品读

夜走八字桥

          黑麒

登上静卧河埠头的石桥

便攀上瞭望身前背后苍汒的高台

渐渐於塞的河道上  夜风

吹来八字桥千百年前的呼吸

贸然扰它  我有些惶惑

一座古老的石桥  气娴神定

比乘晚凉的居民静溢

会有自己的习性接纳周沿的时空

橙黄的路灯光下  八字桥显得古拙

或许每个昼夜  它都打坐反省心路历程

今夜不得不搁断思絮

感应踩踏者留到它身上的轻重缓急

我多么指望能是它等待着的有缘人

因为志趣相投  为我讲解

在烟波浩淼的越州旧貌中的功过心得

我放轻脚步  譬喻尝试

在琴键上跳跃曲调  能否应景



赏品读


八字桥

 ⊙麦秸

像极了一个蓄满髯须的老爷爷

用亘古的身躯,一路走来

以八百多年前固有的姿势

从时光的延伸处,贯穿而入

从他身上走过的每一串足印

都一一做了摘录

比如,嘉泰三年的某一天

一群匠师察看地形,一个王朝将要北进

今夜,一个醉酒之人

从厚厚的史籍中走来,席地而卧

对着古运河的最后一截,遥望

南宋的风云万变

一顶昏黄的灯顶着巨大的黑幕

乌篷像黑鸟一样低垂,欲睡

桥洞上伸出的一抹抹丛绿

夜风泛着心绪

一些黑色的铁片链接着桥栏

纤绳勒过的印痕,说着曾经走过的欸乃

八字桥,就像老爷爷身上的一副石担

用时光的延续,挑起历史


广宁桥

身旁的这棵树,和你

背负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

要用钢管才能撑起整个树冠

以至于每一个途经之人,都要在此驻足

一座从绍兴四年伸出的单孔桥

操着南宋的官话,背手而立

见证过漕运的兴盛,在王朝的翻页中

目睹了太多的耕稼之苦

房顶上的檐角,被夜的眼帘压低

一盏站在梦境之外的灯火

映衬着一个,携酒赶路的身影

却在夜色中为你停驻

开始触摸,在你斑驳的身上

与一段渗入时光的皱褶产生联想

从桥缝里探出,关于一株草的存活

是如何一寸寸地生长

或者夜话,和身旁的这个人

和不远处的那盏灯

还有桥堍那棵低垂的老香樟树

只是要讲述的实在太多了

在你经年的脉络中,捡拾一截

关于广宁桥的前生,关于集资建造的记载

旧时光的倒影下,桨橹声中

听这个驻足之人和它们的交流

 


居民自制小册子,向游客推介八字桥

来源/绍兴晚报

近日,在越城区八字桥脚,从山东来绍旅游的李先生,握着桥边居民谢万祥的手,连声说谢谢。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谢万祥自编了一本介绍八字桥的小册子,送给向他询问八字桥历史典故的游客李先生。
   自八字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后,家住八字桥边的谢万祥发现,前来这里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谢万祥就碰到不少游客问他,“此桥为何叫八字桥?”因为听力不佳,也不会讲普通话,谢万祥常常不能圆满地解答游客的提问,游客也只能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告辞。久而久之,这就成了谢万祥心中的一大憾事。
   如何才能让游客全面地了解八字桥的前世今生呢?为此,谢万祥想方设法收集了不少有关描写八字桥的新闻材料。其中有八字桥历史街区申遗成功后,《绍兴晚报》所刊登的新闻报道;晚报记者整理成文的征文稿;有在绍的诗人麦秸撰写的散文《在八字桥上寻找南宋》和诗歌《八字桥》;还有山东游客李悦的游记《八字桥,我找到了最纯正的江南》等等。谢万祥把这些新闻报道和诗歌等,自费去复印店印了数十份,装订成册,送给游客。
  “游客们收到我送的小册子,看了之后,对绍兴的世界文化遗产八字桥和地方风土人情就会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谢万祥说,目前他已送出十余册自制的小册子,这些游客有来自山东的,也有来自宁波、余杭等地的,有的游客还和他成了好友,一直保持联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