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木桶效应”悖论

 毒鸡汤 2021-06-03

作者:毒哥&连理枝

来源:毒哥(ID:JokerDJT)


“一只木桶能够装下多少水,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板,所以一个人的劣势才最能够代表一个人的重要程度,也就是我们经常说到的短板效应。”

1
不要过度关注短板

“木桶效应”,是我蛮早就听过的一个理论,它也经常被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

高考在即,一位同学有偏科的现象,语文成绩特别好,但是英语一塌糊涂,一直以来英语都是他的短板,老师和家长总是用“短板效应”来告诫他。

所有人告诉他的都是要把英语成绩提升,英语成绩是在拖后腿,但是却没人告诉他语文稳扎稳打学好了的优势。

他自己的情况自己最清楚,语文发挥好的话可以考120左右,但是英语无论怎么努力都只能考六十分出头,也正是因为这个短板让他心事重重,不仅对英语产生了厌恶,甚至对于语文也开始松懈下来。

他就是典型的把自己困在了“短板效应”里,其实细想之下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他的长处突破之后对自己有很大帮助,但是短板即使弥补起来也只会平平无奇,语文能考120分以上的人很少,但是英语80分的学生却是一抓一大把。

所以他的短板,其实并没有给他带了很大的影响,也并不是每一个短板都需要我们去弥补,就像这位偏科的同学,与其把精力放在自己完全不会的英语上,不如从其他的学科着手来提高。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思维误区,而这个思维误区的起源,就是来自于标题中提到的“木桶效应”,以前看到的都是在肯定木桶效应的,那我们今天就另辟蹊径,来谈一谈它的那些悖论。

2
“取长补长”的智慧
你应该要懂

“木桶效应”一经提出就疯狂流行,人们对于它更多的解释都是用在一个人的优缺点上,用木桶来模拟一个人,用长的木板表示这个人的优点,同样用短的木板表示人的缺点。

如果是按这个逻辑来说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上大概是找不到任何一个平齐的桶,因为每个人都会有优缺点,尤其是这个概念中提到的专注缺点,这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放大缺点的过程。

我们总说取长补短和扬长避短,其实这些都是在倡导一个思想:

想办法发挥出自己的优势,让别人把关注点都放在自己的长处上,那么自然就不会有人再去留意你原本的短处。

对于木桶效应,人们最喜欢举的一个例子可以分享给大家:

虽然你身材好人又很温柔,但是颜值不出众,那么颜值就成为了你这只木桶中的短板,如果是按着传统的木桶效应的话我们会怎么做,化妆、打扮、整容?

对于颜值的这个短板我们可以先打4分,经过你的一系列改变之后颜值可能会上升到6、7分的样子,依旧只是平平无奇的中等水平。

但是如果我们换个角度,身材好和温柔是我们的优势,它本身就有7分左右,那么只要我们稍加修饰就可以有9分的高分,而9分的身材绝对可以让我们成为人群中的佼佼者。

取长补短是及格线,取长补长却可以达到优秀区,甚至会因为长板的突出而让别人自动忽略掉你原本的短板。

3
不纠结
无法改变的短板

“木桶效应”,除了给人一种思维上的局限外,同时也是在变相的贩卖焦虑,它传达出来的信息就是:短板=缺点=失败。

我们每个人都有缺点,而有缺点就意味着有短板,如果是按这个逻辑来理解的话,那么似乎每个人都是失败者。

并不是每一个老师都有驾驶证、也并不是每一个医生都很能喝酒,因为这些本来就和他们的工作不沾边,也根本就不存在“硬性要求”这一说法。

虽然人们总是说要把短处弥补起来,要全面发展,但事实是:

别人看中你的能力,绝对不是因为你没有短板,而是你有自己的长板。

及格线真的不难,难的是达到优秀的程度,所谓补齐短板只是一个及格线的问题,而能够做到突出长板才是真正的达到了优秀。

况且也并不是每一个短板我们都有能力去弥补,还有很多短板带着客观因素,比如身高、比如家庭环境、比如原生家庭带来的性格。

虽然周围的人都在安慰我们一切皆有可能,但是我们自己心里应该要清楚一点:

改变能改变的,顺应不能改变的。

当在一条路上走不通的时候就一定不要死磕,换一个方向;

当木桶里边因为那块最短的板子而不能装很多水的时候,不妨尝试着把桶斜过来,你会有新的发现。

关于木桶斜放这个做法,看似是一种投机取巧的行为,但是这也不失为一种思维的启发,当我们有了“木桶斜放”的思维过后,也就自然不会再去纠结“短板”对于木桶的影响了。

所以你是一个会选择“补充短板”还是“发挥长板”的人?

作者:毒哥&连理枝

来源:毒哥(ID:JokerDJT)毒鸡汤的分号。在这里,毒哥和你聊聊职场那些事,一起成长。毒哥新书《别装得无懈可击,却活得软弱无力》热卖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