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隐蔽的角落》VS《坏小孩》

 象忆图书馆 2021-06-03



这两天,看完了这部剧《隐蔽的角落》。

我先看了原版小说《坏小孩》,所以多了一点看剧的乐趣,对比电视剧与小说,看电视剧是如何改编小说的,比较两者的优劣。

小说里没有讲笛卡尔的故事,电视剧中反复提到这个故事,这个故事有两个版本:

前半段故事是相同的:

1650年,斯德哥尔摩的街头,52岁的笛卡尔邂逅了bai18岁的瑞典公主克里斯汀。

那时,落魄、一文不名的笛卡尔和国王最宠爱的女儿克里斯汀相遇了,几天后,他意外地接到通知,国王聘请他做小公主的数学老师。

1,童话版

公主的数学在笛卡尔的悉心指导下突飞猛进,他们之间也开始变得亲密起来。在笛卡尔的带领下,克里斯汀走进了奇妙的坐标世界,她对曲线着了迷。每天的形影不离也使他们彼此产生了爱慕之心。

在瑞典这个浪漫的国度里,一段纯粹、美好的爱情悄然萌发。

然而,没过多久,他们的恋情传到了国王的耳朵里。国王大怒,下令马上将笛卡尔处死。在克里斯汀的苦苦哀求下,国王将他放逐回国,公主被软禁在宫中。

当时,欧洲大陆正在流行黑死病。身体孱弱的笛卡尔每天坚持给她写信,盼望着她的回音。然而,这些信都被国王拦截下来,公主一直没有收到他的任何消息。在笛卡尔给克里斯汀寄出第十三封信后,他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最后一封信上没有写一句话,只有一个方程:r=a(1-sinθ).国王看不懂,以为这个方程里隐藏着两个人不可告人的秘密,便把全城的数学家召集到皇宫,但是没有人能解开这个函数式。

他不忍看着心爱的女儿每天闷闷不乐,便把这封信给了她。拿到信的克里斯汀欣喜若狂,她立刻明白了恋人的意图,找来纸和笔,着手把方程图形画了出来,一颗心形图案出现在眼前,克里斯汀不禁流下感动的泪水,这条曲线就是着名的“心形线”。

2,暗黑版

上面故事中的公主并没有爱上又老又落魄的笛卡尔。

笛卡尔确实写了许多表达单相思的情书,但根本不需要国王来阻止。

公主也根本没有打开,大概随意抛到一边,被国王发现了。

国王震怒,生气于笛卡尔竟然痴心妄想,有辱皇室尊严,罪该下狱。

笛卡尔痴心不改,寄送了最后这一封表明心迹的心,大概想问“你看,我还有机会吗?”

公主仍然没有理睬,根本就没予以考虑,就这样让单相思的笛卡尔病死狱中,既没得到爱情,也丢了生命!

也许公主爱上了某个英俊潇洒的王公贵族,但相较笛卡尔,在智慧方面肯定望尘莫及!

公允地说,笛卡尔有理由抱怨:

我本将心照明月!

奈何明月照沟渠!

电视剧中,用这个故事以及相信哪个版本,表明张东升的困境以及朱朝阳,严良以及普普的不同选择。

最后,故事以张东升故作杀人姿态,实则求死,并且告诉朱朝阳“你可以相信童话的!”了断纠葛!

我总的看法是:

故事的两个版本也是电视剧与小说的差别!

《隐蔽的故事》讲述了童话版的故事,里面的三个小孩不仅不坏,而且善良,正义,勇敢,惹人怜惜;哪怕最坏的张东升,也还有人性的温情,他真愿意送出30万,帮助拯救另一个小孩的生命;

真的愤怒于小孩对他的欺骗,觉得辜负了他的信任;

真的希望一切可以重来,也真的希望童话版的故事是真的;

朱朝阳这个形象也做了童话般地处理。

他尽管内向,孤僻,但在故事中却表现得智勇双全,冷静镇定;

而他的父母也做了理想化处理,母亲尽管只在意孩子的成绩,但也算非常有担当,讲脸面,有骨气,有人情味;父亲尽管离异,对前妻儿子疏于照顾,但总算认识了自己的错误,成了一名爱子情深的父亲!

小说则不然,小说暗黑得多,也真实得多。

尽管小说,电视剧在大的情节上基本一致:

1,张东升害死了自己的岳父母与妻子;

2,朱朝阳间接害死了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朱晶晶,并隐瞒;

3,朱朝阳的父母也最后殒命!

但小说中,这完全是另一个故事:

1,张东升杀害的岳父母,并没有只是希望自己女儿幸福,所以期待他们早点离婚,觉得这个女婿不好;

而是反过来,觉得女婿很好,自己女儿应该回心转意;所以才很好地与张东升相处。

张东升更不是绝望下----问出我还有机会吗?得到否定回应后的一时过激;而是谋定后动,策划半年,对两位老人刻意讨好笼络后的行动;

张东升的妻子,也不是对张东升心怀歉意的傻白甜,而是第一时间就有警觉,意识到背后是张东升下的毒手,并且预感自己的危险,还拜托过自己有丰富刑侦经验的亲戚,但还是惨遭毒手,并且张东升有充分的未在场证明!

2,朱晶晶的死,意外的成分没有电视剧中那么大。在电视剧里,根本看不到朱朝阳有什么大的过错,更大原因是朱晶晶年龄小,蛮横任性造成的意外。

小说中则不然,朱朝阳就是冲着朱晶晶进的少年宫,就是在两位朋友的怂恿下,释放了内心的愤怒!并且,最后在对朱晶晶的凌辱下,对朱晶晶的死负有更大责任----确实是他将朱晶晶推了下去,可以算过失杀人。

也正是这次意外,使得朱朝阳与普普,耗子二人绑上了同一辆战车!

他知道,如果警察找到两个人,那么事情就会牵连到自己,自己的父亲就会知道自己害死了他的女儿,恐怕会打死自己,也再也不会喜欢自己!

所以,朱朝阳一定不能让警察发现噗噗与耗子!

噗噗之所以不是写成普普,是因为小女孩根本不叫这个名字,噗噗只是因为在福利院,其他孩子对她生理上的特点的取消;而耗子就是剧中的严良,是改编最大的人物。

在剧中,严良虽然叛逆,但有情有义,有勇有谋,非常机警。哪像小说中只有一些蛮力,沾染了社会上的不良习气,只知好勇斗狠,今朝有酒今朝醉,根本不会想太多的形象。

普普在剧中非常纯良,惹人怜惜,要救弟弟!想念妈妈,喜欢小猫,就是还没有长大的小女孩,所以唱起小白船才那么优美,所以听了笛卡尔的故事,毫不犹豫地选择相信童话版本!

小说中,可不是这样的人物。

小说中,噗噗是一个偏激,阴贽的角色,是会因为口角不和,就将他人推下池塘,让其淹死的强悍斗士!

很像宫斗中的心狠手辣的角色,除了年龄有些违和。其个性也有交代,父母因为狗血原因而无法承担抚育之责-----没记错的话,她母亲出轨,父亲冲动杀人,自己也吃了枪子。

她在福利院的生活并不像电视剧给人的印象,健康快乐地成长-----所以剧中引出她要救弟弟才离开福利院,实际上是因为福利院的成人禽兽不如!

时常做着《熔炉》故事中那些坏人们做的事情!他们是受不了,才被迫展开的逃亡!离开的原因一点没有光明的因素。

福利院的不堪都被电视剧净化了!

并且还引出了陈冠声这样一位平凡而又负责的民警,记挂引导着罪犯的儿子走向正路。

小说中也是没有的,耗子的父亲是杀人犯,所以从小被同龄人用言语霸凌,一旦他有所反抗,就冠上“难怪是杀人犯的小孩!”的嘲讽与期望!

孩子背负着父母的荣光与屈辱!

血统论残留在许多人的内心中: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

杀人犯的小孩有好的吗?

电视剧中,三位小孩相互支持,很有《少年的你》的意味,为了对方,宁可自己付出代价!

但小说中,最后的大反转,其实就是背叛的故事!

朱朝阳背叛了友情,继背叛亲情之后!彻底走上了精致的利己主义之路!

这也是看了《坏小孩》,我颇受震动之处!

这在剧中,集中体现在老师找朱朝阳妈妈谈话,他妈妈表达的观念就有集中的体现。他妈妈根本不在意非学习成绩之外的其他维度。什么没有朋友----我害怕孩子学坏了;什么不与同学玩----那正是孩子成绩如此优异的原因等等!

我想起了前些年弑母的那位北大学子,当然最后落入了法网,但是看得人唏嘘不已----其高超的智商最后用在了弑母之上!

3,电视剧中对于朱朝阳的父亲以及父亲二婚妻子的死,做了完全的改写。

电视剧中他们是被张东升杀害的,其父亲甚至可以说尽全力拯救了朱朝阳。

并嘱咐他,忘记这一切,重新开始,好好活下去,照顾好自己的母亲!

这一番嘱托很是感人。

电视剧中展现了许多父子互动的情节,譬如父亲为儿子量身高,带儿子游泳,为自己怀疑儿子而自打嘴巴,为了儿子与妻弟冲突等等。

展现出一位有情有义的慈爱父亲形象,甚至借朱朝阳之口,指出连离婚都不是其父亲主动提出的,是其母亲逼迫之下的选择。

当然,之所以朱朝阳母亲如此坚决,是因为他父亲管不住自己的欲望,出轨了,不管是因为男人有钱就变坏,还是有钱就被想小三上位的狐狸精盯住了!

这个部分其实是电视剧想主要表达的问题:

父母一旦有小孩,离婚就不只是两个人的事情,而是三个人的事情。

最受伤害的是孩子!

这种伤害,借助朱朝阳与父母的互动表达得很充分:

朱朝阳告诉怀疑他的爸爸,自己之所以很乖,是因为内疚,觉得是自己小时候不够乖,所以父母才离异了!

这种心理很普遍,却带给孩子莫大的伤害!

原因无他,孩子承受不住这样的心理压力!朱朝阳最后靠优异的学业,让母亲骄傲才部分弭平了这份自卑!

但更多的孩子却找不到出路!

所以李玫瑾老师说,有了孩子的父母不能只考虑自己,还要考虑孩子。就像朱朝阳质问其母亲一样,他母亲将一切归罪于父亲的背叛与抛弃,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反过来给朱朝阳莫大的道德谴责与压力,而实际上就像朱朝阳说的“你们想的都是自己!”

当然不都是自己,但优先的显然是自己!

那这种问题应该如何处理呢?

我的想法是:

1,搞清楚优先顺序,搞清楚最坏的结果

学术研究表明,一对夫妻总是争吵,还不如离婚了。所以无论是否继续走下去,至少不要在未成年的孩子面前争吵,更不要把孩子当作争夺道德至高地或者争夺输赢的砝码!

2,哪怕离异了,也要尽到父母的责任

不仅在于自己尽到责任,也要允许对方尽责任!而不只是一位地塑造共同的敌人!

孩子成长路上,离不开父母双方的角色。允许另一方表达对孩子的善意,不是原谅对方,而是为了孩子!

3,自己幸福,孩子才会更好成长

孩子可以成为自己的骄傲,家长可以为了孩子自豪,但不要以此要求孩子,也不要以此作为人生的寄托!

自己的生活要自己过好,自己的梦想自己去追求!

朱朝阳的妈妈意识到这一点太晚!晚到错过了最好的再次赢得人生幸福的机会!

而她的错失,更加剧了对于前夫背叛的憎恨,也更让朱朝阳不知如何自处,不知如何面对自己的父母!

这一部分展现,可以说电视剧,电视各具特色!

电视剧仍然更理想化了些!朱朝阳电视剧中的父母尽管不那么理想----在生活的坎坷中又有谁那么优雅理想?

但起码都很爱朱朝阳,并且都让他感受到了父母之爱。

小说中的朱朝阳的父亲就绝情多了!母亲呢?也更势利了许多!

在小说里,母亲听闻朱晶晶的死讯,没有半点共情,简指就是喜形于色。高兴于抢走自己丈夫的女人的悲伤痛苦!期待于自己的儿子更有可能继承前夫的家业!

而父亲呢?小说里,根本看不到他对自己父亲角色缺失的反省。感觉更像是个妻管严,以及将父子关系完全冷漠,金钱化的代表。

对于自己现任妻子的过激做法不仅没有反省,警告,道歉,而且只想着用钱打消儿子的委屈与不平!

而这彻底引爆了小说中朱朝阳心头的怒火!

并决心弑父!最终还真付诸实现!

并且在精神上对张东升有样学样,当感情不在了,那就求财吧!哪怕需要通过杀戮,背叛,欺瞒这些肮脏的手段!

马克思说:“: 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

极端的形式就是儿子杀死父亲,抢夺遗产!

在中国皇权历史中,父子手足相残的事情太多了!人性的恶其实都是共通的,感情是最可宝贵的东西,但如果消失了,也是最廉价,最不值一提的事情!

这么惨烈的人伦悲剧,电视剧没有将其搬上荧幕!

同样是父亲死,但是是谁决定但其死,这里有巨大的差异!

同样是公主,笛卡尔不能在一起,但童话版中两人相爱相知,暗黑版中一个人单相思,另一个人不屑一顾!

-------------------

以上就是对于电视剧与小说的比较!

你要问我更喜欢哪个?

当然是电视剧了,童话多美!

但要问我更相信哪个?

恐怕更相信小说吧,尽管那么惨烈!

最后,用这周熊浩老师引用的王国维先生的话作结!

王国维说:“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

又说:“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渐由哲学而移于文学,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到了这部作品,也许可以从电视剧中得更多的慰藉!

-------------------

另,附上两则著此文时的新发现与新体会:

1,

大家注意到这部小说英译版的名字没?

并不是THE BAD CHILD,而是THE GONE CHILD!

我理解GONE意味着消逝,死去,既指故事中耗子,噗噗的死去,也指朱朝阳精神的蜕变!

小孩,总是乐意相信童话的!

而成人,很少再相信童话!

英雄,就是让小孩仍然能够理所当然,理直气壮,不需自欺欺人地相信童话的人!

另一个,就是《隐蔽的角落》最流行的梗:

于己,要相信人生总能有选择,哪怕面对最极端的环境!我们也具有选择自己的态度的自由!----弗兰克在《活出生命的意义》给出了生动的诠释,并用其一生践行!

所以,不是他人给自己机会,而是自己永远有选择!

于人,要知道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别人问,他还有机会吗?如果以为给出否定答案就了事,那就太幼稚了。有时,要将”我“替换为”你“!

不要把人逼上绝路,可能逼得同归于尽,自己走上绝路!

当真的要做恶人时,更不要掉以轻心!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人啊,是往上与往下都没有底线的生物!


人既可高尚如神,也可卑劣如兽!全看怎么相信,怎么选择,怎么行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