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大校庆日记忆 如何考上北大

 象忆图书馆 2021-06-03

        今天是北大校庆日, 尽管不是北大建校的日子,但确是对中国有深远影响的"五四运动"的时间,而“五四”时期,北京大学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于是1953年将这一天定为了校庆日.

        我2000年进入北京师范大学就读本科, 2004年通过考研, 考入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016年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工作, 这三所学校都已有百年历史, 北大与华农今年还迎来了120年华诞。三所高校在某些方面都堪称在中国首屈一指,名气最大的自然是北大,是万千学子情牵梦萦的所在。

       从北大出来的人才数不胜数,他们在各个领域大显身手,令人感叹北大真是塑造人才的摇篮。但真是如此么?还只是因为潜在的人才以更高的比例进入了北大而已?《清醒思考的艺术》的作者认为是后者,并命名为游泳选手的身材错觉。游泳选手之所以身材一级棒,并不是因为通过游泳塑造出来,而是因为只有很好的身材才能成为一流的游泳选手。

       同样,北大毕业生卖猪肉成为新闻,北大师生作奸犯科成为热点,也都是因为北大的光环、标签带来的偏见。一名学生成为北大学子说明了许多,但不能传达的差异更多,仅以标签去看人节约认知成本,但更可能谬以千里;仅以标签而自居,可以给人带来荣誉与骄傲,但绝不是第一流的荣誉与骄傲。

         今天听《卓老板聊科技》,谈到清朝120个赴美留学生,他们中因为各种因素,只有两位拿到了美国大学的学位,其中一名是詹天佑。有听众问是否那些肄业生也对中国历史进程发生了重大影响?答案是肯定的,卓克的视角更是让我受到启发,他说在他看来,重要的是这些人是否带来了差异化的信息。在那个时代,那些肄业生带来了大量差异化的信息,历史也证明他们成了许多领域的栋梁之材。将卓克的观点扩展,一段人生经历,对一个人的意义也可以从是否给其带来了差异化的信息来衡量。或者简单说,那段经历是否改变了你?当然最好是好的改变。而好与坏的影响有时难于马上说清,所谓风物长宜放眼量。       

                            风物长宜放眼量

       讨论完北大标签的影响,我们接下来讨论大家喜闻乐见的问题:

如何考入北大?

        我读中学的时候,市面上就充斥着《如何考入北大清华》《状元教你学习方法》。时过二十年,高考内容、科目都大有变化,状元更是一批又一批,而这类书籍仍畅销不衰!

       我当时就买了一本,现在犹记得看完后踌躇满志,热血沸腾,下定决心要更努力!  当时书中一个道理,现在仍记忆犹新:你或迟或早会意识到,自己不是天才!这确实是大概率的事实,所以进而自然的推论是要在考试竞赛中胜过他人,只有更努力,或者方法更高效。

        当时的我对于高效学习方法远没有达到自觉自知的程度,无非就是随着大流,在应试的道路上随波逐流。我觉得自己当时做的最好的一件事是放学后绕着操场跑个十圈,从而缓解压力,平复情绪。

       我中学的学业表现可说优秀,难称卓越,所以本科并没有考入北京大学。由我来谈如何考入北大,似乎不够格:)不过如何考入北大这个问题不正是学习策略的试金石么? 而这显然是我这个日课最重要的一个主题。

       记忆术与学习策略是什么关系呢?

       掌握好记忆术一定能考入北大么?

       我的答案是,记忆术是学习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掌握好记忆术未必能考入北大。

       记忆术属于认知策略,与精加工策略有最大的重合,与复述策略以及组织性策略也相关。想对学习策略有通盘的理解,推荐学习之道这本书:

        回到考取北大这件事,武志红在其心理学课做了分享,今天我找来相关的文章认真读了一番,受益匪浅,择其精要分享各位:

原文可见《武志红:高三一年足以创造奇迹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512/05/30923802_653151806.shtml

       文章既有大道理,也有小方法,我总结如下:

1,大道理是你能考入北大,是因为你坚信你能考入北大

       这叫做自我实现的预言,下面两幅图分别是戏谑版与学术版的解释

详情请看链接:https://weibo.com/p/230418610b9efe0102v3vl

自我实现的预言,关键在于对于表现的解释与理解,不同信念的人会迥然不同

       一般而言,我们的信念来自于现实。有趣的是,乐观的信念常常需要事实的支撑,而悲观或者不那么乐观的信念会无中生有,层出不穷。

       所以武志红建议我们:

“要相信你的最好成绩,因为那是你抵达过的境界。如果你相信它,那么你一定会重新抵达那里”

       悲观的信念更容易产生,有进化上的缘故,因为哪怕杞人忧天,结果也只不过白担心一场,但如果过分乐观,成了傻大胆,在进化途中可能就尸骨无存,断子绝孙。我们都是足够谨慎的祖先的后代。

       卡耐基在〈人性的优点〉里讨论,人的95%的忧虑都事后证明是想多了,但那成真的5%还是让我们印象深刻,痛入骨髓,甚至因此产生了有趣的墨菲定律。墨菲定律的原始版本如下:

      想了解其来龙去脉,可以参看链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139a5dc0100q4vz.html

      其引申版本如下:

        其产生的各种吐槽与毒鸡汤非常有趣,我先干为敬,您随意:

1、如果第一次便成功,显然你已经做错某事。

2、如果某事不值得去做,则不值得把它做好。

3、绝不记住忘掉的事,我们忘掉的事总会对我们造成伤害。

4、当一切都朝一个方向进行时,最好朝反方向深深的看一眼。

5、今天是你前半生的末日。

6、寻求单纯----然后不信。

7、教育无法取代才智。

8、要是知道自己所值几何,你就会变成一文不值。

9、寂寞是你赶不走的东西。

10、自动消失的问题会自动回来

11.别试图教猪唱歌,这样不但不会有结果,还会惹猪不高兴

12.别跟傻瓜吵架,不然旁人会搞不清楚,到底谁是傻瓜

13.不要以为自己很重要,因为没有你,太阳明天还是一样从东方升起

14.笑一笑,明天未必比今天好。

15.好的开始,未必就有好结果;坏的开始,结果往往会更糟。

16、东西越好,越不中用

17Finagle's Law(菲纳格定律)If anythingcan go wrong, it will.(会出错的,终将会出错。)

     《人性的优点》关于如何解决忧愁的问题,给出了一个方法,反映了乐观的悲观主义者的态度,这是我最欣赏,也是希望自己能践行的态度:

       当你忧虑时,不妨设想最糟糕的情况会是如何?然后接受它,再看看能够做些什么,让事情不要那么糟糕!

      面对梦想,武志红的态度是:

这个成绩改变了我对自己的预期,让我偶尔也免不了会做一下名校梦。 “这是梦,只是梦,”我常对自己说,“但想象一下又怕什么呢?!”

      想象一下,这是很强大的武器,也是成功学常常教导的要画自己的梦想板,而这也符合高效率的七个习惯中的以终为始。

       形象化有效的原因:对大脑而言,真实以及假想并无太大区别。(哈佛心理学Stephen   Kosslyn教授的研究)

       但要避免中了成功学的毒,你要记住:        

想象美好的结果,但同时亦要为了实现这个结果付出实在的努力,而不是仅仅去想象。【需要同样重视过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Shelley  Taylor做了研究)。

       做了努力,最后的结果就要交给上天来裁决,我们只是做到无怨无悔,争取最大的胜算,最后的态度我很欣赏:

"prepare,prepare,prepare,and then be spontaneous."——RichardHackman

“准备,准备,准备,然后顺其自然”——Richard Hackman(哈佛心理学教授)

        在高考的备考中,另一个准备就是让自己的生物钟与考试同步,这同样是武志红的建议,可参看链接:

武志红:调整生物钟,与高考同步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3/0606/20/938312_291098370.shtml

2,再来看小方法:考试轨道论以及换位升级思考

所谓考试轨道论就是要思考如何进入考试的轨道,琢磨考试的技巧

而换位升级思考就是把自己换到出题老师的位置,来审视如何考试答题

   听上去挺简单的,但威力巨大,我们来看看武志红的描写,写得很有戏剧性:

在离高考仅三个月的时候,这个打击很重。我非常郁闷,于是一个人到学校附近的铁路旁散步。我重新估量了一下形势,最后断定:我没有发挥好。我做数理化难题的功力,全班少有人能比,所以数学和物理的成绩没有反映出我的真正水平。语文,我读的文学类书    籍、看的文学类杂志,全班任何人都没法和我比,而且高中所有要求背的课文、诗歌,我全背过了。还有政治,我几乎整本书都背过了,考试却没及格……实在是没有道理啊!!!

但是,为什么会这样没道理呢?为什么我的知识水平很高,却考得那么差呢……
正在思考的时候,一列火车轰隆隆地从我旁边飞速驶过。因为思考得太专心了,我一开始没听到它过来的声音,于是吓了一大跳。凝视它的时候,我忽然电闪雷鸣地顿悟到:火车质量再好,也只有在火车轨道上才能跑得快,在公路上,它就跑不动;你知识掌握得再    好,也只有走上考试轨道才能取得好成绩,上不了这个轨道,你知识掌握再好也拿不到好成绩。

       从粗线部分可以看出他记忆能力不错,对于需要记忆内容的掌握更是牢固,但这并不能保证他考试的成功。他还需要其他的力量加持,最后他也找到了所需要的力量,这依靠的是他的元认知能力!

       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做的以及做的效果:

这个顿悟来得太及时了。接下来,我果断地决定,除了英语,其他所有科目都停止继续重复学习。我相信,除了英语,其他科目的知识我都掌握得非常好了。接下来,我首先要专心思考,怎么能在每一科上“走上考试轨道”。那时,我每天都写日记,内容几乎全是思考怎么考试,且一旦想到方法就立即自己做模拟题进行检验,一旦觉得不对就立即改变。 

好像差不多用了两个星期,我就对每个科目怎么考试都有了很多体会,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些体会,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梳理一遍。

这种工作的效果远远出乎了我的预料。在离高考还有19天的第三次模拟考试中,我的语文、政治和生物都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总成绩列    全班第1名。这是我高中三年第一次进入全班前10名。高考时,我仍考了全班第1名,这证明“考试轨道论”和后来的考试方法经受了考验。

      我们来梳理一下他顿悟之后的几个动作:

1,停止继续重复学习,专心思考怎么能在每一科上“走上考试轨道”

2,每天都写日记,内容几乎全是思考怎么考试,

3,一旦想到方法就立即自己做模拟题进行检验,

4,一旦觉得不对就立即改变。

5,用了两个星期,我就对每个科目怎么考试都有了很多体会,接下来就是按照这些体会,把每个科目的知识点梳理一遍。


     他这一套动作,让我想起了《原则》中的五步法:

1,Goal, 考试取得好成绩,考入名校

2,Problem, 尽管知识掌握牢固,但没有走上考试轨道

3,Diagnosis, 两个星期,绞尽脑汁思考,得出许多方案

4,Design, 设计出改进计划,立刻模拟题实践,效果好的保留,不好的扬弃

5,Doing, 依照体会进一步梳理知识

      是不是很契合?尽管武志红没有给出具体的方法,因为那因人而异,但整个过程已经有了清晰的阐述!我觉得面对高考的考生,都值得好好借鉴,尤其那些知识掌握牢固,但成绩不佳,不要陷入了低水平的勤奋!

       当然,武志红也给出了具体的方法,其实就是换位升级思考,把自己想象成出题老师:

换位思考,站到考官的角度上去思考“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这样出题”,那么,敌对的心态就会消失,考官也就不再神秘地高高在上。


如果我是出题人……


形成这个意识后,我重新站在考官的角度上梳理了一下政治课本。每到一个知识点,我都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出题人,我会怎么考这个知识点。


再就是论述题。我也产生了新想法。政治老师指导(估计当时的政治老师都会这样教育学生)说,在做论述题时,要尽可能多写,多涵盖知识点。但我一站在考官角度上,就想到,哪个考官愿意读这种答案?我断定老师教的是一种低级的考试技巧,针对的是那些没有掌握好知识的学生,而更高级的考试技巧是,用清晰的逻辑结构、简练的语言把论述题的答案写成一篇篇小作文,让考官读起来感到舒服。


当时,我甚至都达到一种“变态”的境界,能够感受到出题人是严格还是宽松,从而决定在做选择题时标准严格些还是宽松点。


这两个考试方法的效果只能用可怕来形容。二模我政治只考了50多分(满分100),三模考了83分,是全年级第1名,提高了近30分,高考仍考了80分,列全年级第2名。

       关于如何走上考试轨道,董远泰借鉴武志红的考试轨道论,给出了自己的思考,可参看链接http://blog.sina.com.cn/s/blog_614b269d0100zckt.html

       对我最有启发的是他提出的几个具体问题:

学习只是重复学习,必须停下来,思考考试方法。思考有如下几个方向:

1、思考知识点常考的地方,有什么陷阱?

2、思考考官在这次考试中的难度分布和知识点的分布

3、思考题目的材料来源是否与当年的新闻事件有关?

4、思考答案要怎样才让评卷人给高分?

5、思考这个知识点常和什么知识点结合考?

        在小方法上,武志红还用心理分析的视角提出了整体大于局部,努力必将进步,鼓励学习者不要受成绩波动的影响,我觉得这部分有些牵强,但让我想到了《一分钟超强记忆法》里对于大考的论述:

“模拟考试再怎么说也就是模拟而已,凡是与正式考试无关的,一概不要理会。只有正式考试当天才是一切!”

“要想在正是考场上发挥最佳状态,就要把成功上榜作为目标,并倒回来推算应该怎样用功,拟定一个作战日程表,胜败就完全看此一局了

“只要大考那天的成绩足够就可以了,不管它第二天变成什么样。这就是大学入学考试的本质,你已经落榜了,就必须卷土重来!

       高考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残酷战场!

3,再看看更大的道理,高考真那么重要么?学历真那么重要么?

       我的答案是对于一般人而言是的,对于一流的人而言不是!

       其实也很好理解,高考成功,获得高学历的人就一定做出了更伟大的成就么?答案是否定的。

       高考不成功,或者某一次不成功,没有取得高学历的人就做不出更伟大的成就么?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那么高考成功,高学历就会帮助某个人更成功,做出更大成就么?看《清醒思考的艺术》讨论读MBA是否应以这会帮助我们赚更多的钱作为理由,可以给我们以借鉴:

MBA(工商管理硕士)课程大打收入牌,在全世界赚足了人们的眼球。它先算给感兴趣的人听,一个MBA的收入平均会增加百分之多少。这一简单计算旨在表明,学费虽高,但短期内就会得到回报。许多人都上当受骗了。我不想硬说这些学校虚构出了这些统计数字,但它们的说法没有价值。不想拿到MBA学位的人,所走的道路截然不同于追求MBA学位的人。造成人们收入差别的理由有成千上万个,而不只是有没有MBA证书。因此这又是游泳选手身材错觉:将选择标准与结果搞混淆了。如果你考虑继续深造,请另找原因,别拿收入增长说事。

我理解作者说的是,上MBA的人多是追求高收入的人,他们比不上MBA的人收入高出多少,完全有可能是因为其金钱欲望更强,在赚取财富上花费时间更多等等更多原因造成,而不是因为他有过MBA这一段经历。

       我更想说的是,能为我们赢得高考成功,考试成功的方法,往往并不能迁移到做学术研究,发展事业,成就人生幸福等更重要的事情上。

       考试是有轨道可循的,而上述事情往往更加复杂,并没有成型的轨道可依,需要自己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往往没有必然的正确答案,有时我们甚至问错了问题,搭错了梯子。

        我最喜欢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兰彻想让朋友Raju明白,死记硬背的方法也许会让人完成学业,但会在更漫长的人生旅途不停地“搞”你,而不是支持你成长!获取成功的方法也许是把关注点从成功移开,而关注如何把事情做得卓越,真正的热爱,摆脱无谓的恐惧。这些我以为是比考试轨道论更宝贵的建议!

祝各位拥有梦想,追求梦想,梦想成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