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张昌爱/回家的路

 河南文学杂志 2021-06-03

立足河南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平台


用文字温暖世界

网络版

张昌爱

一个人的一生,会走过多少条路,怕难去统计,但一条回家的路,一定会让谁都难去忘记,且随着年龄增长而惭惭走进心灵,成为一篇散文或一幅画。回家的路,内涵深刻,它连着过去、现在与未来。

想起家,就会想起父母,想起回家的路,一份温暖与一幅又一幅生活画面,就会从心底涌起,母亲把做好的饭菜已放上桌,正等着6岁的我,从山寨赶快回家……此时,回家之路的距离,几乎为零。家,在我心里,是月光下,湘西大山里的一栋小木屋,里面住着父亲母亲,也是我来到这个世界,第一次放声哭泣的地方。家,是树根对新枝的牵挂与呼唤;是儿女,一只只飞翔之鸟,落脚休息的一棵大树。父母在,家就在,父母住的地方,就是家,就是儿女不能不去朝拜的圣地。

回家的路,有长有短、有平有坎,再长、也是很短,再难走,也会常走不厌。湘西山里人,走着山路过日子、赶着一头牛讨生活,却天生不忘鼓励儿女志要在四方,尽快离开父母身边,去山外闯世界、打天下,是湘西深山老百姓的美好心愿和期盼。于是,每个时代,都留有湘西人的歌唱与飞翔……大山血脉里,流有这样一种认识即树移死、人移活,是鱼就该奔向大海、是山鹰不能不去向往与飞翔于蓝天。

听着家乡的心跳,在父母的目光注视下,湘西后生,一天天一年年长大,在这期间,同家乡与父母的距离也开始一年年变远,至到走出山寨,在山外世界里追寻梦想,同父母有了城市与山寨,以及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由此,那个父母营造的家,开始渐渐变成一个脽刻与故事。

父亲,我的父亲,因招工而离开山寨,他在湘西泸溪县城工作、生活时,一般一年内我会从吉首回泸溪县城两次,一次是他生日、另一次就是过年。父亲退休,住到浦市古镇自己建的小屋后,泸溪县城就成为我经过之地,一年内不会少于两次,若不是因为工作需要,是很难找到在泸溪县城停留的理由。在回家途中,会多次接到父亲电话,问我车到哪儿了等等?我知道,那是父亲用自己爱心建筑了一座城堡,在等待我去享受。

后来,随着父亲年龄增大,岁月之绳绑得他脚与手没了灵活时,我接他到吉首,随我一起住,至到因病离世,在另一个梦的家园里,同我母亲相遇相聚。当下,转眼间,父亲已过世4年多。换句话说,已有4年多时间,我没有去浦市古镇了。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心境与思绪,总觉得人生是一道太深太深的方程式,有些话、有些事,还来不及去说、去作,你想表达的对象,已经转身远去不在人世。

记得,9岁那年,在泸溪县城沅水边玩的我,被父亲找到后,什么也没说地黙黙跟在父亲后面走。因为,从父亲的神态里,我读懂了一种不幸的噩耗。上船,从泸溪县城到浦市,一路沉黙,拟不再会说话。这条回家的路,慢长得让人没力气去走,一路的忧伤、一路的痛苦。心灵世界里,时时响着雷、下着雪。船到浦市时,天已黑,但月亮还没有出来,寨里的一位我叫全老爷的人,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似的,同我们相遇了,然后,同我父亲在我走不动时,轮换着背我往泸溪县石榴坪乡(当时叫公社)高椅坡自然寨赶,风吹、狗叫,我们还没有进寨,就听到了一阵阵伤心地哭泣。

我年轻的母亲,未满29岁就永远地走了,留着我,在这个世界品味失去母爱的孤单与不幸。高椅坡山寨,没有了母亲的身影,要再回高椅坡走一走、住几夜,我会想考很久才下得了决心的;高椅坡那栋小木屋里,没有了母亲饭香与说话声,一切会显得寒冷与失去生机,一首泪水浸泡的诗,永远承载不了,对我失去母亲的忧伤与悲痛。

家,是有父母在的地方,若父母有一方不在了,此家便倾斜、残缺、不完整了,但它仍然可以叫家。有家在,过年再忙,路再难走,也会回老家小住几天的,因为,这里有一本叫乡土乡情乡音的书,吸引我们去阅读……更有父母的关爱、深情的期待,在把我们呼唤,使我们不能拒绝、也无法去拒绝。是的,回家,回老家的路,再远、再难走,它永远都是一条幸福的路、一次温馨难忘的旅途。

没有了父亲母亲的存在,那个曾经快乐、欢声笑语、生机勃勃的家,也就转身变得寒冷与空洞,让人不愿去走近、料理而倒塌成为一个记忆,深埋心底,不会去随便对人说出。尽管,回家的路早修得十分漂亮,很方便出行,可没了父母亲身影晃动的家,那还能叫家吗。是的,父母不在老家守候着了,也就堵了回家之路和断了回老家的桥梁,少有想回去看看、走走的激情与愿望了。老家,在有意无意之间,便成为了一个回味与传说,但我明白,只要自己还能走动,过年不回去了,清明是一定要回老家看看的,不能不去给二老烧香,磕头作揖的。只是,回家的路,走得有些心事重重,再近的距离双腿也会有一种沉重的感觉。

的确,随着年龄增长、社会阅力增多,渐渐悟出回家的路,其实有两条,一条是回家过年,另一条是清明回家敬祖,不忘祖辈的养育与庇护……这两条路,是会一代接着一代,代代往下走下去的,上一代人永远是下一代人的家,以及回家的条件和理由。谁能说,你我不是儿女们的一个家呢?

作者简介


     张昌爱,男,中国散文学会、湖南省作家协会、湖南省散文学会会员。已出版散文集《塘边古语》与《酒鬼酒传说》,吉首大学首届作家班学员、12期毛泽东文学院学员。现任湘西呈美旅游文化书院院长、《旅游散文》杂志社社长兼执行主编。

一份带有浓郁地标色彩的纯文学刊物

一份不厚名家、力推新人的亲民杂志

具体订约方法如下:

     订阅一份2020年《河南文学》(6期含快递费),共180元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直接订阅,并请在文末留言处注明通联方式。

每一份订阅,都是对纯文学期刊最好的支持!

    《河南文学》杂志是河南阅读学会旗下的一个纯文学刊物,双月刊。以“不厚名家、力推新人”为办刊宗旨,以“不唯名家,但求名篇;不拘篇幅,唯求美文;不唯形式,文道并重”为原则,主要刊登小说、散文、诗歌等文体,面向全球各界征稿,所刊登稿件主要从“河南文学杂志”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稿件中选取(已在其他媒体刊发并被原创保护的,本平台不予刊发)。欢迎各界人士踊跃投稿!

本平台周一至周五更新

投稿邮箱:hnwenxue@126.com

出品/河南阅读学会

编辑/河南文学杂志社

主编/李  一

副主编/阿 若  冯新林

编辑部主任/ 蓝  岛

责任编辑/宋  兵      达  林     

刘海波      李家琛

平台维护:河南阅读学会文化传播公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