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红色故事” 征文 | 战火中的“济教院” | 作者:茹书贞

 大河文学 2021-06-02



凡发表于大河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等大河文学融媒体矩阵平台。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学投稿邮箱:dahewenxue@126.com



抗战的烽火早已远去,可战火中的故事至今仍在玉川大地流传。
“七·七事变”,日寇铁蹄蹂躏中华。沦陷区,国破家亡,生灵涂炭,学校停办,失去家园父母的孩子,无家可归……
国之危难,民不聊生,惨不忍睹。总有仁人志士,担其责任,去为国分忧,为民解难。
1938年8月,济源几位忧国忧民的绅士席光国、郑永亮、李钟宣、李宗鸿等利用政府部分赈灾款创办了“济源难童教养院”(下称“济教院”),院长梁永泰,副院长李德英。收容济源及周边温、孟、沁、博、武等县10-12岁的难童,让他们有饭吃,有书念,不再流落街头。
何处放书桌
办好“济教院”得有好老师。学校将有爱国抗日情怀、学识渊博大学或高师毕业、有为国育才持有爱心的青年才俊聘为老师。校址选在远离战火,便于隐蔽,能放平静书桌的寨河张庄村。至此,“济教院”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诞生了。
1939年旧历新年刚过,乍暖还寒。收容的难童在济源县城集中,再由老师带着一队队、一群群衣衫褴褛的孩子,徒步近五十华里走进太行山深处的张庄村,开始新的生活。
当年大韩村有一杜姓作琦,童年读过新式学堂,能写会算,心底善良,乐于助人,和校长李德英又是亲戚,被招为后勤管理。凭这一关系,村里不少人家只要能攀得上的,符合条件都把孩子送进了“济教院”,前后多次共三十余人。
学生依年龄,文化基础分为1-6个年级,半工半读,课程有语文、算术、自然、地理……年龄稍大,还学缝纫编织,帮建校舍……学生睡地铺,没有教室,每人只有一块长2尺宽1尺便于携带的木板、一个马扎,常在野外上课。虽条件艰苦,可有饭吃,有衣穿,有书念,校园里充满了生机!
1941年春学校突遭日寇袭击,没建好的校舍被夷为平地,老师护着学生,惊慌下山,暂住铁岸村。学校又选址县城西南方向的王虎村。
学生们多么渴望能在平静没有惊恐的环境中读书,可在那个年代,这是奢望。当年6月的一天,残无人道,令人发指的日本鬼子,火烧王虎寨,又血洗王虎村。学生纷纷躲到乡下避难,无家可归的学生随老师躲进丘岭深处的五大沟。
无奈,学校又决定渡河南迁。
黄河之水天上来,又遇夏季涨水,风高浪急,让还是一群娃娃的学生横渡黄河,谈何容易。天无绝人之路,在杜八联的协助下,师生们冒着生命危险,历时半月有余,将300余名学生一批批送过黄河,安全到达目的地——孟津县的狮子营。
1942年夏天,日军由东向西进攻,狮子营又不安宁了,学校决定继续西迁。学生们肩扛背包,夜间徒步数十里,来到洛阳火车站乘车到渑池县崇村。学校在此一年有余,日寇进攻洛阳,战事吃紧,学校不得不再次西迁。
1943年,学生们先坐火车,又肩扛行里步行百余里到达灵宝,前方要过潼关。潼关对岸有日军把守,为安全计,行路期间,学生们换乘铁皮车,准备夜撞潼关。夜幕降临,关掉车灯,车厢里鸦雀无声,向对岸驶去,谁知车行至桥中心,桥对岸日寇炮楼里突然喷出火光,机枪子弹打得车厢砰砰作响,同学都吓得出了一身冷汗,火车开足马力,疾驶对岸,幸好设有伤亡,最终来到了秦岭北侧太白山脚下的陕西省岐山县高店镇。
这里是抗日后方,条件稍有好转。可在那战争年代,学校收容能力有限,已容500名学生的“济教院”人数还在增加,为此,学校安排年龄稍大身体条件好的学生到青海、新疆求学。新疆,路途遥远,路况不佳,赴疆一路学生,正值冬季来临,天气寒冷,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历时一月有余,不少同学手脚冻烂,不能行走。
中华之大,为寻觅一处能放书桌的地方,当年的孩子们,不惧艰辛生死,在老师带领指引下,由故土济源启程,千里辗转孟津、洛阳、渑池、陕西、青海、新疆,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心中的梦想。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当年的孩子们是怎样在千里跋涉中求学的。今天,八十个春秋己逝,不少人已经离世,当打开他们的《回忆录》,看到当年的孩子们在寻梦路上付出的艰辛,忍受的磨难,吞咽的辛酸,不能不令后人感叹!
浓浓师生情
生不逢时,论为难童,可他们走进“济教院”,恰逢一群优秀的老师又是幸运的。这些老师,不愧民族的优秀子孙。民族危亡之际,怀揣“教育救国”之志,一腔热血地投入到教育祖国后代的洪流之中,去培养惨遭蹂躏的祖国未来——济源难童。
在“济教院”,老师们一面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一面又当爹当娘,照顾孩子们的起居冷暖,吃喝拉撒。有志的孩子们,也不负在苦难岁月中难得的平静环境,感恩老师,自强自律,相互帮助,刻苦读书。多少年后,当年的学生还在《回忆录》中说:“老师,我们的第二爹娘。”“老师待我们如同父母。”“我的古文字功底是在'济教院’打下的。”学生们在这里学做人,学知识,学本领,在苦难的岁月中慢慢成长!
请看下面几个镜头:一次李德英院长见来找他的两个学生饥肠辘辘,连忙掏钱让他俩去街上吃饭,谁知,刚到手的油饼被两个讨饭“不可再夺回”地抢走了,李院长知道后,又掏钱让他俩再上街填饱肚子。
一天夜里,三年级男生归寝发现少了一人,任课老师闻之,立即连夜组织全体老师和部分学生四处找寻,直到第二天中午也没见到学生踪影,老师焦急万分:学生来到这里,若出意外,咋向家人交待!第二天下午,该生在校园里出现了,级任老师又喜又气,问清缘由后,这位学生吃了几个板子,后来这位学生回忆说“板子打在学生手上,疼在老师身上”。
有一个年级,一个男生身上生了疥疮,行走不便,影响学习,任课老师看病情,把脉相,开出药方,让去某村买药。谁知取完药后,老板分文未收,后来得知药店是老师家父开的。
学校迁至渑池崇村,是学生们生活最困难时期,常常缺菜断粮;迁至陕西高店镇,各种疾病接踵而至。因此,不少学生留下终身残疾,还有的被病魔夺走了生命……孩子们在最困难时候往往会想家乡父母亲人。当年在“济教院”读书,因眼疾双目失明,今已92岁高龄的王庄村原德刚老人回忆说:“那时,从离家那天起,就没和父母通过信,又听说河南闹灾荒,父母是在逃荒路上,是死是活都不知道呀,想家人也没办法!”
那亲人是谁呢?是老师、保姆、同学。在最困难的岁月里,老师、保姆、学生同住一块。老师们一边教书,一边如同父母般呵护着孩子们。吃不饱时,老师带孩子们到山坡田间,采集树叶野菜,回来煮煮填饱肚子;生病了吃病号小灶;有的学生患病西药治不好,老师用“挑羊丁”的土单方,把不少学生从死亡线上夺回。
在那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中,师生之间,情意浓浓,亲如家人,爱心,充满校园各个角落。学生们始终热情不减,乐观向上,同困难病魔斗争,去获取知识,锻炼成长。
老师们为了心中的理想和这些战时的难童,祖国的的未来,收入不高,依然数十年如一日,坚守岗位,直到“济教院”停办。如杨承武老师等。更有甚者,倒在了西迁的路上,倒在了为之奋斗的岗位上……为了孩子,为了祖国的未来,他们献出了青春才华、年轻的生命,今人闻之,无不潸然泪下!
多年以后,学生们对当年的老师依然感激不尽,时常怀念。1995年金秋时节,当年的难童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老人,他们从四面八方回到故土相聚,将凝聚心头的怀念,从笔尖流出,汇聚成《难忘的岁月》回忆录。当惊悉老师代表李德英院长与世长辞,又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世界各地来参加追悼会,为老师送上最后一程。为彰其功,又勒石记之!
战火淬成钢
“济教院”,抗战烽火中诞生的学校。
跨进校园的学生,都亲眼目睹了日寇对民族的蹂躏,国人的欺凌,幼小的心灵中都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学生跨进校园的第一天起,语文老师教的第一节课是《抗日三字经》:“弟子规,抗日訓,全中国都遵循。七月七,轰宛平,芦沟桥,动大兵……”而后,才开讲传统的、经典的中国文化……
体育老师更实际,在校组织童子军。体育课上,演练架设浮桥、救护伤员、防空常识……     
音乐老师上的第一节课,教学生唱《将抗战进行到底》歌曲。后来学校有了手风琴,又聘了女师毕业的音乐老师,学校组织了合唱队,从此,《义勇军进行曲》《到敌人后方去》《保卫黄河》……抗日歌曲响彻在校园上空。学生们演抗日话剧,作抗日演讲,老师不适时机的向学生作时政报告……
这歌声,这陈词,这演讲,这报告,都在学生们耳边回响,胸中激荡。学生们受到了血与火的洗礼,在战火中淬炼成钢。
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华民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也到了最有希望的时候。这些都铸就了学生们对民族的热爱,国家的忠诚。“刻苦努力学习,立志报国”成了学生们的共同理想。一位五年级学生,在抗日演讲会上发出了“驱逐日寇,在我学子”的呼喊!
“济教院”,济源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它于抗战烽火中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夕落下帷幕。历时十载,完成使命,为国育了才,为民解了难,将名垂济源史册!
“济教院”,济源教育史上一座丰碑。正是那些忧国忧民的仁人志士,“教育救国”青年才俊的责任担当,才使得民族危难之际的济源基础教育没有停办,济源的人才培养设有中断,保证了中华民族的后继有人。今天,人们记之,念之,只为传承精神!
“济教院”,济源人才的摇篮。战火十年间,育人一千三。新中国成立之初,这些抗战中的难童,成了新中国的栋梁。这些人才,走进了科研院所、医院学校、工厂矿山、军营哨所,有的成了省地县各级领导,他们奋战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的战后恢复繁荣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力量!
“济教院”中,矢志“育人救国”的青年才俊、淬炼成钢的莘莘学子,他们,不愧为民族的优秀子孙,在民族存亡之际共同奏响了“教育救国、立志报国”的壮丽凯歌,这歌声至今仍在玉川大地上空回响,歌声中的爱国情怀,报国精神必将影响世代后人!

作者简介:茹书贞,退休教师,文学爱好者,一心跟党,夕阳洒余辉。 


监制:孔繁茹  李四海
审核:刘帆
责编:王广厚  姜燕
编辑:陈丽  李永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手机:13849531938;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